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出图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美观好看?

建筑设计出图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美观好看?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你所出的每一张图都是为了传达你对设计的理解和态度,无论图的种类和风格怎样,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受众能够读懂你的设计是什么,你在表达什么。这就决定了无论出什么样的图都是以成熟可信的设计为基础的。

设计做的漏洞百出,再好看的图面表达也毫无意义。那怎么做才算正确呢?

正确的第一步就是做好设计,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大样图、节点图等等都要做到位。实在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话,草图总需要要有几张吧。类似下图这种场景草图也可以,总之先搞清楚自己设计的是什么,长什么样子。


基本的设计流程走完了,开始出图。想要出好看的图,建模这一步绝大部分人是躲不过的,毕竟光靠平立剖是很难清楚全面的表达你的设计的。

说到建模很多人觉得设计已经做好了,只要会用建模软件做就行了呗。其实远没有说的这么简单,里面的门到还是挺多的,如果做不好,不仅累,出图效率低,效果还不好。

首先你做的第一个模型应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草模,不需要很精致,但尺度尺寸相对关系正确就可以。比如下图这种。


然后根据表达的需求对整个设计做个预排版。排版的过程中需要把文字和图片的内容都做好规划,也就是说先确定你在讲述设计的过程中大概需要哪些图面表达内容。比如首页需要一张非常写实的渲染效果,第二页需要一张总平图、一张鸟瞰,第三页需要一些分析图,第四页可能是一些节点或者场景的渲染图等等。

做好以上规划是为了让自己明白建模的重点在哪里。有很多人建模的时候不管这一套,把模型按照施工图来做,把模型细节拉得很满。这样固然好,但时间成本会很高,而且会涉及到很多你自己能力之外问题,毕竟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搞定的,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纠缠不清的细节上,其实是很不没必要的事,而且这样做也会导致你做的模型体量太大,电脑的运算速度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你所做的大量模型细节其实很可能是没有针对性甚至是无用的,当你审视某个场景的时候反而感觉模型很糟糕。所以千万不要在不做任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的把模型做的非常细致,要适当的有取舍

好了,在明确知道你要的图是什么之后需要做的是有针对性的构建模型。比如分析图其实就可以做的非常简单,不需要模型的细节。其中BIG的分析图是出了名的简单。

如上图,模型就是一些简单的体块,经过简单处理把要说明的事情表达的非常到位,简单明了就可以了

BIG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一张图面尤其是分析图,你要表达的目的非常单一,如果模型做的非常复杂细节特别丰富不仅不会对你的表达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人产生歧义


再比如鸟瞰、室外场景这种,其实模型也不需要做很多细节。还是以BIG为例,在这种位置观察模型你能看到多少模型细节呢?其实没有多少,并且很多细节也都是为了特定的角度进行过处理的。鸟瞰图里面那个大大的楼梯踏步就是如此。如果以真实的比例尺度建模就会出现楼梯的踏步太密集糊成一片的现象,于是出于表达的需求,设计者对这一部分的模型进行适度的优化,让整个图面的表达更到位。

室外场景就更不用说了,把能看到的部分做仔细,房间里面看不到的部分完全可以忽略不做。


再比如这种剖立面的表达也很有代表性,以最终的结果为导向的话,你就会发现上面的理论依然适用。首先剖立面的位置是固定的,在这个位置剖开能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固定的,于是在建模的时候只需要根据这个特定的位置构建特定的细节结构就行了。


还有这种室内的场景更是如此。设想一下这个空间只是整个建筑物的一小部分,那么在这个特定的角度下建筑物很大一部分你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构建模型的时候也要考虑单独的建立模型,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模型空间内制作更多的细节,让整个场景更加丰富,同时保证整体模型的体量可控

以上都是一些比较大的方面,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一张图,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型文件经过精心调整后所呈现出的效果。

所有的有针对性的模型和图纸准备完成后,其实就是出图和美化了,这个其实也没啥好办法,根据表达的需求,结合模型,导出相应的线稿、阴影等图面要素。如果需要渲染的化还需要渲染器的支持。

有了这些基本要素,下面就需要找一些风格和色彩的参考,然后进入PS或者AI对图片进行风格化处理。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图除了美观之外还要考虑规范性的要求,比如比例尺、指北针、一些必要的图例、尺寸等必须的要素是不能够省略的,这一点尤为重要,毕竟出图不是搞艺术创作。

以上所有工作做完后,出图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最后对应文字把相应的图面放到排版里面进行最后的修整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按照以上的工作流程基本就可以保证整个图面的正确美观好看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ODO”(ID:sodo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