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良药 || 梵高:孤寂是是向日葵绽放的地方

安眠良药 || 梵高:孤寂是是向日葵绽放的地方

 






孤寂





在画《卧室》(The Bedroom)五年之前的一幅画作里,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因读到一首关于哭泣的寡妇的诗有感而发,想像出了在两排树之间独身行走的女人的场景。


路边树木的高大衬托出了女人的弱小,而整幅画暗黑的色调使得观众几乎无法区分事物的深浅。可就是这么一幅看似压抑,充斥着孤寂的画,在路的尽头依然有光源在等着这位主人公的到达。


 


没有人的卧室,没有人的风景,只有一个人的小路,和只有一个人的肖像,孤独的痕迹在梵高的画作里无处不在。可是凝视着这份孤寂的观众却并不会被孤独所吞噬,反而是被一种宁静给围绕住。可以说梵高有多被自己的精神状态折磨就有多爱生活,多向往一个美好又宁静的生活。


 


梵高在1889年绘画的《卧室》(The Bedroom)就处处透露着对生的向往。当时他正好搬去了法国南方城市阿尔勒(Arles),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卧室。


为了装饰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开始超量作画,其中《卧室》就是为了装饰他的房间而诞生的。在给弟弟提奥(Theo)的信里,梵高曾提到在画房间的淡紫色墙壁、铬黄色的椅子和床、血红色的床单和橙色的桌子时他面对着自己的调色板有多高兴。


 

梵高《卧室》,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画上的颜料也开始褪色,一开始的绚丽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是梵高这份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真切地保留在了画面里,在这个没有一个人的孤独卧室里。他在邀请他的观众走进他的生活,体验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接受的艳丽颜色带给他的宁静。




阿尔勒





1888年2月20日,梵高从巴黎搬到了位于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也就是在阿尔勒的这两年里梵高创造出来许多可以被算是19世纪艺术高光的画作。在阿尔勒的期间,梵高租下了黄房子(Yellow House)并且实现了自己想要和其他艺术家们一起分享画室的梦想。他的好友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于同年10月23日造访了梵高并且和他一起在黄房子居住了两个月。


 


这幅《诗人的花园》(The Poet’s Garden)画的就是黄房子对面的一个公共花园,而名字里的诗人指的就是高更。画中的草木组成了一个半圆,就像《卧室》一样在邀请着观众走进这片草地,散发着生的气息,也包含着养育或者培育的意味在里面。


鲁林夫人





在阿尔勒的期间,梵高还遇到了带给他创作灵感的几位重要人物——鲁林一家。梵高的好朋友鲁林先生(Arles Roulin)是一位邮差,和鲁林夫人(Augustine Roulin)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


梵高为鲁林一家五口都画过肖像,但只有鲁林夫人的肖像被他重复绘画了,名叫《摇摇篮的鲁林夫人》(Madame Roulin Rocking the Cradle),又名《摇篮曲》(La berceuse)


 


梵高喜欢重复画自己的作品,比如《卧室》系列他就画了3幅。1888年,梵高画了4个版本的《向日葵》(Sunflowers),1889年又重复画了其中的第三和第四个版本,而《摇摇篮的鲁林夫人》则画了5幅。他之所以画了这么多,以他自己的话,“是为了保证自己最好的作品能满足所有可能想要它的人”。


 

《摇摇篮的鲁林夫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梵高为了创造出不同的纹理,在处理这幅画的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画中红色的背景其实是油和蜡的混合物,所以可以带来特别平但是又有特殊纹理的视觉效果。而孔雀蓝的墙纸则使用的是纯油画颜料所以在光照下会和下面混合了蜡的红色产生不一样的光泽。


 


墙纸花纹上的蓝色圈圈虽然也是油画颜料,可是在画的过程中梵高可能并没有加多少油进去所以这些蓝色的圈圈在哑光的效果下看上去极其暗淡。


水手的安眠曲





所有5幅《摇摇篮的鲁林夫人》都是于1888年12月到1889年3月之间画完的,正好是梵高精神状态从开始崩溃到搬进精神病院前的时期。在这短短几个月内,他切掉了自己的左耳,好友高更离开了阿尔勒,相应的,梵高和艺术家们一起快乐分享画室的梦想也破灭了。可就是在这么多难的时期,他还在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宁静。


 

《摇摇篮的鲁林夫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高更在1868年到1870年间当水手的经历和1886年皮埃尔·洛蒂的小说《冰岛渔夫》都给梵高的这幅作品注入了更深的含义。 小说中,冰岛的渔民们每年都要在海面上度过无聊而漫长的春夏,直到秋天才能回家。梵高觉得鲁林夫人这幅作品特别适合挂在船上的休息室里, 让出海的人感觉像正睡在母亲轻轻摇动的摇篮里,不再觉得身下摇摇晃晃的床那么冰冷。


梵高说:“关于《摇篮曲》(La berceuse),在高更和我描述那些冰岛渔民和他们忧愁的孤独,暴露在所有危险中独自在那令人难过的海上时,我和高更说,这个亲密的对话让我想画这么一幅画。这些水手都曾是孩子,又同时是勇士,他们在冰岛渔民的船舱里看到这幅画时能有一种在摇篮里被摇晃的感觉,提醒着他们回想起自己的安眠曲”。


 

翠色的背景和深蓝的纹理交织在一起仿佛水波在荡漾,绽放的白色小花如同新生儿一般纯洁而又美好。


尽管这幅画的名字叫《摇摇篮的鲁林夫人》,但是大众包括梵高都称之为《摇篮曲》,因为梵高希望这幅画可以用它自己的颜色来唱出一首摇篮曲,给看到画的人带来宁静。在创作这幅画时,梵高就已经设想到了这幅画的最佳挂法——和向日葵放在一起。为了使画面更契合,他还将绘画向日葵的技法使用到了鲁林夫人的脸上,制造出一种元素上的呼应。


 


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脸上的笔触和用色都和《向日葵》的花的笔触接近。在梵高寄给弟弟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想象着把《摇摇篮的鲁林夫人》挂在两幅《向日葵》之间,由此来创造出以安慰和欢乐为主题的复合装饰。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在历经磨难和痛苦时,梵高还在想着给周围的人们带来宁静和快来,带他们去看生活的希望。永不凋谢的向日葵终于在他的孤寂中灿烂地绽放着。

参考资料:

Gogh, V. van. (1889, January 1). Madame roulin rocking the cradle (la berceus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Life in Arles: Fo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 Fo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 | Centre d'exposition d'art contemporain. (2015, August 5). 

Salatino, K. (2020, April 3). Van Gogh and the nature of solitud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Van Gogh highlights - the letters - van gogh museum. Van Gogh Highlights - The Letters - Van Gogh Museum. (n.d.). 

Van Gogh's ear. Van Gogh's Ear / The Pact Of Silence. (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IC”(ID:ArtInstitut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