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专题|王巖:忆赵大钧先生二三事

纪念专题|王巖:忆赵大钧先生二三事


【编者按】


著名艺术家 、艺术教育家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赵大钧先生,于2023年1月24日21时在沈阳逝世,享年85岁。几天来,艺术界同仁对赵大钧先生的去世深感悲痛。赵大钧老师的好友、学生撰写了一些怀念诗句、文章,势象艺术在此开辟纪念专题,将陆续发表。
       
现发布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巖先生的一首诗和一篇文章。


哭吾师赵大钧先生

劫余问道幸逢春

立雪偏多雨露恩

讲筵开前独惠我

教鞭执后更识君

神山梦远追奇境

幽水情深仰迹痕

今夜贤师驾鹤去

再读遗作泪湿襟

   
2023年1月25日
   


忆赵大钧先生二三事
     
     
用画刀画苹果
   
                 
   
最先听到赵大钧的名字是谓“用画刀画苹果”。以我当时的那点绘画见识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觉得拿画刀画画的人一定很“厉害”。那年我大概十六七岁,囿于环境,看到的好画不多,听念的“真经”更是少之又少。县城很小,四面环山。曲折的胡同与不多的四合院相连,青砖灰瓦,错落山墙,房脊上大都长满毛毛狗草,夕阳微风里,样子最是动人。郊畦阡陌隐入油菜花中,或见丛丛马兰花随意簇拥,通向不远的河流与近在眼前的山峦。绿、黄、紫色阳光下满眼跳动。县城文化馆聚集着三五个懂画画的人,有当地贤者,有外地优秀“知识青年”(其中包括我现在的同事和老友刘仁杰先生),粘着一群如我一样招人厌又喜欢画画的懵懂少年。有外来善言者认识赵大钧,受过其教,见过其画,侃侃而谈,如见天外客,听天书,所记无多。然“用画刀画苹果”一说刻骨铭心。好多好多的想象无法证实,心有戚戚焉。对山那边,对远方,对“赵大钧”有无限的向往。考学前去沈阳由张宝贵先生(鲁美赵大钧同事,去小城写生,曾伴左右)引见拜访先生,先生画画的地方以现在的标准称不得画室,一个很大很高的房子,堆满非生活杂物,靠最里边用杂木板搭建了一个很小的空间,周围光线灰暗,唯小屋灯光通明,先生个头不髙,面容和蔼,平易近人,和想像很不一样。忐忑呈上画作,先生看后几乎没有说话,或许记不清说了什么,然心仪已久“用画刀画的苹果”就在那里,间有几张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石膏像素描,如饥似渴村野之人,殿堂前见此饕餮大餐,惶惶然,不知所措,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倏然有了变化,不知哪里在发抖,眼睛也死死钉于画上,不肯移开片刻。学画,有时看便是,语言有时都是多余的。此为初次教诲,难以忘怀。
   


   
有人说“你看到的,听过的,读过的,就是你现在的样子”。深以为然。
   
   

