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照见”:NAFI如何参与中国当代影像生态的构建?

用影像“照见”:NAFI如何参与中国当代影像生态的构建?

 


“我们希望以NAFI为发力点,衍生出比如艺术品的综合保税、运输以及仓储管理以及艺术品的金融服务,再到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展会和项目的策划和运营在内的各种文化产业,将观众、藏家、审批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采访、撰文 / 刘林

图片致谢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散去,睽违两年的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NAFI”)于12月23日至12月25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举办。自2019年创办博览会以来,NAFI持续聚焦影像艺术,积极的参与到国内外影像艺术生态的构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领域的重要品牌。本届NAFI在坚持影像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进行全新的升级,以「NAFI·FOCUS | 画廊聚焦」, 「 NAFI·DISCOVERY | 万象探新」, 「 NAFI·ONSITE | 塑象⽆界」, 「NAFI·PLATFORM | 合作机构」, 「NAFI·VOICE | 公共论坛」, 「NAFI·CONNECT | 全城艺动」等多个全新版块组成,汇聚包括20个国家的32家国内外优秀机构参展,呈现多媒介的创作。今年的关键词是“照见”,NAFI寄望让展会跳出狭义的“艺术圈”,从而照见业内生态以及南京城市的文化与艺术。本次博览会由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由中国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十竹斋艺术集团承办。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作为国内重要的专注于影像的艺术博览会,NAFI为何诞生在南京?

在南京当代艺术圈,历来有一种说法:南京的传统底蕴深厚,不利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南京当代艺术生态错失了传统和当代互相融合的多种可能性。实际上,最早参与“85’新潮”美术运动的南京艺术家,很多都是从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专业毕业,例如提出“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观点的批评家李小山,以及艺术家徐累等。而整个南京当代艺术群落,在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史中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红色·旅”绘画群体和以《江苏画刊》为核心的批评阵地,都是推动中国早期前卫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前后,以幕府山艺术区为代表的南京艺术区纷纷关闭,艺术家群体变得分散。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南京地区的艺术机构开始崛起,诸如四方当代美术馆、金鹰美术馆(前身为金鹰当代艺术空间)、德基美术馆、OCAT南京展区以及北丘当代美术馆等机构逐渐在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艺术家群落的“式微”借由这些机构的实践得到弥补。同时,这些机构的发展也逐渐培养起南京本地更多的当代艺术观众及藏家群体,这为NAFI的创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就影像艺术来说,南京曾经在2003年由艺术家曹恺、导演张亚璇及张献民等人创办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CIFF),该影展项目曾在中国独立电影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活跃在今日中国当代影像领域的中坚力量,都曾经参与过CIFF的影展项目。同时,CIFF十余年的长期耕耘(以及南京各类民间实验/艺术影像放映组织的长期实践)也培养起南京本地为数不小的资深影像观众及创作者,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关于创办NAFI的学术基因。





 

西尔·弗洛耶 (Ceal Floyer) ,《螺丝》,2021

全壁录像投影装置,彩色有声数字录像(12秒,循环播放)

ed. 2 of 4+2 APs

作品于Galleria Massimo Minini展出现场,意大利,2021 

© 西尔·弗洛耶

图片由Galleria Massimo Minini和里森画廊提供





 

汉斯·欧普·德·贝克,《线》,2015年

全高清视频,有声,15分30秒

版数:10+2 AP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常青画廊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不过,正像于2020年彻底关停的CIFF所提示的那样,影像艺术在今天的当代艺术生态以及整个文化生态仍然是相对边缘的,这也导致许多创作者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呈现自身的理念。尽管在2020年疫情伊始,国内众多重要艺术机构因为特殊时期的限制,不得不纷纷拿影像作品来“救场”,线上影展也逐渐变得司空见惯,但这种权宜之计基本没有对改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生态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同样的,关于影像艺术的收藏,因为缺乏权威机构与组织对于影像作品版权的“认证”,导致众多藏家在收藏影像作品时有所顾虑。可以说,学术和市场都在呼唤影像作品以一种更加专业、完整、安全的状态呈现,NAFI 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在这样的语境下,NAFI如何借助影像的力量,重塑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崭新维度?为此,我们采访了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总策划孔超及总顾问朱朱,和他们聊一聊关于NAFI的影像销售状况、对于艺术生态的影响、南京的“在地性”、本地藏家群体以及影像艺术的公共性等问题。











