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上海人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百年前的上海人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今天大家热衷于讨论上海的圣诞节气氛,圣诞树和圣诞集市遍布全市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上海也似乎成为了中国最喜欢过圣诞节的城市,当然在全国大多数人眼中圣诞节好像是更倾向于一个年轻人喜欢的节日。其实圣诞节在上海这座城市早已扎根许久,上海人从百年前开始就已过着圣诞节了。只不过在那时候接受度并没有现在那么高,形式也并不相同。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百年来上海人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来自老城厢的圣诞快乐

圣诞一词,在古代多泛指为皇帝、皇太后的生日或者菩萨、神仙的诞辰,还有便是孔夫子的生辰。比如在《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就有写道: “凡遇列圣、列后诸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行礼,神位前设有镫酒脯果实焉。”所以直到19世纪中期,在上海圣诞一词基本指代神仙或孔子生辰以做纪念为用,各类庙宇及祠堂每到圣诞之际都是人头攒动。随着上海开埠,洋人开始开辟租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文化的引入以及洋务运动的大背景下。关于西方世界的文化普及随着各类报刊开始流入民间,圣诞节变成其中一物。


1860年代末,当时的人们对于洋人在门口摆放冬青树的行为感到新奇,也只知道他们正在庆祝名为“耶稣诞日”的节日。随着华洋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人们才逐渐开始了解这一对于洋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大节。由于节日日期临近于中国传统的大节——冬至,其重要程度也和冬至相当。因而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人冬至”、“西洋冬至”或者“外国冬至”。


1868年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关于圣诞的报道

当时的圣诞节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圣诞节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也有圣诞老人的说法不过却是一个穿着绿衣服,圣诞节也更像是一个宗教性的家族节日。欧洲和美国对圣诞节的态度也更是不一样的,欧洲更像是家庭节日,类似我们的中秋节,是一个家族团聚并带有比较重宗教情结的节日。而美国则已经开始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临近年末商家需要清理积压一年的货物因而通过报纸上刊载广告的形式来鼓励人们消费。比如1867年的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Macy's)决定圣诞节前夕一直营业到午夜才关门。

1872年关于圣诞节的告知


不过此时的美国还未能决定国际文化的走向,那时候英国如日中天,因此上海这边的圣诞节也就更偏向于英国式的发展。随着教会在上海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加入其中,圣诞节在华人中的影响也开始增加并慢慢接受,除了和洋人一样举行聚会外还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和现在一样,除了信教的华人外大部分人都把圣诞节类比作一个西洋娱乐狂欢节。比如在当时的海派潮人打卡点的张园,圣诞节的马车和冬至一样络绎不绝。


1909年张园盛况


到了一百年前的1920年代,一战结束,美国开始慢慢主导国际文化的走向。美国式的购物狂欢形式开始影响至全世界。此时全世界的富人搭载着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火车赚的盆满钵满,消费欲望也是与日俱增。上海从20年开始也紧跟世界的步伐,开始了又一轮的发展期。圣诞节也开始从单纯的聚会变为各类商家赚钱的关键节点,于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商业路数层出不穷,圣诞节期间的广告也逐年增多。要说在圣诞节中最为欢快的还是年轻人和小孩子群体,有钱人的小孩会收到自己想要的礼物,中产的小孩也能收到些许卡片。年轻人们则会举行各种聚会,观看各种表演,聚会结束后开始交换礼物,一年到头好不热闹。其次随着上海的各类新建的娱乐设施,商场,酒店等变得更为齐全,上海人也愈发享受过圣诞的感觉。1922年的《时事新报》这样记载当年的圣诞节:


连日为中国冬节,及西俗圣诞节期,
各界多停工休息,故南京路四川路一带,
游人增多,各处礼拜堂,教会男女学校,
举行庆祝跳舞同乐会等,颇极忙碌。
先施,永安,惠罗,福利,商务,
中华各公司以及出售冬节礼物各商店,
营业咸倍盛于旧日...


1918年圣诞节惠罗公司广告


1919年圣诞节期间中南京路一家咖啡馆推出的活动


1919年圣诞节期间中南京路一家咖啡馆推出的活动


 

1919年有钱人家和中产家的小朋友过圣诞情景

 
1923年的圣诞“薅羊毛”攻略

1923年圣诞节霞飞路新民公司大礼包

 

各个学校参加的游艺会

 人的圣诞聚会


1930年代后,上海圣诞节的商业气氛更为浓重。各大百货公司和商人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顾客。各类打折货物或者新品轮番上架。另外,随着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经典的红白色符合他们公司形象的圣诞老人后,瞬间便风靡全球。无论是商场还是报纸中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圣诞老人形象。有人记录下当时的大街是这番景象:


每一家橱窗里,站着长鬓红袍的圣诞老人,Xmas Sale大红的字在每一个眼前发亮。街车上,手边,都抱着圣诞的鲜花与礼物。那粉红,深紫鲜花的花篮,搁着脚踏车尾巴上,由这一头溜向那一头。金神父路的口子上,一阵列松柏的圣诞树。大上海的中心市,南京路的交叉线,永安公司,无线电的话筒上好莱坞的甜热情歌。小姐,用着高领的皮大衣,脚下,二寸高的鞋底,那么溜呀溜,发卷的长发,每一双手由花旗夹心饼干,到圣诞贺年卡片。走道上,凉的玻璃橱窗的前面,长的大衣,红色银色的手包,香粉胭脂部,粉盒子书写着图案的花纹,每一个年轻的伙计,耳朵上夹着铅笔,对小姐笑眯眯,用他们的广东腔:“格格便宜来些格,交关好。

庆祝圣诞图


可口可乐经典圣诞广告


而在娱乐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圣诞节那天就是狂欢的舞会。各大舞厅从圣诞夜开始就连续不间断营业,年轻人们可以在舞厅中彻夜狂欢。当时有人记录了其中一场的场景:

跳舞场尤为热闹,真的是。。内部布景别开生面,气球纸花布满全场。那音乐台上的圣诞树五彩电灯尤其辉煌美丽,舞女今夜修妆特别卖力,夜礼服上还添几朵花儿。令人一踱进去,真是个犹如走入美女如云的王宫。音乐一奏响,绅士小姐们都下场,公子哥儿搂抱舞女跳呀跳呀,世界只有跳舞场大,情人们表现热爱就在今夜。化妆表演者参加啦,有小丑,有古装美人,有穿红衣服带白胡子的圣诞老人,还有人放下纸炸弹,舞着舞着脚下噼噼啪啪地响,有趣呵!纸碎金迷,不夜之城,说是在庆祝圣诞,其实是在醉生梦死。送赠品的又来了,一桌一桌的送一张领取卡片,不一刻舞客们的头上纸帽添上啦,有黑色带穗的博士帽,有白色海军帽,有小丑的红帽子,五分十色的在跳舞场出现。玩具也领到啦,小笛子到处吱吱地抖着。穿红衣服戴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到处赠送礼物,小姐太太们都得到一瓶雪花膏,公子哥儿向前抢啦,大家欢乐地大笑,倒是把圣诞老人给吓跑了。


每年的圣诞聚会也越来越夸张,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被攻占,租界内部到圣诞节也依旧热闹非凡,令人唏嘘。

圣诞香烟广告

 天梭表圣诞广告

回力牌圣诞节广告

圣诞老人开始出现在各路广告中,
卖的货物也五花八门,好不忙碌


1930年代各种舞厅广告

 1939年圣诞节对于富人们来说依然疯狂


 
1939年圣诞档期安排


 1941年圣诞档期


1946年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宵禁”政策,圣诞夜通宵狂欢也就成为历史。对于当时的上海市民而言,圣诞节仿佛失去了灵魂。


1946年圣诞宵禁

1946年即使宵禁,依旧挡不住有钱人对舞厅的热爱


同样是在1946年,
对于普通人而言圣诞节与他们无关不过是富人的狂欢日


1946年《申报》报道的圣诞礼物


1946年圣诞老人价格为三万五千元


1949年后,圣诞节也越发保守,到文革后则完全禁止。一直到1980年,才逐步允许一些宗教场所开放圣诞节庆祝活动,但是也必须提前审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圣诞的措施才开始放开,圣诞节又回到了上海这座城市。1984年开始,除了“红房子”上海各路高档酒店也开始提供“圣诞服务”。其中不乏圣诞大餐,平安夜音乐会,有的饭店开始又将圣诞老人迎了回来。当年的《新民晚报》还报道过四个青浦农民特地跑到淮海路西餐馆每人各点了一份14元的圣诞大餐的故事,引起当时不小的震动。而消失30年的圣诞贺卡也又在那时候出现在了各种文具店内并引发热销。到1988年,圣诞节当期,上海街头到处都是售卖圣诞贺卡的地方,小朋友们也是流行制作各类属于自己的圣诞贺卡。据《解放日报》当时报道,当年圣诞节上海邮政局寄送贺卡数量达到120万张,全年总量突破300万张。同样是当年,上海的舞厅再一次开始繁荣起来,人头攒动。1989年开始,不单单是高档酒店,各种中小饭店也开始推出圣诞大餐,酒吧,咖啡馆,舞厅更是订满。同年的大世界也举办了圣诞活动,各国领事馆也都派人参会,场面颇大。


淮海中路陕西南路

进入九十年代后,各路商场开始在圣诞树上开始做文章,好看漂亮巨大的圣诞树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导入更多的客流量。于是一场圣诞树PK赛就这样持续至今,慢慢竟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圣诞树,圣诞老人也开始重回上海,出现在各种圣诞活动之中。百年历史一轮回,现代上海圣诞节比之百年前好似更受欢迎,不再是富人的节日,普通百姓也能参与其中。只是这一次,好像商业和狂欢的意味更重,宗教意味则荡然无存了。


1992年和平饭店圣诞之夜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csj

参考资料:

《时报》、《新闻报》、《申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

《上海新报》、《时实新报》、《字林西报》

文字整理:

csj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