赵大钧,《静物》,布面油画,38×31cm,1975年
   
   
匕首
   
   
画家首先是一个匠人,会摆弄东西,做东西要好,漂亮,思想,情怀,是以后的事,有关亦无关。也是上面说过的那位消息灵通人士,说文革其间,学院运动频繁,绘事不准。有时间兴致用于他者。“不爱红装爱武装”视为时尚。红袖标,红缨枪,大红条幅满眼皆是。小时候的游戏兴趣也大都和“武器”沾边,大人小孩皆喜舞棍弄枪。说院里有同好者喜做匕首,惟先生做的精致漂亮,称为极品。惜未曾见于一面。想肯定是一“宝物”也。受此“传说”影响,也岀于其它原因,从县样板戏剧团托人借岀仿真左轮手枪一枚,用木头也仿制一回,打磨多日,用心良苦,视为自己的“宝物”。物之漂亮,一是自然,天工也。二是人为,手工也,心也,所谓“明心见性”是也。入学后曾见过先生亲手做过的画箱,画架,家具,窗帘轨道等等,皆是精品,无论是木活和铁活,乃至“机关”都可称为上品。以此证实和满足了当年我对那把未曾见面的“匕首”的想象。与恩师相识良久,亦师亦友。古语言“教无常师,道在则是”,画之道也是玩之道也。先生慧眼,做事讲究,性喜极品,物之过手,皆有变化,百金到手,顷刻散尽,故常囊中羞涩。曾当面对我和尔申说“你俩是有十元钱花五元,我是有十元钱花十五元”。师母在旁,大为惊愕。有趣味之人大都率性而行,是谓真人。人所难者,画所难者皆趣也,跟着先生学画,学为人,玩相机,玩音响,藏画册,品美食,品看他的各种小“宝物”是他之乐,也是我之乐也。事物之趣,惟会心者知之。惜无一同去藏西南朝拜圣山,终是一憾。
   
   

赵大钧老师收藏的打火机、相机和刀具
   
   
力士
   
   
无疑,赵大钧先生的《力士》素描是中国素描作品中的典范,也是赵氏素描的代表性作品,最为人称道,无需赘言。这类石膏像素描先生画了好多张,尺寸都不大,散逸者多矣,存者也大都是图片而非原作。《力士》初看,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样板,道理就在里面,需一生去领悟,用当时流行的素描词汇是难以形容的。我不大认同“结构素描”云云,而喜用“赵氏素描”称之。它就像一个好东西摆在那里,以其独特不凡的品质自有光采,吸引了你,震撼了你,绕不过去,学就是,品赏就是,品到品不到是个问题。石膏像为教材,为训练手段是美院教学常态,其弊端是师生皆难逃岀窠臼,为习惯,为闻见知识所囿,乐在皮毛,偏于正道,无关精神。显有如先生者能独辟蹊径,不按常理,无所忌惮,无拘无缚,率心而行,不失赤子之心,痴迷其间,充满游戏精神而得自在为之。匹马西风,一骑绝尘,无品而有品,终得上乘,不得不敬畏。
   


   

赵大钧,《力士》,纸质素描,71×45cm,1977年


   
   
素描里的油画刀
   
   
橡皮,乃素描之必备工具,何者?改错也。师生大都谨慎用之,恐弄脏画面,不可收拾。而在先生手里确是武器,得进攻之用。犹如素描里的油画刀,视为表现,创造痕迹及获取视效的手段。画板前的椅子上常见多块对角切开的橡皮,列在多支精心削得非常漂亮的铅笔旁边,且排列整齐,充满剑气。橡皮之用在“赵氏素描”中不难见出,而体会最深的一次教训缘于一次意外偏得的改画。入学前两年,无缘先生课教,皆私下里叩门拜访,甚是忐忑不安。先生论画,亦少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当面听到先生明确主张过什么。先生思维跳跃,不就事论事,只言片语,信息隐隐,需细心琢磨,语言终不能替代示范。一次,或许是苦于无课可授,亦或出于关心爱护,于课外时间在主课老师不在时忽然走入我们教室,甚是惊喜。先生在我的作业前看了看,又看了看石膏像,在我怯懦请求先生给改一改的期盼下,先生在我的作业前缓缓坐下来,全班同学立刻疯围过来,有人站到桌子上,我则近水楼台坐在边上,甚是得意,先生观察一会儿,记得拿笔改动几下,后喃喃的说了句“改不了了”,先生问“橡皮呢?”有同学递来已用过了的很小的一块橡皮,先生看后笑了笑,没言语,有人又送过来一块新橡皮,先生用刀对角切开,神态从容,动作很帅(这是我第二次见此举动),然后用锋利的侧边慢慢擦掉了我走投无路不知所为几乎完成了的作业,留下稍许“痕迹”,在此之上重新起了一个稿。顿时眼光豁然,也轻松了许多。当然,此作业最后得分不是很髙。老师给学生改作业并非易事,时有另一种结果,老师很辛苦,学生很难受,心疼,老师走后学生又改回去了。以后也为人师,想起此事。犹觉难为先生了,此教诲终身不忘,不得不记之。
   


