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锋建筑节|伍兹贝格: 以人为本,体验为先

IAF锋建筑节|伍兹贝格: 以人为本,体验为先

    

2021年,IAF锋建筑节特别发起“走进先锋建筑师事务所”专题探访活动,活动以“先锋性”为主旨,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事务所进行实地走访,聆听事务所主理人的先锋设计观点,呈现更加真实的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状态,倡导建筑设计师保持先锋思考、保持对建筑的热爱和对行业发展的未来憧憬。

往年,IAF锋建筑节走访了南京、重庆、武汉和杭州,聆听到许多值得回味的建筑故事、创业故事、人生故事。他们的先锋观点表达,颇有情怀,颇具理性,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今年,我们走进上海、北京和深圳,感受更多地标建筑师的魅力,听他们讲述对于建筑的“所知、所思、所想、所得”。本期嘉宾是伍兹贝格全球高级董事合伙人/中国区商业综合体设计总监翁捷女士、伍兹贝格高级理事/办公空间设计总监于洋女士、伍兹贝格高级建筑师彭世杰先生

 

Q:  
 
作为澳洲最大的百年品牌之一,您觉得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翁捷:  伍兹贝格建筑事务所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全球五大地区,从澳洲、亚洲、中东、欧洲到北美均设有工作室,在这个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一家全球性的设计咨询公司。

 

△ 全球工作室分布  © Woods Bagot

我认为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是: 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推进领域变革。


在设计趋势和人文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伍兹贝格突破单纯的设计服务范畴,以独特的共创方法论,全面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主张、愿景和企业文化,并结合空间需求实现功能的最大化,使得最终的设计能够有可持续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 北京工作室  © Woods Bagot

Q:  
 
随着工作室在中国的陆续筹建拓展,工作室曾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感受是什么?是否能分享一下建筑理念和在地文化融合的项目故事
 

翁捷:  伍兹贝格进入中国市场将近40年了,在中国的前面20年当中,全世界的建筑设计师都前来中国进行尝试。对于伍兹贝格的建筑师来说,是一段非常幸运的时期,使得我们有很多高质量的落地项目。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比较清晰,即快速发展的目标可能跟我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需要说服业主给我们更多时间进行设计品质的把控,以保证从概念设计到最终落成都有一个较高的质量。比如北京CBD核心区地标——阳光金融中心,它最终的落成品质和我们最初的概念设计是完全一样的,包括外立面的效果、塔楼的形式和空间最大价值化等方面。
 

△ 北京阳光金融中心  © Woods Bagot

 

伍兹贝格一直以开放的态度做设计,不仅尊重当地文脉,并且将人的体验放在设计过程的首要位置。

比如苏州SUONE金地广场项目,苏州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苏州园林也十分出众,所以我们以古老的苏州园林为设计基底,同时引入古朴的连廊、川流的水系以及昆曲舞台等传统元素,打造了一个与苏州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一脉相承的全新一代生活方式地标。

△ 苏州SUONE金地广场  © Woods Bagot


 

随着疫情和极端气候的出现,我们也一直在生态和碳排放减排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生态不仅仅单指环境,更重要的是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终达成。


我们在海外已经有很多高级别的、环境友好的项目,比如阿德莱德会议中心、墨尔本会展中心等等。我们采用了许多前沿技术使得项目能够达到长期持有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评估建设周期和未来的运营的碳排放,以期达到降低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要求。


 

 

 
 

墨尔本会展中心  © Woods Bagot

科技日新月异,设计也跟随着科技的脚步在进一步发展,伍兹贝格通过跨时区和地域的协同工作,依靠全球设计网络和数字化沟通,包括Technology Innovation(TI)等前沿技术,各工作室的leaders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实现项目的高效推进和交付。
 

Q:  
 
事务所在中国市场上希望进行哪些新领域的项目尝试?区别于其他国家,中国市场哪方面的建筑领域您认为最具发展空间?
 

翁捷: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慢下来的,它追求一个更加高品质的发展。ERA-co是伍兹贝格的创新咨询子品牌,它提供品牌咨询、商业定位、用户体验、数据研究、城市策略、数字化方案研究等服务。
 

ERA-co  © Woods Bagot

从快速发展到高品质发展,这期间会出现很多城市更新的项目,它们通过再更新,最终成为一个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减排方面都是高品质的长期持有物业。

原来很多的项目是单一功能的,比如老旧厂房、百货商场等等,在新的行为方式和新业态的普及之下,它们都面临着更新的需求。所以我们城市更新项目上会十分关注建筑与城市空间、周边环境的连接,通过理解开发商、运营商、租户、终端使用者等各方的愿景和需求,将人的使用习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打造一个具有社群感、归属感、室内外共赢的场所。



 

△ 福南 新加坡  © Woods Bagot

Q:  
   
伍兹贝格将人的体验放在设计过程的首要位置,请问您觉得建筑中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是哪一部分
   

彭世杰: 伍兹贝格做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对我来说,产生共鸣分两部分理解,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我们的共鸣对象是谁? 做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等,大家共鸣的点都是不大一样的,所以这会让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思考,如何通过用户研究来设计这种共鸣。

