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
我很庆幸,是摄影使我实现了梦想。
——王福春
相信许多人熟知王福春都是从他的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开始的,他从铁路摄影人做起,持续记录着中国人40年来在火车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铁路摄影第一人”。与此同时,王福春也一直将镜头对准身边小事,用温和且朴实的状态去捕捉生活本真的模样。
选自《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1998年,通辽-集宁
在《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一书中,呈现了王福春所拍摄的从20世纪70-80年代至21世纪10-20年代间的中国影像。其时间跨越了近40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摄影一直是王福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杨浪曾评价道:“王福春不是‘深入生活’,他是长在生活里,镜头是他身体上的另一个器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王福春也恰逢其时地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影像。其中,可以看到影像记录中变化最大的一个因素便是人们消费方式的变迁,这一点也体现在王福春长期的影像实践中,从他拍摄的20世纪老式绿皮火车到现当代中国发达的高速轨道交通,以及在火车上与高铁上人们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状态,这些影像都印证着中国人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王福春有着一种对时代更迭中所诞生事物的敏锐观察,在其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对日常消费品的关注,从《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开篇不久,便能看到名为《技术比武》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78年,反映了那一时期我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其图说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大练基本功,两名青年选手蒙着双眼熟练进行电风扇拆装比赛,以秒表计时提前完成,受到参观代表的好评。”
《技术比武》,1978年,哈尔滨
在后续接连的几张照片中,都出现了收音机、收录机、移动袖珍小电影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消费品。这些产物放置现在来看都具有划时代的时间属性,但在当时,或许也只是科技发展下的普遍产物。我们如今再看到新兴事物早已处变不惊,亦或许当时的人们拿着收音机也和当下人们拿着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一样,多数人也希望炫耀摆弄一番。
《时尚的摩登人》,1980年,哈尔滨
在对时代产物的记录之后,这本书又集中反映了社会活动的场景。可以看到职工的文体生活、20世纪80年代的交通情况、医疗宣传等内容,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影像集中在了哈尔滨这一地域,这也说明了影像是伴随着王福春个人的生活轨迹不断前行的。
《广播体操比赛》,1979年,哈尔滨
《马路陷马车》,1980年,哈尔滨
接下来则是时代的转折点,从20世纪80年代过渡到90年代再至21世纪,选择的是“婚姻”这一主题。婚姻是亘古未变的人生大事,对于婚姻的种种记录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下婚礼习俗的变革。
连着排列了三张以交通工具为线索的婚姻主题照片,分别拍摄于1989年、1998年,以及2008年,在照片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时代和地域特征。1989年在黑龙江拍摄的是在农村用拖拉机接亲的画面,虽然今天看到这张照片会觉得多少有点“寒碜”,但图说中也解释道:“农村用拖拉机接亲,比过去用马车接亲快多了。土地承包后,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办喜事也讲究了。”
《拖拉机接新娘》,1989年,黑龙江
再看到1998年在北京拍摄的这张《等公交的新娘子》,王福春也描述道:“那年代结婚远不像现在这样讲排场,步行、骑车、乘公交都是接亲的寻常方式。”也包括一张2008年在上海拍的《新娘打的出嫁》,这些在现如今看来有些诙谐幽默的画面或许在当时是绝大多数人生活中所必须经历的。
《等公交的新娘子》,1998年,北京
《新娘打的出嫁》,2008年,上海
这三张照片以同一题材下不同时代的现实状况作比对,极为深入地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时,画册的编排通过婚姻这一题材,将内容发散至人们的文娱生活与日常景观,主要反映了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其中拍摄的地域也涵盖了黑龙江、重庆、北京,依然是以自身的生活轨迹为中心,集中在哈尔滨的照片居多。
借用日本摄影评论家饭泽耕太郎在《论私摄影》一书中对于摄影家牛肠茂雄的作品提出的概念,王福春也正是把他的“个人生活史”以“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地形图形式描绘出来。但相较之下,王福春的作品更具“社会性”。饭泽耕太郎提出:“(照片中)不论传达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几乎都与这张照片放在什么样的社会语境中有关。”
的确如此,在王福春的摄影作品中记载着许多极具符号象征性的元素,代表着不同时期下的社会环境。非常典型的案例便是连续排列的两张照片,1990年拍摄的《游戏机风靡一时》与2009年拍摄的《网吧的诱惑》。相距近20年的照片,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下人们的娱乐方式的转变,甚至从画面中的屏幕里还能分辨出是何种游戏,不同时期所流行的游戏设备以及游戏本身也说明了游戏与科技在时代发展下的变革历程。
《游戏机风靡一时》,1990年,哈尔滨
《网吧的诱惑》,2009年,北京
通过内容与视觉比对的作品在画册后续的编排中也时常出现,又或者说整书的编排逻辑也在于此,通过对比,增加时代差距下同一内容或事物的“迭代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影像的历史留存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王福春一人的视角固然不能涵盖中国广阔大地下的方方面面,但在他的视线下,较为精准地选取了不同人群的样本进行记录,可以作为普遍性的参照。
