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街41号拆迁前实景--拍摄来自管伟奇
经过无人机航拍、查阅地籍册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了万竹街41号的许多轶事。
从无人机的航拍图中看,很容易就看到了天井里的仪门和北侧后墙的抱厦,这两个特征是冈身以东上海绞圈房的重要特征,源于江南传统民居。
幸好,管伟奇老师在2007年曾经关注过这座老宅,并且为老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旧影,可贵的是拍摄到了当年天井内的仪门实况,虽然在文革期间仪门头已经被毁,但是,仪门的八字柱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如此,基本上可以确定万竹街41号是一座两个天井(庭心)的双绞圈房。
万竹街41号天井仪门
根据大宅后面的抱厦可以判断这座宅子的北侧应该有一个后花园,抱厦是通往后花园的门廊,乔家路143号最乐堂(红圈内)和金家坊的抱厦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青莲路113弄2号还是131弄2号?
据2012年2月1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民国庭院式民居被拆 有关部门不知此事”一文,述“被拆的两栋相连的建筑都是民国时期“颜料大王”赵竹林所建:分别是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和青莲街113弄2号赵竹林为儿子结婚所建住宅。”
查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得,青莲路并没有113弄(上蓝色圈内),而131弄2号(下蓝色圈内)似乎可以通往万竹街41号,于是,初步估计是报道时的笔误所致。查万竹街41号天地图(1948年),红色框内的白色房子即赵氏房子的宅院,它们前后相连形成一体,只是,1920年为儿子建造的婚房还可以从西侧青莲路131弄2号出入。
查阅1933年的地籍图和地籍册,终于拨开了迷雾,原来万竹街41号“赵公馆”地处万竹街以北的区域,属于“1图地38/12”的不规则地块,该地块可以分为红色和蓝色两个部分(详见“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南面沿万竹街处为业主赵竹林自住的万竹街41号“赵公馆”,是一座带有仪门的五开间二层双绞圈房(后埭民国翻建成三层),北面还有一座赵竹林1920年为儿子建造的婚房,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三层建筑。
行号路图上的蓝色部分是赵竹林后来开发的早期石库门里弄,称“润身坊”。
万竹街41号行号路图
另外,万竹街41号南侧万竹街46号“润德坊”是赵氏家族(赵应篪)开发的另一个大型石库门弄堂。(详见“ 赵氏家族开发的地块”)。现今,修缮后的露香苑内“润身坊”改名为“仁智里”,“润德坊”改为“润德里”。
赵氏家族开发的地块
在老城厢里,这种由同一业主购地置业,先建造一座绞圈房,然后,又在同一个地块的空余部分再建造早期石库门或者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方浜中路614弄1号“金三益堂”和庄家街34号“毛宅”等等。我们团队从今年开始已经在老城厢里寻找到24个这样的“一家亲”案例,万竹街41号“赵公馆”就是其中之一。
方浜中路614弄1号“金三益堂”
庄家街34号“毛宅”
火灾后的41号--拍摄来自席子
轶事五: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顾名儒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太守,致仕后就在上海县城的北城内造了私家花园,取名“万竹山居”,他的弟弟顾名世在皇宫里任尚宝司丞的官职,在哥哥的“万竹山居”旁的空地上兴建园林,挖池塘时,突然从地下挖出一块上镌刻有“露香池”三个大字的石块,是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字迹,故顾名世将园林命名为“露香园”。
如今,万竹街41号“露香园文化展示中心”内,展示顾氏家族经营“露香园”期间的遗存,顾海振墨、顾绣、顾菜、水蜜桃和露香池石等是其中重要的元素,尤其,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的诞生地,展示中心特意在“四水归堂”的第二天井内竖起了一座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露香园女神”。作品以抽象的手法表现顾绣绣娘们代代相传、前仆后继的传承精神,还体现了露香池石——江南园林太湖石皱、瘦、透、漏的特征,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王安宇、寿幼森、管伟奇、席子
文字整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