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世界建筑》:遍览环球建筑风情,轻松读懂凝固的艺术

《图说世界建筑》:遍览环球建筑风情,轻松读懂凝固的艺术

正如歌德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美学的风向时常在变,但经典元素难以超越。毕竟所谓经典,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人类物质史或精神史发展的过程中,最优秀的心智和技艺的产物。


狮身人面像
从法老的金字塔、湿婆的圣域、古希腊罗马的神庙、灿烂的文艺复兴建筑到装饰艺术、现代与后现代,从古老的埃及、波斯帝国、一衣带水的朝鲜、日本到西方风格的欧洲,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在不同时空中大放异彩。

受地形、经纬度、气候等多方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千差万别,反之亦然。而建筑景观除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还受到文化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比如朝鲜半岛,和我们一衣带水,文化上曾有诸多交流,初始建筑风格比较相似。


佛国寺山门与古桥
庆州佛国寺始建于公元6世纪,坐落于高台之上,形制与中国唐代寺院类似,均是围廊式。

而在14世纪李氏朝鲜建立后,独尊儒学,宗教势力受到很大打击,自此后朝鲜建筑的主要成就转向城市与宫室建筑。本时期朝鲜建筑更多地继承了高丽时期的特征,建筑曲线优美,装饰华丽,与中国明清皇家建筑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异。
现存宫室建筑中以首尔景福宫最为典型。建筑群初建于1394年,1593年毁于战乱,后于 1870年重建,保持了旧有的格局。


景福宫勤政殿
宫殿整体布局袭自中原王朝,采用前朝后寝格局,最后侧为御苑。宫内正殿为勤政殿,面阔五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更多继承自高丽风格。檐口高挑,斗拱硕大,明显比明清皇家宫殿更为轻盈灵动。

跳出亚洲,放眼欧美,人文景观更是异彩纷呈。今天要推荐的这本极简图解《图说世界建筑》,将为读者开启一场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人文之旅,在领略空间美学的同时还能快速吸收专业建筑知识。

世界建筑极简图解!9大要素、39种风格、41处经典建筑,400多幅实景和示意图,全方位领略空间之诗



陈捷  张昕  著
2022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尽览41处不可不知的经典建筑





从公元前3000年的金字塔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主教堂,从一衣带水的朝鲜、日本到西方风格的欧洲,从新艺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一书看尽39种建筑风格,41处经典建筑。



泰姬玛哈尔
陵墓位于阿格拉,建于17世纪中叶,是莫卧尔王朝沙·贾汗为其挚爱的皇后蒙泰姬耗时二十二年所建。泰姬玛哈尔成功地突破了传统陵园样式,将陵墓主体置于最后端。在蓝天绿地的映衬下,高达61米的白色建筑显得极其突出,堪称伊斯兰建筑的集大成者,是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巅峰之作。


室内装饰与镂空窗棂
沙·贾汗先后动用印度、波斯、土耳其的各类工匠共计两万余人参与泰姬陵的建设。建筑装饰非常华丽精美。主体由各色大理石镶嵌而成,窗棂与大厅内的屏风均为透雕大理石板,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


沙·贾汗与蒙泰姬
这幅精致的莫卧儿风格装饰画表现了沙·贾汗与蒙泰姬的亲密形象。据传蒙泰姬临终前向沙·贾汗提出遗愿,为她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为与白色的泰姬玛哈尔相呼应,沙·贾汗曾希望用黑色大理石为自己建造一座陵墓,但最终未能实现,他去世后被葬于泰姬玛哈尔内,与蒙泰姬相伴。


大角斗场外景
大角斗场为椭圆形,下部三层每层设八十个券拱,二三层每座券洞内原均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第四层为实墙。通过熟练使用拱券与券柱式造型,充分利用虚实、明暗、方圆等视觉元素,使建筑造型统一而富有变化,实现了结构、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无论技术还是艺术水平,均代表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


大角斗场内景
角斗场观众区可容纳五至八万人,为有效管理人流,设计者进行了精心安排,各出入口和楼梯均有标号,各区域也分隔明确,不同身份的人群得以有效分流。兽笼安置在地下一层,在角斗时会通过机械自地下吊至地面,角斗士入场口设在底层。表演区铺满沙子,为的是借助沙层尽快吸收战斗中流出的鲜血。


莫斯科圣瓦西里主教座堂
斯拉夫人在继承拜占庭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穹顶造型加以夸张,于12世纪逐步形成了被戏称为“洋葱头”的战盔式穹顶。此类穹顶色彩鲜艳,圆润饱满,最终成为东正教教堂的典型样式。圣瓦西里主教座堂创建于16世纪中叶,作为红场建筑群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建筑风格。