画册在一组组的时代和内容的比对中将时间线整体推移。在全书近四分之三处,作品的时间线正式步入21世纪。在这一部分,先以散点视角呈现了社会上发生的“及时事件”,多有诙谐幽默的画面穿插其中。而后则是抓住了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譬如在书中呈现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港珠澳大桥等时代热点事件,继而衬托出工业化进程的大主题等社会现实问题的照片。
《凝固的琴弦》,2016年,广东
再将时间线推进,以交通为线索一方面作为书中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另一方面则是反映交通方式变革中的问题。如2018年拍摄的《共享单车堆积如山》,共享单车被誉为“新四大发明”,实则是运营企业抓住“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进行盈利,过量投放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摄影在社会层面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看到的有时候不止是画面视觉上的表象内容,更能有效地反映作品中所处的时代发展背景,进一步剖析便可以知晓事件的缘由。
《共享单车堆积如山》,2018年,厦门
最后,从严肃的大场面叙事又回到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画册后端的这些作品中,着重突显了时代的印迹,“光盘行动”“智能手机”“二维码”等21世纪后的产物在画面中浮现。至此,画册编排的节奏再度变得舒缓,就像生活一样,有斗志昂扬的激情时刻,也有平淡而温馨的朴实状态。
《数字写生》,2017年,北京
从上述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摄影这一媒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记录与留存的关键作用。而摄影本身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现如今我们不仅能看到大量纪实类的影像,还有更多观念性影像或是跨媒介的影像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但在摄影的语境中,我们依然视高品质的历史影像如珍宝,纪实摄影亦有内在张力。正如王福春自己坦言的那样:“我觉得纪实摄影也是‘人学’,纪实摄影如果不拍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后来我又受布列松和萨尔加多的影响,我认同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说法,摄影就是发现瞬间美的艺术。纪实摄影讲究内容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影像还是要有一种美的感觉,就是看着舒服、到位。”
“看着舒服、到位”这般纯朴的语言也反映了王福春爽朗直率的性格,在诸多与他相关的访谈与文章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率真。也正因为王福春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影像作品中一个个情感丰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对于当下生活的敏锐洞察,才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具体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历史研究与摄影美学的欣赏都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王福春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拍照,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匠人精神,就像他自己曾说的:“做摄影,专题很重要,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路。有些人拍纪实摄影,看到路‘黑’就回头了,我是一条路走到‘黑’,而且还要冲破黑暗,这才看到了曙光。”光明的未来都是靠自己奋斗而来的,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学习这种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关于《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著名摄影家与评论家是这样说的:
平凡的生活精彩的纪录,伟大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这珍贵的影像。
——朱宪民
像由心生、耐人寻味、彰显人性、触摸心灵、感悟万象
——王悦
他的目光温情细腻,所以他拍摄的影像有一种朴拙天真的气质,而且生动诙谐,将飞逝时光中人们的一颦一笑,影片似的闪现。
——鲍昆
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沉淀,这部作品将越发显示出在中国改革开放百姓生活中的变迁,留住时代的历史。
——李少白
摄影家介绍
王福春,1963年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摄影师、编辑。2021年3月因病去世。摄有《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40年》等10多部摄影专题。
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曾连续十届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2002 年《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一等奖。
《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
王福春 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定价:298.00元
*以上配图源自《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摄影:王福春,撰文:龚月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ongsArts”(ID:gongsart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