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街41号“赵公馆”轶事

万竹街41号“赵公馆”轶事

导言


万竹街41号是老城厢露香园地区一座貌似晚期石库门大宅院,原本是并不起眼的非文保建筑,2012年1月25日与周边建筑一起被动迁拆除,后经过开发商(上海城投)、设计方(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通力合作,现今,怡然以“露香园文化展示中心”的面貌出现,“复制”了这座老城厢古建筑遗存——“赵公馆”的外貌特征,2020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现已被确定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万竹街41号 2007年--图片来自露香园图片中心馆藏


这座特殊的民居建筑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建造于哪个年代?属于晚期石库门还是早期石库门披上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构件?抑或是更早的上海本地的绞圈房?

万竹街41号拆迁前实景--拍摄来自管伟奇



万竹街41号修缮后实景--拍摄来自王安宇

经过无人机航拍、查阅地籍册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了万竹街41号的许多轶事。


轶事一:
仪门和抱厦


据ARCHINA“上海露香园·万竹街41号 | AAI国际建筑 ARCHINA 项目”报道,万竹街41号有两个看点,首先是一座五开间并且具有两个天井的大宅,其次是外墙和天井栏杆和木柱装饰等,极具中西合璧的风格,疑似一座晚期石库门,但是,为什么又是多进的呢?值得怀疑。


从无人机的航拍图中看,很容易就看到了天井里的仪门和北侧后墙的抱厦,这两个特征是冈身以东上海绞圈房的重要特征,源于江南传统民居。

万竹街41号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幸好,管伟奇老师在2007年曾经关注过这座老宅,并且为老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旧影,可贵的是拍摄到了当年天井内的仪门实况,虽然在文革期间仪门头已经被毁,但是,仪门的八字柱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天井内仪门八字柱 2007年--拍摄来自管伟奇


如此,基本上可以确定万竹街41号是一座两个天井(庭心)的双绞圈房。

万竹街41号天井仪门

根据大宅后面的抱厦可以判断这座宅子的北侧应该有一个后花园,抱厦是通往后花园的门廊,乔家路143号最乐堂(红圈内)和金家坊的抱厦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最乐堂后墙抱厦--拍摄来自寿幼森

轶事二:

青莲路113弄2号还是131弄2号?




据2012年2月1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民国庭院式民居被拆 有关部门不知此事”一文,述“被拆的两栋相连的建筑都是民国时期“颜料大王”赵竹林所建:分别是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和青莲街113弄2号赵竹林为儿子结婚所建住宅。”

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

查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得,青莲路并没有113弄(上蓝色圈内),而131弄2号(下蓝色圈内)似乎可以通往万竹街41号,于是,初步估计是报道时的笔误所致。查万竹街41号天地图(1948年),红色框内的白色房子即赵氏房子的宅院,它们前后相连形成一体,只是,1920年为儿子建造的婚房还可以从西侧青莲路131弄2号出入。

万竹街41号天地图 1948年


赵竹林儿子婚房


青莲路131弄2号入口--拍摄均来自管伟奇


轶事三:
润身里(仁智里)和润德里


查阅1933年的地籍图和地籍册,终于拨开了迷雾,原来万竹街41号“赵公馆”地处万竹街以北的区域,属于“1图地38/12”的不规则地块,该地块可以分为红色和蓝色两个部分(详见“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南面沿万竹街处为业主赵竹林自住的万竹街41号“赵公馆”,是一座带有仪门的五开间二层双绞圈房(后埭民国翻建成三层),北面还有一座赵竹林1920年为儿子建造的婚房,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三层建筑。

万竹街41号地籍图


行号路图上的蓝色部分是赵竹林后来开发的早期石库门里弄,称“润身坊”。

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



另外,万竹街41号南侧万竹街46号“润德坊”是赵氏家族(赵应篪)开发的另一个大型石库门弄堂。(详见“ 赵氏家族开发的地块”)。现今,修缮后的露香苑内“润身坊”改名为“仁智里”,“润德坊”改为“润德里”。

赵氏家族开发的地块


在老城厢里,这种由同一业主购地置业,先建造一座绞圈房,然后,又在同一个地块的空余部分再建造早期石库门或者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方浜中路614弄1号“金三益堂”和庄家街34号“毛宅”等等。我们团队从今年开始已经在老城厢里寻找到24个这样的“一家亲”案例,万竹街41号“赵公馆”就是其中之一

方浜中路6141号“金三益堂”

庄家街34号“毛宅”

轶事四:
建造和翻建


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赵竹林是供职于德商礼和洋行的买办,独家经销靛青颜料,清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建造这座多进大宅。抗战期间因遭遇日军轰炸,大宅曾经进行过一次复建和翻修,解放后被上海电表厂买下,后交房产局管理,改为民宅。


万竹街41号“赵公馆”建造的过程并不简单。清光绪年间建造的绞圈房为何能摇身一变,变得非常像晚期石库门呢?其中的原因就是1906年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引进了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回转窑,生产的“马牌”水泥量多质好,大量供应,于是,1910年以后,木结构的绞圈房纷纷进行改建和加固,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效仿晚期石库门的建筑风格,在外立面的山墙、门楣和窗楣等部位大量点缀巴洛克风格的构件和青红砖间隔的贴面等等,迷惑了大家的眼球,造成了假象,老城厢里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北孔家弄65号和73号以及西仓桥街141号等等。

火灾后的41号--拍摄来自席子



民国期间加固改建二--拍摄均来自管伟奇


另外,因为万竹街41号“赵公馆”曾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遭受日军的轰炸,大宅受到结构性破坏,所以,不得不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改建,尤其,在第二天井内的后埭翻建成三层;拆除了原有的东西厢房,向内收拢形成正四方形的天井,营造“四水归堂”的聚财效果,而原有厢房的绞接痕迹仍然保留在三层的屋顶上,为我们留下了绞圈房的遗痕,可谓独具匠心。
厢房绞接的痕迹仍然保留在屋面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轶事五:

露香园女神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顾名儒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太守,致仕后就在上海县城的北城内造了私家花园,取名“万竹山居”,他的弟弟顾名世在皇宫里任尚宝司丞的官职,在哥哥的“万竹山居”旁的空地上兴建园林,挖池塘时,突然从地下挖出一块上镌刻有“露香池”三个大字的石块,是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字迹,故顾名世将园林命名为“露香园”。

雕塑“露香园女神”--拍摄来自徐大纬


如今,万竹街41号“露香园文化展示中心”内,展示顾氏家族经营“露香园”期间的遗存,顾海振墨、顾绣、顾菜、水蜜桃和露香池石等是其中重要的元素,尤其,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的诞生地,展示中心特意在“四水归堂”的第二天井内竖起了一座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露香园女神”。作品以抽象的手法表现顾绣绣娘们代代相传、前仆后继的传承精神,还体现了露香池石——江南园林太湖石皱、瘦、透、漏的特征,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结束语


太平天国东征以后,大批“难民”涌进老城厢寻找栖所,但是这些“难民”并非贫民,它们花钱买地出手阔绰,一般建造绞圈房后,还空余出一大块土地的情况不在少数,建造早期石库门可以出租赚钱的营生应运而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老城厢会出现这么多“一家亲”案例的原因所在。


我们从万竹街41号“赵公馆”这个“一家亲”案例中再次追溯到了上海石库门的源头,寻找这样的案例就是寻找上海海派文化的源头,体现了魔都上海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汇聚的一个侧面,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基石之一。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王安宇、寿幼森、管伟奇、席子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