△ 南澳大利亚卫生医疗研究所 阿德莱德  © Woods Bagot

其次,抛开外在因素,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建筑所创造的三维空间,这种光影的体积、材料、质感和反射等等,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非常美。我举个例子,假设你身处窗边,你可以看到阳光打在桌面上,这时候你眺望外面的天空,整个建筑场景的倒影所围合成的院落,包括地面上倒影出来的植物摆动、玻璃反射等等,都是非常动人的。

Q:  
   
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请问事务所在保持先锋性的同时怎样协调?同样关注的选材因素会是哪些
   

彭世杰: 低碳和可持续是目前的必要趋势,若要在项目中实施,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 我们需要科学地了解什么是可持续。伍兹贝格成立了专门的全球影响力小组(Global Impact Group),致力于项目流程管理、技术开发、材料库扩充和设计人员资质教育以在不同的项目中探索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解决方案,与有远见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一起,为本土和全球社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在保持这种先锋性探索性的同时可以提供项目环节足够技术支持

     

△ Melbourne Connect 墨尔本  © Woods Bagot


“迈向零碳”国际竞赛优胜方案  © Woods Bagot

对于选材因素,因为可持续理念的逐步加深,实际上大部分的材料已经在做迭代了,例如混凝土,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是不大环保的但是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技术的迭代能够做到80%的优化,所以它不再成为一个限制的因素我们可以大胆创造更多可持续低碳的建筑

Q:  
     
您认为建筑师群体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伍兹贝格是如何履行这种责任的
     

于洋: 首先,建筑师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推进者和影响者。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设计理念和意识形态如何演变,作为建筑师的我们要始终清晰地认识到建筑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因为建筑的终极使用方是人,如果我们脱离使用方的基本诉求和规划愿景,或者脱离项目的社会性和在地性,那么,这个建筑终将会被摈弃。

建筑师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社会群体认识建筑,它不单单是盖一栋楼这么简单,而我们是希望通过建筑来表达社会历史文化的脉络,并通过我们所传达的行为模式和先进理念去引导投资方、公众以及社会决策者提高整体的建筑素养和审美价值。

△ 论坛活动  © Woods Bagot

伍兹贝格始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客户的愿景规划、企业品牌定位以及核心价值,以此为切入点去做一个可实施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量身定制的策略设计方案,从而帮助客户达到原有或者超过预期的经济价值体现,甚至去影响行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的转变。

过往我们已经有一些很好的案例了,比如金融企业项目,传统的金融思维逻辑是封闭的、固有的或者是有阶级划分的,但社会是越来越开放的,客户诉求也是越来越国际化的,我们给到的策略方法就是一种开放的、灵活的Activity Based Working(ABW)的办公模式,来创造一种社会性质的工作方式去赋予企业更多价值。

△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悉尼办公场所3PS & 2C  © Woods Bagot

Q:  
     
认为“全球一体化设计”这个理念相对当下的市场环境来说友好吗?事务所对于此战略理念在未来会做出怎样的尝试?
     

于洋: 建筑设计其实是一种以意识形态和思想来决定的表达,所以当整体的设计环境受到一些不定性因素的巨大冲击时,它会处于不乐观的状态。中国也一直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延续。

建筑设计这种比较宏大且永固的艺术形式表达,会在整体不太乐观的市场环境之下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我们还是可以结合项目的特性、企业文化的气质、当地的政治地貌等等去做一些符合整体国家调性、个人需求及标准的设计。

△ 北京招商局大厦穹隆改造  © Woods Bagot

伍兹贝格会把最先进的设计思路、研发技术、分析软件和依据世界局势发展所得到的策略分析,在全球17个工作室中相互学习和改进,所以我们始终是以最接近于世界前沿的设计思维去面对我们的业主和需求方。


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作室,都会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在全球一体化模式的推进之下,帮助我们达到更多维模式、更跨界思维的构建,并且保持一个更加开放且灵感不断被触发的状态,从而以高品质服务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程度的提升。

△ 柯林斯拱门 墨尔本  © Woods Bagot


伍兹贝格建筑事务所创立于澳大利亚,是一家拥有超过150年历史的全球设计咨询公司,目前在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北美、欧洲以及中东等六大地区设有17间工作室,由超过1000名专业人员构成,专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总体规划、品牌设计咨询等业务,迄今为止已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完成了众多设计作品,涵盖城市与场所、公建与会展、综合体、商业、办公、医疗、交通、住宅、酒店设计等多个领域,数次获得知名国际设计及地产类大奖,并多年入选英国建筑杂志《Building Design》发布的WA 100强榜单前十。

伍兹贝格整合设计、科研、数据和评估来打造人文建筑,将人的体验放在设计过程的首要位置,旨在通过建筑与人的情感共鸣,确保最终使用者的需求和设计价值的一致性,从而打造面向未来、充分互动的设计作品,深入贴合人们对空间的实际需求与使用习惯。


               
翁捷
               

伍兹贝格全球高级董事合伙人

中国区商业综合体设计总监


               


         
于洋
         

伍兹贝格高级理事

办公空间设计总监


         


         
彭世杰
         

伍兹贝格高级建筑师


         

(* 图文内容版权归嘉宾所有,侵权必究)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