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希勒·韦斯特
译者:金雨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尺寸:170mm*240mm
字数:379千字
页数:296
彩色插图:135幅
装帧:平装
作为西方当代最前沿、最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牛津艺术史”系列汇集世界顶尖学者,探讨艺术史核心问题。中文版由国内著名美术史家易英教授主编,已出版第一辑(共10册),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之空白,也引领中国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牛津艺术史”系列最新引进的《肖像艺术》是艺术史学者希勒·韦斯特的重要著作,以艺术史中重要且独特的肖像艺术为研究对象,跨越不同时代,囊括多种媒材,全面探究肖像艺术的发展脉络,直面肖像艺术的核心问题:
“相似性”真的是肖像作品的终极追求吗?
当摄影术出现,肖像画如何捍卫其艺术界地位?
艺术家如何以肖像作品呈现他人与自我、性别与族群认同?
几个世纪以来,肖像艺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诞生之日起,肖像艺术总是和“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逼真既是肖像创作的利器,也会招来骂名——摄影术出现后,肖像作品一度被贬低为缺乏创造性的模仿,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回溯肖像艺术的历史,便会发现,肖像作品本就在艺术属性之外,承担着诸多社会功能,或用于悼念、档案、政治宣传,或彰显身份地位、群体关系,等等。
《伊西多拉:女人像》
这是一幅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法尤姆肖像画,制作于公元1—2世纪的埃及。这些绘制在木板上肖像,或被插在木乃伊的绷带之间,或摆在与死者面部对应的裹尸布上。
非洲格雷博面具
在非洲的很多名族中,面具被认为是幽灵或故去祖先的替代品,也常被用于宗教仪式的表演中。
来自帕加马的亚历山大大帝头像钱币
钱币是最早的肖像载体之一。通过钱币的广泛流通,统治者的形象也被有消费能力的人所接受、记住,并自然而然地讲统治者与货币的权力联系到一起。
阿方斯·贝迪永,《弗朗索瓦·贝迪永》,1902年
阿方斯·贝迪永为巴黎警察局工作,开创了用肖像摄影识别罪犯的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被沿用。
20世纪以来,毕加索、马蒂斯、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持续捍卫肖像艺术,或主动打破传统表现方式,或以更加实验的媒介,用肖像作品凝视他人与自我,探索性别、种族、身体的边界与可能。
辛格双胞胎,《从无到有》,2002年
在《肖像艺术》一书中,艺术史学者希勒·韦斯特对肖像艺术的历史进行了清晰而全面的概述,提供引人入胜的细节,并回答了诸多关键问题:几个世纪以来,肖像艺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肖像作品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题的,又是如何被解读的?肖像作品所牵涉的身份、现代性、性别等议题也在其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被讨论。
全书收入135幅全彩图片,囊括波提切利、毕加索、马蒂斯、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辛迪·舍曼等众多艺术家的作品,看艺术大师如何创作出或经典或颠覆的肖像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卡恩维勒肖像》,1910年
马克斯·恩斯特,《与朋友见面》,1922 年
英国国家肖像馆高级策展人、研究项目负责人彼得·芬内尔(Peter Funnell)曾高度赞扬《肖像艺术》,“可读性很强,引用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并关注到这一领域热议的话题,是一本肖像艺术研究的重要导论”。
复旦大学教授、摄影评论家顾铮指出,“肖像艺术从根本上来看,是人如何以艺术方式来建构、拆解和重建主体性的反复尝试”,在这层面上,“《肖像艺术》一书全面关照人类肖像实践,以议题为探讨肖像艺术的线索,以跨样式的实践展示肖像艺术的魅力,为我们了解人如何表征自己打开了新的地平线”。
图书内页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什么是肖像?
第二章 肖像画的功能
第三章 权力与地位
第四章 群体肖像
第五章 生命的阶段性
第六章 性别与肖像
第七章 自画像
第八章 肖像与现代主义
第九章 身份
参考文献
时间线
参考网址
致谢
新书上市
书名:肖像艺术
作者:(英)希勒·韦斯特
译者:金雨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尺寸:170mm*240mm
字数:379千字
页数:296
彩色插图:135幅
装帧:平装
“牛津艺术史”系列新作,全面回顾肖像艺术的历史,直抵核心问题
135幅全彩图片,囊括波提切利、毕加索、马蒂斯、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辛迪·舍曼等众多艺术家的作品
作者丨希勒·韦斯特(Shearer West)
艺术史学者,在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获得艺术史和英语学士学位, 并在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人文系主任、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研究主任、伯明翰大学历史研究学院院长,2017年起担任诺丁汉大学校长。
她的著作包括《夏加尔》(Bison, 1990)、《演员的形象:加里克和肯 布尔时代的语言和视觉表现》(Pinter,1991)、《1890—1940年德国的视觉艺术》(Manchester UP, 2000)等。她还是《布卢姆斯伯里艺术指南》(布卢姆斯伯里,1996)的编辑。
译者丨金雨
青年艺术家,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在读博士,从事当代艺术、视觉文化的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