小教堂室内
大教堂的空间布局十分特殊,并非贯通的希腊十字布局,而是由坐落于统一台基上九宫格布局的九座小教堂聚合而成。各教堂都有独立的礼拜空间和采光穹顶,由此使得各教堂的室内空间极其高耸,天光下泄,呈现了强烈的跃升感,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气氛。


圣幛装饰
俄罗斯东正教建筑继承了拜占庭奢华繁复的室内装饰传统,同时也受到后期西欧天主教装饰风格的影响,喜好在祈祷室、圣坛等部位使用华丽的板状装饰,称为圣幛。图为安葬圣瓦西里的祈祷室内的圣障装饰。壁板之上遍布鎏金浮雕、彩绘、油画以及镶嵌,十分华丽炫目。

书中收录了400多张图片,俯拍、仰拍、远景、细节,各角度、多形式,读者可掌握世界建筑的发展演变和地域特点,全方位领略建筑的多样精彩。

要点结合图例别样解读





不同于艰涩的大部头建筑书,本书将纷繁庞杂的建筑历史和知识浓缩为穹顶、古典拱券与拱顶、伊斯兰拱券与拱顶、 屋顶、柱式、三角楣与檐墙、门、窗和平面布局9大要素,分类细说,清晰易懂。

以穹顶为例,穹顶是古典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其外形类似一个空心球体的上半部。穹顶的发展,从造型上看,整体呈现了从低矮平缓到高耸锐利的演进过程。

从结构上看,则从较为沉重的单层原始混凝土浇筑逐步发展为较轻薄的多层砖木复合结构。在古代近东的建筑物中,已出现原始的叠涩穹顶。建造真正穹顶的技术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受限于技术水平,早期穹顶如万神庙,只是微微突出于主体。



古罗马穹顶

通过使用砖石拱券和火山灰混凝土浇筑技术,罗马帝国时期建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宏大穹顶,但受限于技术水平,穹顶显得非常扁平,不够突出。万神庙穹顶是古罗马最大的穹顶,跨度达43米。此时减轻自重成为一个难题,为此万神庙在技术上采取了很多先进措施,比如中央开孔、穹顶厚度自底部至上部逐渐变薄、内部设置壁龛等。
到公元6世纪,技术逐渐进步,拜占庭的穹顶开始明显升高。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伊斯兰世界在很大程度继承发展了早期的穹顶技术。



拜占庭穹顶

拜占庭帝国在罗马穹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帆拱”技术。这种技术的采用,抬高了穹顶的位置,使穹顶的造型接近半球形,进一步增强了室内的开敞程度,其内部装饰继承了古罗马的艺术特征,喜好使用马赛克镶嵌画装饰,往往幅面巨大,金碧辉煌。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典型,穹顶建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高潮。
至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再次出现了穹顶建筑,以佛罗伦萨主教座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为代表。此时的穹顶彻底摆脱了建筑主体的束缚,跃然而出,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中心。



文艺复兴穹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建筑技术发展迅速,以布鲁内莱斯基为代表的建筑师通过借鉴哥特、伊斯兰以及古罗马建筑,创造出了全新的穹顶样式。佛罗伦萨主教座堂穹顶(左)为双层结构,八瓣形穹顶高居于12米高的鼓座之上,锐利的尖状造型直刺天际,成为整个城市的视觉中心。随后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右)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穹顶技术的最高水准。此类教堂穹顶内部一般都会绘制描绘天堂景象的壁画,信众抬头仰观,伴随着倾泻而下的天光,宛若身临其境。
随后在18世纪至19世纪,许多大型公共建筑都采用了穹顶设计,以示对历史的追慕。


古典主义穹顶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修建时已接近18世纪,此时的建筑技术较文艺复兴时期又有了明显进步。该教堂的穹顶分为内外三层,外侧为木构覆盖铅皮,造型跃动而饱满。中层为锥形顶,内部圆顶为砖砌,直径达30.8 米,厚度仅46厘米,是古典样式穹顶中最轻巧的作品。
全书逻辑清晰,为保证行文的流畅,将专业建筑词汇的解释在书末汇总成表,标注英文,并分成建筑元素和时代风格两类,便于查找学习,照顾了非建筑专业的普通读者,无门槛也能读懂“凝固的艺术”。



部分词汇

建筑领域专家学者联袂呈现





本书由两位建筑领域专家陈捷和张昕共同执笔,专业知识有保障,建筑爱好者可放心入手。



陈捷是同济大学建规学院博士,对中外建筑研究颇深,发表过诸多相关的专业论文、著述,曾作为第一作者参与中国高等院校(十二五)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规划教材《中外建筑简史》的编撰。



张昕也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资助项目,以及多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和设计。获包括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内的省、部级奖励7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快讯”(ID:arch-headline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