“老社区新了、城中村变了、百姓的生活更好了……”城市更新焕发了老城市的活力,赋予一座城更“新”的美好未来。
前言
南京夫子庙
本篇文章笔者着力为传统建筑空间赋予全新业态和功能以及适应现代经济和生活的空间体验,在老城区模式、运营、情感以及空间上进行探索,寻找老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模式升级要素
老旧街区应该通过改造成为拥有自我意识的活化街区,这就需要将城市文化特色及创意融入街区当中,同时改变传统的观光模式,养成消费型和体验式文化的聚集地,提升地区经济,改善生活环境,形成核心吸引。通过文化、艺术、潮流与时尚的结合,打造成为商业、办公、社交生活互相融合的综合性空间。
(1)文化腔调结合商业内容打造
在保持艺术与时尚形成前端艺术氛围的同时,让古典风情与现代潮流进行碰撞,吸引高端的品牌及各式的新消费品牌入驻,让整个街区焕发新的商业活力,兼具潮流与烟火气,并可以以此吸引年轻人关注、传承、保护老城原生文化。
小街区本身作为“小而美”商业空间的代表,比购物中心更加开放灵活、具备烟火气,又比普通街边小店有着更为合理的布局与动线,在整体业态、品牌类型、体验感等方面,可以为商业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
具备烟火气的历史文化街区
(2)情感的延续
延续当地居民本身的生活文化,在场地置入城市过去的记忆。文化载体可以演变成实际的建筑立面元素、景观元素、街景构成元素等。让居民和游客走到这个空间的时候都可以跟场地产生共鸣,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记忆纽带。
融入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
(3)商业品牌的植入
品牌文化奠定一座街区的格调与生命力。地块的商业品牌从低端的商业转化为时尚高端前沿的商业业态就能吸引主流品牌,形成多品牌多业态的融合,同时也可以补充艺术展览、文创产业、办公园区等产业属性较强的空间来吸引特定人群,各种业态之间的边界相互融合激发出火花,也将二者紧密结合,将其他各类产业相互碰撞出合作与跨界的可能性。
南京颐和路引入时尚婚纱品牌:VERA WANG HAUTE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宝龙艺术中心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不定期引入展会
此外,街区内的办公部分与商业部分又可在同一个空间内呈现,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感,形成良好的在这样的商业生态氛围,也将场地自身的品牌文化、创意理念意识向用户传达。
(4)运营体验
利用现有资源和文化优势,以街区内的展览空间为依托打造主题展览、城市空间艺术展,装置展览等扩大影响力。通过夜间经济、潮流经济、品牌经济等概念融合,形成丰富的游赏线路。充分发挥市井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结合周边社区及本地社区群体参与其中,让不同群体融合共生。
空间整体优化探索
老街区的整体布局大都是高密度的居住聚落,虽然也有曲径通幽的感受但同样也会有闭塞之感,让人喘不过气,优化则是要将原本杂乱的、消极的空间进行新的诠释。
大部分老旧街区问题集中体现在沿街界面不连续、步行体验较差、公共空间和景观层次不足等方面。想要将较为开放的主街区与封闭的建筑合院空间进行联系,形成内外通透的空间则是应该重点加强的部分。
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几种表现手法,通过“打通”“串联”“透气”“内外结合”等方式来打造为相互渗透的空间,提升体验空间的功能和氛围。同时可以将沿街的商业布局与内部封闭商业形成互动。
(1)线性串联/开窗透气/场地围合
-
延续质朴街区风貌,用流动曲线的方式引导,串联空间场景体验和视觉焦点,形成诱发多元日常行为的公共空间体系;
-
空间,业态,文化,生活都需要一定的透气感,适当的开放空间增加宜人体验感;
-
场地需要虚实结合,顺应流动的空间结构,形成围合场地,引导着人群在场地间动态行进。
(2)内外结合/空间延展
-
景观设计结合商业包装,形成商业漫步式 空间游逛格局,烟火气息从室内延展到户外空间,户外感受到室内商业吸引力,唤醒胡同街巷空间的生机与活力;
-
通过景观铺装划分空间围合感,增加外摆设施(座椅,植物,艺术装置等)增加停留时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3)情感互动/立体对话
-
屋顶户外平台创造全新的空间体验。不同视角下体验老街区的烟火气,从不同角度启发思考和追求新的可能性;
-
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4)针灸激活\文化植入\弹性空间
-
利用点状空地增加更多可能性的空间。例如:打造剧场,城市书屋和览书一隅等空间。满足和延续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功能,服务于本地市民生活活动,唤起本地居民的空间记忆;
-
让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变成一个积极性,包容性,多元化的空间,在延续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够吸纳更多年轻人进入空间。
结语
当下,不管是城市更新还是老城改造,设计师们都不再拘泥于物质空间层面上的美化、重建,而是将城市的总体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联结起来,进一步延伸城市功能更新,挖掘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有许多被年轻人遗忘的“老四方”,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它的新住民。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李鹤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