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自然的语境”影像展的策划基于“自然”难以被定义——它似乎作为事实存在着,但难以被精确、全然地描述。在系列摄影作品《树》中,李季的每张照片近乎是对一棵具体的树进行了肖像化。如同博物学者一般,李季走近、观察、认识一棵棵具体的树,看见每一棵树在昼夜之间的生息节律,用摄影与树对话。
目前第六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南山区平行展“平移——自然的语境”展出艺术家李季的系列作品,上启艺术对艺术家进行了采访。
李季,《夜-白头树》,2022
Li Ji, Night-Garuga forrestii, 2022
更多作品请移步展厅现场探索。
△ 展览现场
*上启艺术在下文中简称SQ。
SQ:
您当初为何对树产生了拍摄的兴趣?拍摄前您的调研过程是怎样的?您会选择怎样的树作为拍摄对象?
李季:
其实我很早就对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去真正地进行拍摄。每次在野外拍摄或观看野生动物时,我都会对着一棵树长时间的观察,甚至花大量的时间去看不同的树。
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我的野生动物向导常常告诫我:“你不能看到树就停下来,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时间去寻找动物了!“
对于选择拍摄对象,我首先是考虑树的外型,好看的树或者适合拍摄的树是我所关注的。当然树的种类也被纳入到考量的范围之中,但其实很多树在我拍摄完之后都不知道它是何物种,这个工作非常困难,很多植物学家也不能准确的辨识出它们的名字,需要做大量的考证。我拍摄的第一棵真正意义上的树,是2019年在云南的景迈山。那是一棵被当地布朗族人称之为“蜂神树”的大榕树,这棵树上有六十多个野蜂的蜂巢,它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从而养育了众多的物种,这棵神秘的大树被布朗族人奉为神树。
SQ:
您对拍摄的每一棵树都怀有私人情感吗?如有,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呢?
李季:
我对每一种树都怀有敬意,我拍摄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能因为拍摄某一棵树而去破坏或伤害到别的树木。如果我的拍摄对象被某棵小树遮挡住了,我就会考虑放弃拍摄或寻找别的角度。
SQ:
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在拍摄本次参展作品《昼——长尾单室茱萸》《夜——白头树》的时候,对这两棵树的研究和观察经历?
李季:
我把这两棵树称之为“幸存者”,因为它们所在的地方数十年前曾经是热带雨林,它们都是雨林中的一个成员。而如今这一些地方都变成了生态茶山,这些“幸存者”所以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它们对于人类有某种经济价值,或者因为它们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了。比如那棵长尾单室茱萸,早已进入了濒危植物物种的名录。由于该树种非常高大,在失去种群保护的情况之下,常常遭遇雷击,所以它们的树顶部分经常有大面积的缺失。而白头树的果实却是人们的经济作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已成为自然变迁的见证者。
SQ:
白天和夜晚似乎是《树》系列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色之一。白天和夜晚对于您,即拍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于树,即拍摄对象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李季:
我个人认为我们白天所看到的树是比较常态化的树,它们的叶片会伸展开去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我们更多的看到了树叶的正面,而且整棵树的色彩也会有人们通常所看到的颜色。
但是到了夜晚情况发生了变化,树木的色彩似乎换了一种装扮,因为我们看到的却是树叶的背面。这种情况是我之前不知道的,树叶的两个面常常有着完全不同的色彩关系,就如同人的手掌和手背一样。另外,我注意到树木在夜间似乎更有灵性,仿佛它们的灵魂在雨林中游荡。
SQ:
在长期对树的观察与拍摄中,您体会到树经历了怎样的时空刻度?
李季:
随着我拍摄的深入,我越来越希望我的拍摄能够成为与树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交流,树出现在地球上时间远远长于人类,它们存在并演化了数亿年的时间,而相比之下,人类只是一个新生儿,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树木承载了自然的演化史,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
SQ:
在拍摄树前,您走遍世界,长期拍摄野生动物。请问,您与动物、植物这些非人类物种链接是怎样的?是什么驱使您长期关注动植物的拍摄?
李季:
用摄影的方式来周游世界、看世界,甚至到处去旅行。我想其实都是一个借口,因为要用一个借口来让自己的行为更有意义,所以拍照是一个不错的借口。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动物,我选择了画画这种方式,因为用画笔去记录我所看到的动物或者风景的同时,我好像拥有了这些动物和景物,这种感觉让我有一种满足感。摄影也一样,通过拍摄我能够更接近它们,或者说可以近距离去观察它们。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动物学者和博物学者,我观察动植物的方式并不像一个典型的艺术家。
SQ:
在您的创作中,“自然”是否是您会思考的一个关键词?您是如何定义“自然”的或者通过创作,您为“自然”赋予了怎样的语境?
李季: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虽然人类自认为我们可以征服自然,或者说我们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但是我们真的可能吗?在此我想引用法国艺术家高更的一句名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是谁?”
“平移——自然的语境”
第六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南山区平行展
主办: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
承办:深圳市摄影家协会 / 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深圳市上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文化参赞 陈平 / 维也纳美术学院 艺术与摄影工作室 Michael Höpfner
场地支持: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免费参观
展期:2022年12月10日(周六)至2023年1月6日(周五)
地点:深圳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1 园景展厅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9:00,周六至周日10:00-21:00
采访/校对:张艺洺
编辑:尹余
设计:黄丙、李茜微
图片致谢艺术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启艺术”(ID:shangqi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