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国际建筑师,9个主题方法论,建筑学必备教材!

9位国际建筑师,9个主题方法论,建筑学必备教材!

“文学通过场景展开构思。因为文学总是具体的,它在场景中思考,而不在概念中探寻。”

——士文学评论家彼得·冯·马特

他始终强调这个意义重大且独特的特征,并指明“文学通过场景进行构思,而不是将想法转译到场景之中。在这一点上,文学既优于又同时劣于哲学,这也是为何两者难以互相替代的原因”。


目录▼

他所说的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更加全面地适用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两者都在讨论关于世界的问题,并用不同的方式去阐述不同的内容,它们是不可替换的,对于我们认知世界它们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建筑学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呢?与文学相同,尽管有其限制,它依然可以被归为艺术,并与科学区别开来。它是通过场景展开构思的吗?尽管氛围和情绪被视作是建筑的一部分已有时日,但依然未能切中要害。那么建筑学是通过概念展开构思的吗?尽管建筑学具有很强的分析性与概念性的特点,但这依旧不能完全涵盖它。



在这两种状态下,很重要的内容却被我们忽视了。事实上,建筑学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展开思考与行动的,用迪特玛·埃伯勒(Dietmar Eberle)教授的话说,即物质性的现实(physical reality)。


建筑学在建筑中表达自我,这是一种与社会语境的具体对话。对人文学科、科学技术知识与艺术鉴赏的理解均对建筑学有所贡献。然而建筑本身就是它自己,所有这些知识都被融合进一个具体架构中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


在2000多年前对这一话题早的基本讨论中,维特鲁威将建筑定义为“融合”,即建筑师交付的是一个综合体。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单凭天赋很难实现。因此需要指导、帮助和教育。教育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这种实践能够呈现出老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异,从而以此为前提对各自的问题进行反思。


在直觉和艰苦训练的相互作用下,由学生们的好奇心驱使,知识的全面渗透得以推进。这使得教育不再是一个僵化的、理论学派的建构,而成为一场生动的、充满生机的活动。根据这一主题,这种情况很像是一个人通过穿越其间去感受一个房间;它一步一步地发展,并最终使得这个开端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光景。


当教育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时,那也是因为它源自实践和教师的经验。整个职业生涯的实践可以被浓缩为非常个人化的见解。就迪特玛·埃伯勒教授的实践而言,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与现代主义的交战(译者注:1970年代)通过临建筑工地、去往事件发生之处以及人群汇集场所,他给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包含具体事物、物质性现实与现实生活。



借鉴这一经验,他教学的核心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之上,即场所的语境与时间。我们都很熟悉以下状况:来到一个陌生的地带或不熟悉的城市会对定位感到非常吃力。人们通过集中注意力观察建筑立面、活动和氛围,从而试图理解一个地方的结构。如果能够辨别方向,那么放松和适应就会应运而生。这是教授设计方法的途径。


几乎是与此同时,人们开始熟悉一些重要的类别:场所、结构、表皮、计划与材料同时这也描述了构建这一设计方法的顺序:从场所到材料。这五个步骤是将每一个新的部分与之前的部分进行合并后完成,从而形成四个组合练习,这样一共形成九个主题。



这就是“9×9”这一术语的来源,本书的主体部分是迪特玛·埃伯勒教授关于他职业生涯的问答,然后介绍了他的主要关注点与介入方法。阿德里安·迈耶为实践与教学之间的相互启发带来了一抹亮色。

本书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设计系撰写,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方式本书中的每个主题通过九个独立的步骤逐一展开,首先是对主题的介绍,然后是一篇由客座作者撰写的深入的文章,并通过呈现九个术语的关联激发性来来圆满结束。接下来,是实际教学的任务,先是分析,接着是城市和建筑层面的设计推进,通过平面图、模型和终图像(或影像视频)来呈现。


图书内页欣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