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4756字,阅读需要6分钟)
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起初本是为了消除远距离概念,然而对于被称为“数字居民”的一代来说,一个个“人”在网上的映射只是一串单薄的数据节点,如何重新让社交变得丰满而有意义?
疫情带来的文化和观念冲击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交关系”,“线下空间”的重要性再次凸显,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真实的社交场景、线上与线下交融复合的社交状态,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与连接,于是催生了大家对社交目的地的热议与追捧。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交,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因,也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目标和指向。
乡村村口的老槐树,水井旁及河埠头,是村民们讲故事、分享信息的场所,这是乡村的社交场所;欧洲的城市空间格局则围绕广场展开,人们在广场获得信息,高谈言论,这是欧洲古老城镇的社交场所。如今,城市中遍布的咖啡馆,公园里的婚介角、英语角,以及运动馆——这些一一构建了社交的日常性空间。
今天的商业、产办、公共空间,都开始将社交作为原本功能之上的核心的社会属性,作为城市中基于社交的生活基础,从而促进空间活力,带动消费,助力地方经济。
社交目的地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那些拥有社交属性的商业、产办、健身空间,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交目的地?社交目的地,应该具备怎样的空间价值和社会价值?一个成功的社交目的地,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
前滩太古里
无论是大型商场、产业办公还是开放空间,当我们开始以一种基于人,基于日常,基于真实生活的视角审视身边的日常,我们发现一个促成人们容易在这里见面、驻足、交流对话、分享信息的地方,或许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从空间到真正的社交目的地,从安道探索的一些路径之中,我们有以下几个观点,与行业共享——
【塑造公共空间的集体共情因子】
结语
在有意义的社交关系中,无论是在新鲜场景刺激和收获鼓励之下产生的多巴胺,还是通过运动与锻炼分泌的内啡肽,无论是透过人与人连接收获关注与亲密关系产生的“催产素”,还是在与陌生的环境与事物中激发的羟色胺,这些幸福因子,共同构成了社交目的地的美好生活的图谱,也构建了社会稳定的基石。
社交目的地在重新建立附近的同时,也建构出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人与社区和城市之间的重新连接,在这种持续的连接和关系不断建构的过程中,也引导人们去观察周围的空间,去理解和各自生活有着最密切关系的一段距离,去在真实的社交中感受内心最真实的反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ntao安道”(ID:antao_group)。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