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这种插画风格有没有具体的名字?能简单介绍一下这种风格吗?
Alex: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风格。大多数人称为铜版画风格,我个人认为这种绘画风格是木版画和铜版画的表面呈现效果的结合。而木版画和铜版画是在技术的演进下推动诞生的会画种类。比如木版画最早是为了印书,那时候没办法通过凹版去印刷素描,为了替代素描就变成这种线的素描效果。铜版画则是从印刻变成蚀刻,线条更加细腻,发展到现在,比较出名的铜版画就是人民币上的那套插画。
店: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在当下并不主流的风格而不是更现代、扁平的风格?
Alex:我觉得这个风格并不稀缺,在包装行业这个风格不算冷门。但是门槛高,需要耐心,就是一笔一笔画。并且这个风格“贵’,呈现出来给人的效果和感觉是贵的,以及画的时间成本本身也高,画一幅的项目周期大概需要1-2周。
Alex:在国外这种风格其实很多,我喜欢这种风格都得有7、8年了。在一开始是受到师兄潘虎影响,他在包装上大面积使用这个风格,使我知道了这个风格,然后就是大量的看,从在behance上看国外艺术家的创作,到后来看大师丢勒、多雷的作品。我觉得这种风格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既简单,又复杂,像最笨拙的“聪明”。
Alex:我这个人很懒,我喜欢简单,但不喜欢真简陋。所以我愿意去做能看得明白的东西,“谜底就在谜面上”,技法都在表面上,每一笔都可以看见。我也不觉得自己是艺术家,我就是插画师。
店:那在长期画这种风格之后,会担心有一天觉得无聊吗?
Alex:我觉得干什么事都会无聊。但我喜欢做能够坚持的事情,坚持就能走下去。
店:可以简单讲讲你的绘画过程吗?
Alex:第一步都是找资料、找reference,除非这次很熟悉要画的东西。我找参考会去看具象的东西现实长什么样,比如要画花,就去看具体的结构,去了解要画的东西。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最近我和九口山合作了一本笔记本,其中需要我根据他们的山猫所长,画出我认为的山猫长什么样子。我当时给他的设定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绅士,带爵位的,有点闲钱。那么我当时就去参考那个时期的西装、领带、配件长什么样,再进行绘画。
另外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种reference,就是去参考具体的技法、画面处理方法,比如去看大师如何处理前后关系。简单说就是,不知道这里该怎么画了,就去参考一下别人。
店:那你觉得参考过多会构成抄袭吗?
Alex:我觉得在绘画方面,这个不存在抄袭,你能画出来就是你的。比如说模仿我的风格,我觉得模仿不了,这个太细微了。再说,人家也不是模仿我,就是画这个风格,总不能不让人家画同一种风格了。我至今也不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一种技术风格,和思维方式、心态、肌肉记忆都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学别人画土豆。你先看各种人画的土豆,最后你用自己能掌握的技能把自己的土豆画得和别人差不多。但还是不一样的,毕竟不可能别人这画了50根线,你也先数数,画得完全一样。你第一次学,是学不像的。而当你画得跟他差不多的时候,一定有自己的办法。当你画出来,那就是你的了。
Alex:但在设计方面,我觉得参考其实是限制了创意,甚至可能就赢在参考上。比如这个参考找得合适,客户就选择跟你合作了。
店:目前有哪些作品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Alex:都挺满意的,满意才能出街呀。其实至今为止,我几乎没有失败的合作经验。只是有没被用上的,但都没有否定我们的作品。而且在评判作品的这个角度来说,我自己满意就好。
▲与苏州大学的合作项目,未出街
店:这样看来,你的商业作品和个人创作之间差异并不大?
Alex:没什么鸿沟,我挺喜欢做“命题作文”的。只要作品足够好,我不介意这是商业创作还是个人创作。而且之前的工作就累计了很多创意给自己,所以做起来都挺顺的。
Alex:但是草稿我只出一个,我觉得这个特别好,那我就出这个。因为出三个草稿,必然有两个是混的。除非和客户谈过以后,觉得他说的这个方向也不错,那我可以尝试,这个我不介意。但是我认为当一个插画师给你特别多方向,这说明其实他自己也不确定哪个是好的。
店:最近有在做什么新的尝试吗?
Alex:最近在做国风的造型探索,想研究东方的写意造型可以如何结合西方的绘画技巧,以及之后可以如何应用到项目中去。
店:跨行业工作经历对现在职业的影响是什么?
Alex:做过设计师之后再做插画师,项目可以接得很全面,因为我自己也能够做平面设计。并且如果和平面设计公司对接,沟通起来也很丝滑,没有什么阻力。
店:那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做自由插画师?
Alex:首先是创业的经历让我发现自己适合做自由职业。在资本创业的浪潮里,人很渺小,很被动。那时候,管理对我来说很累,并且设计一旦被管理就很难有创造力。
Alex:设计和设计管理是相反的,你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师,与你要教别人做一个好设计师,这是不一样的。其次就是关于插画,从做展陈设计,到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再从喜欢插画,到正式画插画,我觉得这前面都是在选路,随着感觉越来越对,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更多的那条道路。
每一次到采访末尾,我们都会问问受访者对于设计便利店有没有什么感到好奇的,而几乎每次都会碰撞出一些有意思的、关于设计的想法,所以增添了这个环节。
Alex:所以你们也做设计吗?
店:阿信和mona作为合伙人,阿信这边负责東西制造局,提供品牌设计、产品包装等设计服务,而Mona负责设计便利店、复眼,搭建设计媒体矩阵。我们发现这两件事本身又可以互相帮助、哺育,作为媒体,发出去的内容可以在趋势上给我们反馈;作为设计师,从设计前线实践中得到的想法又可以给到编辑部启发。
Alex:那你们怎么看待「甲方和乙方」?
店:其实我们从创业到现在都没有遇到过特别刁难我们的甲方。可能我们在最初进行了筛选,认为我们是来拯救他们的(花椒的Alex:“想多了。”),认为我们只是简单做美化的,都不会考虑,就避免了很多后面沟通的矛盾。在设计上达成一致、共创的关系认知后,后面都是细节的沟通,问题不大。
Alex:就你们接触到的插画师而言,大家是怎么看待商业创作和个人创作的?
店:我们合作过一些插画师。就我们接触到的,我们认为,他们做商业服务时的水平对比做个人创作时的水平,可能一半都达不到。这是我们早期和插画师合作最痛苦的地方,我们很喜欢他的作品,但当需求具体一点、稍微有所限制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作品就完全是两码事。
Alex:那你们找的其实是定位为插画师的艺术家。但如果说自己是艺术家,又不好接活嘛。(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便利店”(ID:designm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