孔超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总策划









朱朱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总顾问







 Art-Ba-Ba:

影像作品虽然近年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收藏,但是总体来说在艺术生态中还是比较边缘的,对影像的接受度远远不及架上绘画和雕塑、装置这些更“正统”的当代艺术。在这种情况下,NAFI过去两届的销售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本届博览会是否有一些特别的促进销售的手段?





       

 孔超

NAFI和国内许多艺博会有一个很关键的区别,就是我们是“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叠加市场/专业机构”的模式进行的。相对经济效益,我们更看重社会效益。销售实际上不是NAFI最初考虑的主要问题。不过,即使这样,2019年的首届博览会的销售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参与的各个画廊都有着很不错的销售表现。到了2020年的第二届博览会,除了现场的销售以外,因为NAFI平台而被串联起的藏家网络,让博览会结束后的后续销售也日益系统化,其中不乏各类国际顶级影像作品的大宗交易。


今年,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藏家重点客户的邀请上。为此,我们在筹备展会的过程中不断与参展画廊沟通,确保NAFI可以展出市场上很难购买到的影像作品。同时,我们在过往的实践中累积的本地藏家圈及机构进行重点推介。所以本届艺博会要比前两届要更具针对性,期待在销售层面上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Art-Ba-Ba:

从学术角度来说,NAFI对国内外影像作品的总体呈现,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是很稀缺的。同时,这些作品在市场层面上又有很大的挑战性。它们的必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朱朱

国内实际上还是和国际上存在时差。影像作品的收藏在国外的各大艺术机构早已形成一种常态。国内的当代艺术收藏实际上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在国际上拥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多半也主要从事架上绘画的创作。但是国际上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影像作为自身创作的主要手段。NAFI希望能和这种国际趋势保持同频,引导未来收藏的趋势。


另外,影像收藏和架上绘画的收藏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比如说克里斯蒂安·马克雷 (Christian Marclay) 的作品,它相较收藏同级别艺术家的架上绘画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同时,我们邀请国际知名画廊参与NAFI,也是想向藏家介绍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在保护影像版权中的专业做法,以此打破国内藏家对于影像收藏的刻板印象。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Art-Ba-Ba:

以影像为主体的博览会,会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即:观众(包括藏家)如何在短短3天的时间内消化现场数量巨大的影像作品?有没有一些延伸出去的其它的形式来展示这些作品?





       

 孔超

对于参与博览会的国内外艺术机构来说,确保作品的版权安全是我们作为主办方最重要的原则。我们一直在研究线上放映或者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但是首先需要处理好版权和它们的关系。今年,我们在「 NAFI | Plus 」的主宾国特别单元(作者注:“主宾国”是NAFI在2020年第二届艺博会期间引入的概念,以此突出博览会中的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中呈现由塞尔维亚电信与塞尔维亚艺术和文化发展协会 (CULTCRAVE) 共同策划的“时间·空间·画面——塞尔维亚电影文化展”NAFI买断了本次参展短片的版权,以及部分长篇影片国内一年的放映版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资源来策划后续的活动,以此延伸大家对NAFI项目的认知。此外,我们还计划在江苏省内的重要艺术机构建立协作机制,探索NAFI项目的在省内的巡回展出模式。




 Art-Ba-Ba:

在博览会的展览以外,NAFI有没有推广、扶持青年影像艺术家的计划?





