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谢柯专访
有光的房子
光来决定
设计的松弛
刺眼的阳光让谢柯决定将酒店沉在地下,以解决私密性问题。
精神的故乡
比起设计,谢柯更在意居住者的舒适体验。这舒适不仅是身体层面的感受,还有我们的心灵,意识与精神。
# 重庆椒园
椒园是李先生和吴女士的工作室兼新家,夫妇二人从事火锅行业多年,如今这家火锅店已成为重庆黑珍珠级别的餐厅。
夫妻二人年轻时都当过知青,农村生活是二人记忆中的共同情感经历,因此否非常向往返璞归真的乡野生活。
这里,时间仿佛被禁止,唯一可以阅读时间的方式,便是通过那些时而变色,时而光影交辉,处处流动的绿色。
整个建筑没有浮夸的形态,朴素大方。
夯土围墙之后,是通过温润的软装结合粗粝的原始肌理,打造的记忆中村庄的样子。
能代表村落自然的东西有很多,木头、水洗石、亚麻布、民间器物等…这些具有共鸣的物件承载着二人的精神世界。
院子里,过道边,屋檐下,总能望见一两把拙朴的木椅小凳,告诉路过的人放慢脚步,忘记时间。
建筑呈现出向内开的状态,沿街面进行有限的开窗,阻隔行人的视线,留出一个安静、纯粹的庇护所。而局部的小开窗正好框下古城建筑的一角,既提供了多层次的视野范围,又满足了隐私的要求。
沿街面进行有限的开窗,阻隔行人的视线,留出一个安静、纯粹的庇护所。而局部的小开窗正好框下古城建筑的一角,既提供了多层次的视野范围,又满足了隐私的要求。
让风、光、景色住进房间,让姐姐们既有私密的独处地,又有可欢聚的温馨地,塑造人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
谢柯专访
Q:一个项目从开启到落地,需要哪些创作流程?最关注的点是什么?为什么关注?
谢:每个项目情况不一样,创作流程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不过我个人会更关注客户的选择,毕竟要相互信任才能有好的产出。至于创作过程中,落地性最重要。你需要关注在这个项目要如何完成,且不会有瑕疵,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停选择和平衡,非一日之功。总之,都因项目而异,没有绝对的方法。
Q:针对不同地方酒店定位是如何思考的?
谢:项目开始前,一定要与业主达成共识。对于一个商业来说,运营非常重要。酒店并没有标准化的东西,所以前期需要根据运营反复探讨。一个被人喜欢的酒店,一定不单是因为设计,更多还是运营。设计其实只占百分之三十,更多是产品定位及长期运营方针。
如夕上双廊这个酒店不接待12岁以下的小孩。并不是说对小孩有偏见,而是我们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取舍。两方面考虑,首先,夕上双廊酒店内部空间狭小,不适合小孩娱乐。其次,大部分中国家长度假都是为了陪小孩,这样做可能会减少一部分客群,但我们还是希望大人有属于自己的度假时光。这种决策没有对错,是定位方向决定的。
再如安吉野在山川那片场地缺少区域特征,大部分都是和乡村结合,所以希望是多元的,受众面更广。如夏天带老人小孩度假,公司团建。因为设计时,既考虑了独立的空间,也有带院子的空间,以符合不同人群情景的使用。
Q:项目灯光部分是直接交给灯光团队做的吗?
谢:不一定,比如西藏的项目就没有找灯光团队,但也会寻求专业朋友的建议。我们越来越发现灯光设计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设计师设计空间时,注重的是灯光营造的氛围,而专业团队需要配合的是如何根据设计师的需求,运用自己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并最大限度实现需要的效果。双方相辅相成,而并不是说全权交给某一方去完成。
Q:做一个项目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顺序应该如何平衡?
谢:国外许多建筑其实并没有划分那么明确,二者几乎是同时进行。但是以前我们都是先做好建筑,然后再进去砸墙等,重新规划空间。这样做其实建造费用很高,浪费时间,也不一气呵成。所以我觉得做建筑和室内是同时转换和思考,通过取舍退让,得出一个答案。
以三亚酒店为例,你必须要在解决私密问题和远眺风景中做出取舍。对视问题是这个项目首要处理的问题。建造同期,我们也有考虑视觉效果,比如通过垂挂下来的植物,土挡墙前的植物景观等,阳光洒落到院子里也是一种自然景观,虽然这些都不是大景,但至少不会让视觉变得乏味。
Q:如何看待传统设计手法?
谢:我们现在总有一个思维误区,觉得以前东西都是不好的,未来的东西才是好的,但其实我走过很多地方,欧洲东南亚,他们也都用的老式的东西,暖气片、壁挂式空调,也没有影响美观。所以我在夕上双廊项目中,也采用了壁挂式空调。一方面是因为空间比较低,如果再做封管式会损失更多层高。而且我自己更喜欢壁挂式的感觉。
再如我的设计中大量使用白墙,有的人会觉得白墙耐久度很低,会影响长时间的美感。但在我看来这不是问题,白墙的效果确实会因地域而异,但重点取决于你在哪应用它,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如希望它是永久不变的,抑或是根据时间成长的?反正我不在意那些碰撞留下的斑痕或雨水冲刷的痕迹,我觉得这都是时间的印记。
我们总是聚焦在外形、材料、形式上的革新,却忽略了情感的输出。所以,除非是什么必须注重的点,我可能就会选择更传统的方式去解决。
Q:除了空间的光影、风以外,您也很注重每件东西的质朴感,而不是单纯用昂贵的材质来堆砌高级感。对于贵的材质和便宜的材质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谢:这个还是取决于物件对空间氛围的营造吧,如果说,一个设计方案中同时存在贵与不贵两种家具方案,我会看二者谁更适合这个空间,或者带来的感受比预期更强烈。如果正好是贵的,我也会根据预算做取舍。但大部分时候,如果不需要在意某一意单品的质感、色彩等,我肯定会优先选择廉价的东西。毕竟需要站在业户或投资人角度来思考问题。
Q:您最喜欢的建筑大师或者艺术家有哪些?他们的作品对您有什么影响?
谢:阿尔瓦尔·阿尔托(Alvar Aalto),路易斯·巴拉干(Luis Ramiro Barragán Morfín),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都是我喜欢的建筑师。我对他们作品的了解不单是图文,还有去过他们的住宅及工作室,切身在真实的场景感受到过他们的设计。我很欣赏这些大师设计中传达出来的不是说伟大的设计,更多能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那种自在,轻松,真的是一群很会生活的人。
Q:可以根据您的从业经验对年轻设计师提出一些从业建议吗?
谢:两点吧,有的设计师做设计时会很纠结于技术,但设计来源于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以后的技术会更成熟,设计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设计出好的东西,结果的呈现,而不是自己苦思冥想如何做出来。
其次,做设计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期间总会遇到瓶颈或迷茫期,是很煎熬,也很痛苦。但是在此期间,你会重新认识自己,总结自己 ,逐渐确定自己的喜好,是否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设计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最终沉淀下来的东西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要有勇气去断舍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设计”(ID:together-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