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不了解的大漆艺术——今日是设计领域的灵感缪斯!

99%的人不了解的大漆艺术——今日是设计领域的灵感缪斯!




大漆,泛称中国漆,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漆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门传统制造工艺技术,与陶艺、水墨并列为中国三大传统艺术媒材。发展到今天,国潮崛起,大漆在器具、饰品、家具等领域发光发热,也成了文创产品的灵感缪斯。媒材的多方应用,让大漆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 大漆家居

   


@设计:無論WULEN大漆
🟠 大漆饰品


   

@设计:

Chihiro 
   
Yamawaki
   

🟠 漂漆团扇


   
   
 

   
Lacquer Crafts
 

泉州非遗手工艺——大漆篇

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即有髹漆工艺产生。泉州漆器髹饰技艺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泉州人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髹饰过的漆床、桌椅、橱柜及漆盒漆篮漆罐。泉州有位80后手艺人,首创了脱胎工艺与竹编工艺结合的漆篮,本期让我们走近这位大师。

大漆魅力

传承工美技艺

坚守匠人初心

 
 
 
 
 
 
 
 
 
 
 
 
 
 
 
 
 
 
 
 
 
 
 
 
 
 
 
 
 
 
 
 
 
 
 
 
 
 
 
 
 
 
 
 
 
 
 
 
 
 
 
 
 
 
 
 
 
 
 
 
 
 
 
 

 

郭志毅,泉州大漆工艺美术大师,其父是泉州工艺美术大师—郭邦腾。他不仅继承了父辈的大漆手艺多年来潜心创作,还大胆创新,把其它地区的漆艺特色融入到永春漆篮的创作当中,首创了脱胎工艺与竹编工艺结合的漆篮。


   

   

     

     

永春漆篮的用途之一是盛放物品,作为几百年前的“包装设计”,永春漆篮无疑是将功能与审美统一在民间生活器物上的一种具象表征。

底胎的制作工艺与传统漆篮完全不一样。传统漆篮整个是竹子编好再做漆艺,而郭志毅的作品是采用脱胎加竹编的工艺——以大漆和夏布成型,成型后再加上竹编。


陶瓷与大漆的结合,底胎采用高温陶瓷,内壁为青瓷釉,杯外侧则为大漆工艺,以天然大漆为原材料,采用描金、推光等技法制作而成。杯上图案以银杏叶与“福”字的组合构成,谐音杏(幸)福,寓意杏(幸)福一杯(辈)子。




   

   
   

大漆书签系列,把传统工艺藏在书页之间,深受年轻人喜爱。



   

   
🔸大漆茶用具

   

     

🔸大漆器物

访谈

环节

与大师

面对面

Q

永春漆篮有悠久的历史,您也一直在这方面持续创作,传统器物有着十分繁琐的工艺步骤,在设计上,您的漆篮与传统漆篮有什么不同吗?

永春漆篮是我国众多漆器品种中的一种,通常是指以竹编为胎体并采用天然大漆为原材料创作而成的漆器,表面的漆工艺以描金画居多。

我们现在做的漆篮比较多样化,博采众长把其它地区的一些漆工艺入到永春漆篮上。举几个例子:传统的漆篮要先由竹编师傅用竹子把整个篮子编好,编好的这个白坯篮子称为竹编的胎,在此基础上做各种大漆工艺。我们则运用福州脱胎工艺与竹编工艺结合,首创了脱胎漆篮。其优点主要是器型可塑性更好,漆艺创作者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塑型,表面又可以加入竹编以保留永春漆篮独特的竹编元素,精密度也可以做得更好。

A

Q

大漆艺术虽然在特定地区有一定传播性,但仍不是大众熟悉的艺术类型,现在有许多衍生的大漆新玩法,如进行日常生活物件的结合设计、文创设计和漂漆艺术,对于这些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大漆。大漆是一种很好的创作载体,大漆漆艺种类非常多。要把完整的大漆漆艺都学会并熟练掌握,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衍生的大漆新玩法,其实是提取大漆工艺一部份工序,以此创作一些比较符合现代审美观的文创作品,因为只运用了一部份大漆工艺,工序比较少,普通工就比较容易上手,就有可能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单价也会相对降低很多,受众就会比较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漆漆器。

A

Q

有人认为,漆艺随着由用到赏的功能改变,使漆器逐渐被束之高阁,价格也比较高,不再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物件。而在世界文化融合大趋势的今天,您认为传统漆艺的拐点到来了吗?

漆器种类非常多,有非常实用的日常用具,也有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漆器摆件、漆画等产品,可以非常多样化,而不是笼统的由用到赏的功能改变。漆器的价格通常会比较高的原因是大漆漆艺大都是纯手工制作,人工成本高。而我国号称世界工厂,工业非常发达,我们的日用品大部份被塑料、金属等制品代替。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日常用具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提升,我认为这给天然环保、传统手工艺的大漆漆器带来很大的机会,现代审美和文创化的加入,传统漆艺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现在正是传统漆艺的春天……

A

非遗+文创设计的结合已不再是新鲜词汇,基于非遗文化进行的设计成了香饽饽,许多设计师尝到了“甜头”,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表现。非遗保护是一个“蓬勃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如何放大非遗核心价值,是一条仍需持续探索的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矮凳网”(ID:IDEN-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