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就没停下来在中德之间的奔波。头两年欧洲疫情严重,但管控却日趋松动,到处去看展览的我竟然没有中招。没想到2022年的12月随着国内管控放开,不仅我本人,也包括国内的家人朋友们纷纷变阳,算给我的2022留下一个重要的印记。当然2022年还有许多于我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创作,展览和思考。作为艺术家,我们不可能停滞不前,展望2023年我自然希望有更多的收获和进步,也祝愿亲人朋友能平安健康的度过这一不能忘怀的艰难历史阶段。
于海元=于
李迪=李
于:2022年您主要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度过?创作方面受疫情影响大不大?
李: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是在国内和欧洲两个区域度过的,国内由于疫情管控日益加剧,行动起来没有之前那么自由,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宁波的学校里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也参加了一些展览是想把这两年在艺术方面的思考能够呈现出来,这对于我而言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吧。2022年暑假和现在的寒假两个时间段都是在德国和欧洲,一方面与家人团聚和创作,另一方面也看了两个最重要的展览,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2020年6月我搬离了使用了二十多年的在宁静郊区的德国工作室,而开始使用之前住过的公寓作为工作室继续画画。在创作方面不可能绕过面对疫情这个问题,但我会更多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和思考去理解它,用艺术来触及一些能和自己的生命意义相关的思考,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我个人艺术语言的行程轨迹中发生的。
德国的画室一角
于:疫情是否对您平时的教学造成影响?您平时和学生都是怎样交流?
李:是会有很多的影响,我觉得教学工作,特别是艺术教学,面对面的探讨与看见作品来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在宁波大学这边,由于浙江特别是学校所处的宁波慈溪这里的疫情防控的比较好,基本上都是线下教学,除了学生出校需要批准外,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基本上能顺利的展开。这和有些地区和学校的全程线上教学相比,宁波这边的学生还算是幸运的,比如北京、天津这边就影响比较大,天津美院的研究生课程就一直是线上教学,尽管线上教学的局限,尽量保持着和学生们的互动,对他们的学业进步很重要。
于:这两年来生活各个方面的动荡,有没有给您的创作带来不一样的刺激?这种生活中的未知与不安是否可以转发为个人表达的能量?
李:“外在的世界在燃烧,内心的世界在思考”,我觉得疫情这几年让我更多的思考和生命与生命力相关的问题,在面对疫情,人的生命的脆弱与再生的动力。其实这也一直是我的作品的背景,在悲观中寻找不悲观的可能。在我的作品中,这种潜在的生命动力其实很重要,它不是体现在直观的叙事逻辑里,而是化解在我的内在感悟中。
李迪作品 《波动Wave2022》 156×1340cm 尺寸可变 空间绘画装置 2022
李迪作品《波动Wave2022》156x1340cm 尺寸可变 空间绘画装置 2022
在《波动Wave2022》前与朋友们戴“口罩”合影 2022
于:2022年创作的主要作品系列是什么?
李:2022年我的作品主要有两个系列《波动Wave2022》和《非黑即白》,它们都是绘画装置类的作品,也就是说都不仅仅是单独的绘画作品,也是和空间产生关系和空间延展的作品。我觉得既然艺术是视觉的,场域的,也就是精神的。它融入空间,激活空间,才会触及我们的灵魂。这和单纯的展示空间,甚至装饰空间的那种关系完全不在一个语境里,很多人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
李迪作品 《非黑即白》 空间绘画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李迪作品 《非黑即白》 空间绘画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于:2022年参加的展览多吗,哪个展览是您个人比较满意的?