   
2023年1月27日
   


   


   
   

赵大钧老师在教学中

赵大钧老师与王巖

赵大钧,《作品202109》,布面油画,180×286cm,2021年

赵大钧,《作品202205》,布面油画,200×150cm×3,2022年
   

赵大钧,《作品202208》,布面油画,180×150cm×3,2022年
   


   


   


  //  


       


赵大钧

1937 年11月,生于汉口,祖籍山东;

1954 年就读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1958 年就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1962 年毕业任教鲁迅美术学院;

1987 年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1997 年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9 年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2023 年1月24日,于沈阳去世。


个展:

2022年6月,“赵大钧:蓝色上的红线”,CLC Gallery Venture(北京);

2021年11月,“赵大钧:汉柏”,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

2019年5月,“赵大钧:神山”,势象空间(北京);

2016年11月,“写写画画——赵大钧油画作品展”,我在·艺空间(大连);

2014年10月,“他者行走——赵大钧油画艺术展”,鲁迅美术学院(沈阳);

2014年,“高天大气——赵大钧油画展” ,沈阳高地画廊;

联展:

2021年7月,“非浪潮”,上海沪申画廊(上海);

2020年1月,“The Farm农场”K11艺术空间(沈阳);

2019年11月,“隐匿的叙事”,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9年10月,“见证与表达——北京画廊协会优秀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9年6月,“北地-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第一回展”,ZERO零艺术中心(北京);

2019年5-12月,“学院表达与东北意象——东北表现性油画巡展”,全国八省市巡展,北京、长春、深圳、山东、四川美术学院、凤凰等;

2018年12月,高银河画廊

2018年11月,“想象·主流价值”,中间美术馆(北京);

2018年11月,辽宁省首届油画双年展,辽宁省美术馆、盘锦辽河美术馆;

2018年10月,鲁迅美术学院80周年院庆,鲁美美术馆;

2018年1月,伊顺展壹8,沈阳伊顺艺术空间;

2016年12月,“表现的力度——东北表现性油画展”,北京、盘锦、长春等;

2013年9月,“放歌黑土地-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12月,穿越2012——鲁美老先生油画展,沈阳高地画廊;

“纪实东北—残骸背后的人性追问”,何氏眼科医学院画廊;

2011年 化语境外《吾土吾民》油画展·;

2010年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10月,鲁迅美术学院70周年院庆,授予“鲁迅艺术教育奖”;

2005年 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4年 全景画《鲁西南战役》获首届全国壁画大奖,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8年 油画《核桃树》入选中国当代风景画展,中国油画博物馆收藏,中国美术馆;

1998年 鲁迅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展览,鲁美美术馆;

1996年 油画《我和小春》入选中国肖像百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4 年 油画《花》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获优秀奖,上海;

1993年 油画《坐着的女人体》参加东北当代油画展获特别奖,辽宁美术馆;

1993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木市中国国际艺术展;

1992年 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油画联展;

1992年 四人油画展,新加坡豪珍画廊;

油画《女孩》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

1992年 油画《晚年的梦》参加“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

1990年 《向太空》“不锈钢材料应用”《九歌》“黄铜线材壁应用” 获辽宁省文化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 壁画《九歌》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88年 鲁迅美术学院建院50周年展览,鲁美美术馆;

1984年 油画《九一八》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

1984年 壁画《乐女游春图》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辽宁省政府年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0年 油画《创业者》参加全国展览,中国美术馆;

1978年 油画《长缨在手》参加全国展览,中国美术馆;

1977年 素描《力士》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发表;

1973年 油画《毛主席和白求恩大夫》参加全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十五周年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其复制画被白求恩医院收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势象艺术”(ID:shixiang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