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里希纳·多西
1927-
2023
巴克里希纳·多西 (Balkrishna Doshi) 去世,享年95岁。他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印度建筑师,获得普奖这一成就很难概括他对建筑界做出的贡献,他在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倡导为印度穷人提供公共建筑和低成本住房,因为自己经历过贫困,所以愿为所有无家可归的人撑起一个屋檐。
多西曾讲述过自己小时候遭遇“极端贫困”的经历。
“这些人一无所有,没有土地、没有住所、没有工作,但如果政府给他们一小块土地,他们就会有一种想法,‘我要努力工作,想办法建造自己的家。’” 如果你把他们看做一个社区放在一起,就会有合作,有分享,有理解,就会有宗教、种姓、习俗和职业的全面传播。”
多西出生于印度浦那的一个印度教大家庭,家中两代人都从事家具行业。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天赋和对比例的理解。1947年,也就是印度获得独立的那一年,他在孟买建筑学院开始了建筑学研究,这所学校也是印度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建筑学院之一。
多西的野心和主动性让他抓住了很多关键机会,从印度登上一艘船到伦敦,梦想加入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后来搬到巴黎在柯布西耶手下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家乡的使命,虽然他不会说法语,而且工作是无偿的,他只能依靠面包饱腹,即便如此他后来提到这段经历时仍十分坦然,他说其实很多人都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工作,也许正是这份平和让他可以设身处地的为穷苦人着想,建造出他们真正需要的建筑。
多西与柯布西耶
20世纪50年代开始,多西在塑造整个印度和国际上的建筑语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20世纪大师勒·柯布西耶 和路易斯·康的影响,他探索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与自我和文化的联系以及社会传统之间的关系。通过他对建筑环境的伦理和个人方法,他触动了印度的每个社会经济阶层。
“在印度我们谈论住房,我们谈论棚户区居民,我们谈论村庄,我们谈论城镇。每个人都在谈论,但谁会真正为此做点什么?我决定我会为社会构成的'另一半'工作并努力赋予他们权力。”
多西很快就因致力于在印度各地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而闻名,困扰着印度城市几十年的房屋短缺状况得到缓解。1973年他设计了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人寿保险公司住房,1989年设计了印多尔的Aranya低成本住房。
后者可以说是他最著名的项目,是一个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乡镇,总体规划要求在每一侧建造私人企业和房屋的中央脊柱,一组10个住宅共享一个中央庭院,而铺砌的街道和广场打破了有序的空间。多西为未来的居民提供了80种型号的选择,从单房单元到适合不同需求和收入的更大的房子。极简主义设计表明多西致力于减少空间和材料的浪费,建成后的城镇为80,000人提供了6,500套住宅。
他于1954年返回印度,和勒·柯布西耶合作昌迪加尔和艾哈迈达巴德的项目,1962年开始,多西与路易斯·康一起设计了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之后又继续合作了十多年。
1956年,多西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他吸取了之前西方建筑师的经验,以对生活、东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深敬畏打造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创造出充满个人色彩、融合了他过去的景象、声音和记忆的建筑。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深尊重,他年轻时碰到的一些元素:对神殿、寺庙和繁华街道的记忆、来自他祖父家具作坊的漆器和木头的气味等等都融入了他的建筑。
多西完成的作品类型包括混合用途综合体、住房项目、公共空间、画廊和私人住宅等等,他回忆起他最个人化的作品之一是他的建筑工作室Sangath。
“Sangath融合了印度生活方式的图像和联想,校园融为一体,参观过的地方的记忆发生碰撞,唤起并连接被遗忘的情节。Sangath是一所持续不断的学校,人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忘却、重新学习。它已成为文化、艺术和可持续发展的圣地,强调研究、机构设施和最大的可持续性。”
从日月的节奏到天气模式的变化,多西借鉴了自然界展现的和谐,将建筑比作永远存在的交响乐。“我的作品就是我生命的故事,不断发展、变化和探索,我想要摆脱建筑的角色,只关注生活。”
多西的朋友和同事回忆说他是良师益友,更是“这个世界的一盏灯”。
周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向多西致敬,他表示这位建筑师是一位“了不起的制度建设者,后代将通过欣赏他在印度各地的丰富作品来瞥见他的伟大。”
多西曾说过建筑应该是为全人类创造归属感的事业,同时他也曾表示“我的建筑不是杰作,但是它们很有趣”,他胸怀对底层人民真切的关爱,将为他们提供安定和归属感视为己任,但他的作品并不沉重,而是更温和,他希望无论是以何种形态呈现的建筑都是有趣的,都是人们可以在其中享受到乐趣的空间。
他也曾在采访中被问及了与生命长度有关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寻找新事物对保持年轻至关重要,我每天都问自己今天我能做什么,以此来挑战自己。”
他以天为单位,在他的建筑理想中行走了七十年,在此期间为无数流离失所的人提供家园,启蒙无数建筑学子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关于他的离开我们不想谈失去,我们更想把它看做一种传承,他留下的建筑如同散在世界各地的萤火会继续存在下去,会有千万人承继他的建筑理想。
我们也会永远铭记多西,一位因为因自己淋过雨,所以为所有人撑伞的建筑大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chiWorld世界之旅”(ID:archi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