       

 孔超

我们在今年10月推出了一个名为“追光计划”的项目,专门支持年轻的优秀的影像艺术家,还有优秀的策展人,包括一些关注影像艺术的爱好者,或者是在这个方面有想法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创作展示的机会,后续还计划提供一些让他们到国外参观学习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品牌“NAFI WINDOW”,旨在解决艺术、人才、艺术的相关机构企业在南京落地生根的系列问题。通过博览会的平台,我们为他们提供完整的服务,包括机构的税收优惠以及各种特种许可的申请,以及帮助艺术家解决基本的社保福利等问题,以期更多的艺术从业者和机构能够汇聚到南京。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Art-Ba-Ba:

博览会如何强调和南京本地影像艺术创作及收藏的关联?





       

 朱朱

我们在2020年的项目中专门进行了一场南京本地藏家的影像收藏展。此外,南京本地画廊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南京本地影像艺术创作和收藏的脉络。这一点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南京的影像及当代艺术有现在,也有过去。可能大家对南京本地的收藏家并不十分了解,但实际上他们在如今的收藏领域都十分活跃。例如较早开始收藏的收藏家侯普,他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对南京的当代艺术进行收藏,其收藏基本涵盖南京本地的重要艺术家,如毛焰、罗荃木等人;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创始人陆寻,他是国内较早开始影像收藏,而四方当代美术馆正是建立在他丰富的当代艺术收藏之上的;又比如创办南京收藏机构“萃舍”的曹吉祥,也是系统收藏当代艺术的本地藏家;最近几年,南京又涌现出一批“90后”甚至“00后”藏家。这体现了南京由不同历史阶段的收藏实践综合成的多维度收藏系统。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Art-Ba-Ba:

NAFI实际上构成了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影像艺术的一个全景式的田野调查。在历经4年的持续实践后,你对中国影像艺术生态的观察是什么样的?



       

 朱朱

在当下,很多艺术家都在使用多重媒介进行创作。使用影像作为媒材也体现在这种趋势中。这个趋势未必意味着好和坏,我认为它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因为“90后”、甚至“00后”,他们正是在网络、图像、视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影像创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他们和自己的另一个器官发生着关系。这些年轻的影像艺术创作者们和“85’新潮”及2000年伊始的艺术家的差异在于,前者更重视对影像创作背后工作方式的展示,以及这种工作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这些观念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在保持了艺术家主体性的同时,又能拥有开放性和延展性。这是我对中国当代影像生态的一个观察。




 Art-Ba-Ba:

NAFI的宗旨里有“惠及百姓,赋能城市”,博览会如何实现影像艺术的在公共领域的传播?





       

 孔超

我们一直试图将原本被认为是“高冷”的当代艺术引入到南京市民生活的场景中去,通过一些触手可及的形式,将它们带到社区中去,进而普及到南京的大街小巷。比如说我们去年在南湖的茶南农贸市场进行的公共艺术项目,邀请法国艺术家S.Zong在菜贩的摊点上进行创作,把充满鱼腥果香味的菜场变成天然的展厅,就是这些探索中的一例。

同时,NAFI还在建邺区的四个点位运营名为“梧桐雨”的小型城市文化客厅,我们在这里定期举办沙龙和展览,强化NAFI和南京城市文艺生活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常规的关于“公共性”的尝试,比如第一届在南京城市地标建筑进行的“南京眼”特别影像项目,以及我们今年展会中设置的来自艺术小组阿斯巴甜(Aspartime)的公共艺术作品等等。





 

 

NAFI 2020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公共艺术项目





 

艺术小组阿斯巴甜(Aspartime)的公共艺术作品在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Art-Ba-Ba:

NAFI在未来几年的大致发展方向和定位是怎样的?





       

 孔超

我们未来的规划实际上要远远大于艺博会这个本。我们希望以NAFI为发力点,衍生出比如艺术品的综合保税、运输以及仓储管理以及艺术品的金融服务,再到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展会和项目的策划和运营在内的各种文化产业,将观众、藏家、审批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为南京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要去逐渐打造的内容。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现场,20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南京国际展览中⼼








   


NAFI 2022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展 期:2022.12.23 – 12.25

地 址:南京国际展览中心A、B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