李:相比以往,2022年受国内疫情管控的影响,展览参加的要少很多。但还是参加了几个重要的展览,比如《波动Wave2022》第一次展出是在学院的尚林美术馆由黄笃老师策展的《学院尺度》,绘画部分大约六米多,空间延展共十三米多。这件作品现在移师到了刚刚开幕的“济南国际双年展2022/现实与虚拟板块”,展出形式基本上是按照作品之前的布展方式来呈现的。《非黑即白》系列先是参加了王端廷老师策划的“叠合-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也会在一月份参加我们非具象艺术中心在无锡的一个展览。在北京参加了由范迪安院长策划的一个旅德艺术家的展览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展览。
李迪作品《波动Wave2022》在“济南国际双年展2022/现实与虚拟板块”布展现场
“渡——非具象研究展” 北京金杜艺术中心布展现场 2022
于:2022年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展览有哪些?
李:现在回想一下,2022年看过的最重要的展览无疑是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当然艺术家的个展印象比较深的是基弗和卡普尔在威尼斯的平行展。首先这是在疫情管控状态下和昂贵稀缺的国际机票难求的情况下去看的,所以对于我而言和以往的历次观展感受不同。也是在展区第一次见不到国内的朋友们,让我想起在九十年代初刚到德国时看国际展的相似景象,那个时候能出国的人寥寥无几,有关这几个展览的观展笔记,2022年非具象艺术中心都及时的做了相关的推送。
德国布伦瑞克Kunstverein展览开幕式 2022
威尼斯双年展 2022
威尼斯双年展 2022
于:您之前在高研班担任过导师,您觉得和在学院内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肯定是有差别的,高研班的学员大部分都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这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年龄上比学院二十刚出头的学生要年长一些。再者是社会阅历相对丰富,这类学员或是在艺术的创作中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希望能通过与艺术家和导师的交流能获得灵感和突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珍惜和导师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了解这些导师艺术家们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方式。当然以往的学员里还有很多不同水平的,比如基础相对弱一些的,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疏导,虽然起跑线不同,最终都能到达终点,这是与学院教学的差异吧,尽管在我的眼中无论是学院还是高研班的教学,我都是始终秉承因才因人施教的理念,作为导师要看到学生们的不同,在教学中从不同出发,以不同来获得结果。
李迪在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2022
于:您是否会把在德国的很多对绘画的理解和经验,在教学中传递给学员?他们接受起来是否有难度?
李:我刚刚谈到的教学理念和艺术实践经验,很多是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受到德国艺术学院教学的影响,特别是我的几位德国先生的影响,我个人从中获得很多的收益和进步。在国内国外的艺术教学方面至今也有二十多年的经验,从结果看是符合艺术教学规律的。关于这些德国先生的介绍我之前在很多文章里有提到过,这次回德国很惊喜又看到导师瓦尔特·丹的新作,有图像作品有绘画作品,非常的喜欢。
瓦尔特·丹 Walter Dahn
瓦尔特·丹 Walter Dahn 绘画作品
瓦尔特·丹 Walter Dahn 绘画作品
瓦尔特·丹 Walter Dahn “The Liyard Eaters”
于:我知道很多学员都是希望通过高研班的学习找到个人创作的起点,明确自己所要有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您觉得导师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李:我们高研班的导师团队都是在艺术领域和创作经验方面的成熟的艺术家,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这些经验对于学员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都有非常丰富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里自然有正负面的,把这些东西传递给学员们是很重要的。最终在创作中获得自由的感受,往往不一定是随心所欲的,但无论如何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和信心是重要的,这一点我们的导师们恰恰是最能发挥作用的关键点。
李迪作品 《沉浮》 20×60cm 布面综合技法 2021
李迪作品 《沉浮》 20×60cm 布面综合技法 2021
于:在这样一个全世界都不约而同陷入混乱和迷茫的时刻,人类是否还需要艺术?艺术还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李:这是哲学的问题了,带有终极思考的话题,我不知道艺术能在危机中发挥什么作用,但我知道艺术与我们这些艺术的殉道者而言,它一定是重要的,至少在我的人生低点时,它赋予我了无限的力量和可能……..
李迪作品 《黑白咒语》 80×70cm×2 布面油画 2021
李迪,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毕业于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大师生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院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导师。
图文编辑:冯 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