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莫让“一言废一图”

飞哥谈影-莫让“一言废一图”



 
飞哥经常充当编辑、评委和大赛工作人员,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影友共同的问题。其中特别明显的一点就是——随图文字,真的太差了!很多好图片,被自己的文字给“”了!

看到这儿,肯定有读者觉得,不是说“一图胜千言”吗?图片为什么需要文字呢?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读。所谓“一图胜千言”指的是图片更加直观生动,有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好摄影人都知道,文字更加条理准确,也有图片不可比拟的优势。两者谁也无法取代谁,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合起来才是一件好作品。

当然,摄影作品必须以图为主,文字是配角,不能抢图片的风头。所以,随图文字简洁为上,在说清楚的前提下越少越好。具体的任务,就是和图片打好配合,重点只说两种话:

一是应当让读者知道,但画面中没法体现的内容(比如故事的背景、画中人的介绍、具体量化的数字),由文字来说;


二是画面中亮点体现不够充分的时候,可以用文字强调一下亮点。

可是很多影友的随图文字,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说了好多,让作品的阅读体验变得糟糕。这样的作品如果参赛,评委的评价会低一些。当然评委是摄影人,理解拍片辛苦,可能还有原谅,最麻烦的是媒体投稿,读者看到阅读体验差的稿件,是不会原谅的。所以文字配错的图片,根本没机会发出来,自己把自己废了!

什么叫做“文字配错了”呢?前一段我帮兄弟单位的月赛做义务点评,一期三十张入选作品,片子拍的不错,可是文字一半都配的不好。有些错误是“遗憾”,该发掘的深度没有发掘出来;也有些错误比较低级,如果发表出来,读者直接当笑话说。我们拿几张跟大家分享(根据法律规定咱们都署上名,没有和影友为难的意思。容我求生欲很强的再强调一下,多数片子拍的还都是不错的)。

错误之一:图文内容分离

 

 

启航》作者:王金磊。

随图文字:学生们即将毕业,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即将开启。

这段文字的问题在于过于泛泛,我们再看两张我随手从网上找到的图片:

 
 

这两件确实没有找到作者,欢迎知情人提供信息

是不是拿《启航》的文字配这两张网图,也完全没问题?其实《启航》真的需要文字,因为图片的核心亮点是跳沙坑,个性很强,但是前因后果交待得不明白,读者有疑问,正要向文字中找答案。可是文字完全没有提跳沙坑这件事,读者不看文字糊涂,看了还是糊涂。明明有个性内容的图片,配上没有个性内容的文字,可惜啦!

错误之二:图文内容冲突

 

 

《怀抱着希望》作者关崇株。

随图文字:怀抱着宝宝看书法展,既是给自己充电,更是在潜移默化地给宝宝予熏陶。

本来是个很好的瞬间,把新手妈妈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的蛮好。如果随图文字写到“怀抱着宝宝看书法展,给自己充电”,我一定给作品打高分,问题是最后半句画蛇添足姑且不论这么小的娃娃看书法展从情理上是不是拔高,那画面中的宝宝根本没看书法,不可能是后脑勺受熏陶啊!文字的“受熏陶”和画面的“后脑勺”相互冲突,这种喜剧效果不是作者想要的吧?

错误之三:强迫读者感动


 

 

《起跑线上》作者:张永哲。

随图文字:枣庄市第十届运动会田径比赛在新城区主体育场举行,男子百米决赛的健儿们起跑瞬间,就像健与美的交响,给人以奋发向上永不服输的激励。

用力过猛”是读者最讨厌的一种文字,但是好多影友还喜欢这么做。大家一定牢记,如果我们的作品要感动读者,就在画面上好好下功夫。感受到什么是读者的权力,不要在文字里硬加一段“给人以奋发向上永不服输的激励”的鸡汤。读者自己感动到了,不加这段话也能感动到。如果没感动到,加上这么一段,就是为难读者。那,作品还有好评吗?

错误之四:错失挖掘亮点

 

 

《爷爷的新学员》作者:徐纯。


随图文字:老人为退役的国家冰球队员,多年在儿童滑雪培训机构任教练,为国家培养冰球人才。身后是几名新学员。

这段文字看起来没有特别明显的错误,只有“身后是几名新学员”这句没有作用,写上确实多余,相对前三个例子也不算大错。但这段说明其实是今天案例中最可惜的,因为该说的话没说到位,作品该上的层次没上去:

第一,“老人为退役的国家冰球队员”,这个信息介绍不到位。如果是我,连“前国手”的身份都问出来了,一定多问几句,写成“老人为退役的冰球运动员,曾效力国家队多长时间,取得过什么好成绩,在地方队取得过什么好成绩”。这几个细节一家上,是不是故事的吸引力高级感一下子就提高了?

第二,亮点线索没有挖掘到。大家仔细看老人背景有河岸和树木,这不是在正式的运动场馆,而是在河上训练。冬季运动开销很昂贵,在户外训练相对节约成本,所以这个班是不是也有一定“公益”、“普及”、“减轻家长负担”的味道。如果能挖掘出这个点,文字里只要说一句,作品主题都会上一个档次。

当然,我对这位作者的评价还是高于前三位的,他的想法更丰富,只是经验还不足,创造习惯还是要改进一下。

总结一下,这四个例子,《启航》、《怀抱着希望》和《爷爷的新学员》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品,文字确实是减分了,很可惜。当然,也要两个做得好的例子,这样对照大家才有方向。具体来说是两种类型,咱们举两个例子:

正面案例之一:干净整齐


有一种照片,亮点非常清楚,所以只要把基本事件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简单说明,就是很好的随图文字。比如下面这件:

 

随图文字: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李舸 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 摄影作品展”参展作品)

这段文字就是干干净净,因为作品本身亮点很清晰,所以只把画面中无法体现的新闻事件要素补充齐全,让读者用最高效率了解到应当了解的信息,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有朋友问过“人民万岁”要不要单独写一句,我感觉没有必要。这几个字读者都认识,也很清楚是什么意思,强行加一句也无助于读者的理解,何必让读者多费一句的工夫呢?


正面案例之二:点明亮点


还有一种照片,亮点可能看不清,需要提醒一下读者。那就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点明一下亮点:

 

 

随图文字:2020年7月14日,中信锦州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党员干部围绕在一枚直径3米、中锰钢浇铸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周围,开展党日宣传活动。王乃功 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 摄影作品展”参展作品)

这段文字就不仅仅是新闻事件要素了。“中锰钢浇铸的党徽”是一个特殊亮点,和金属公司的身份呼应,可以深入挖掘。但是一般读者没有金属铸造专业知识,所以要在文字中特意点明,引导读者关注亮点。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引导仍然是“展示事实感动读者”,没有“灌输感动”,不会引起读者的抵触情绪。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好啦,今天的小总结:

第一,图文各有所长、相互配合是一个整体。随图文字是摄影作品的一部分,做好了加分,做不好减分,不能忽视。

第二,图片是主角,文字是配角。图文能说话,文字就不说话;图片不能说话,文字要把话说到位。

第三,文字的职能,一是补足读者需要知道的信息,二是强调画面中体现不够充分的亮点。和画面无关的文字、和画面冲突的文字、强行灌输的文字、帮不上读者的文字,那可不是好文字!

作者: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依然大飞哥”(ID:feigetanyi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