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人be like:这个破星球我是一秒都待不下去了

1976年的人be like:这个破星球我是一秒都待不下去了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人口增长等因素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第一次了解到,城市很快就会变得没落,甚至可能无法居住。


新生产系统和创新通信技术的引入使跨学科团体和成熟的专业人士详细阐述了郊区空间发展的假设,这些假设形成了相当乌托邦的替代方案,以应对城市困境的状况。 



 

1969年登月


70年代,许多家庭开始离开大城市搬到农村地区并与大自然重新建立联系,而旧金山湾区的一组建筑师、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提议通过将城市变成状态稳定且健康的环境来扭转这一趋势。


跨学科小组由Sim Van der Ryn、Bill和Helga Olkowski、Tom Javits和Farallones Institute组成,小组在伯克利获得了Integral Urban House的专利,他们的方案实验屋是在当时对可持续技术十分乐观狂热的大环境下建造的。


这座实验性的房子实现了将郊区生活方式移植到城市环境中的尝试,以这种方式在城市的家庭生活中注入一种环保意识。房子配备了独特的生态设备,如堆肥厕所、蜂巢和淡水池,此外,这种类型的家庭有许多机械装置来产生电能。


可惜,这座看起来复古的维多利亚式小屋变成了一个城市农场,一台嘈杂的机器,引起了邻居们的抗议。至此,创造城市和郊区混合体的实验基本宣告失败了。



 

整体城市住宅,2014年


1980年,作者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预言了通信系统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他表示这是能够克服时空障碍的新技术。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托夫勒表现了他的洞察力,确定了互连和远程通信的变化方向。预见到数字革命,认为基于新信息技术的生产系统会将工人从办公室重新安置到他们各自的家中,接着就会产生电子小屋。


这位美国未来学家建议对住宅进行新的、系统的思考,既要作为居住的场所,又要作为工作和休闲的场所,这种国内乌托邦将导致所有部门的变革。远程工作减少通勤时间,允许小型企业在郊区或农村地区开业。减少旅行也会减少资源的使用,这使托夫勒的假设在经济方面和改善郊区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吸引力,同时朝着有利于经济、城市设计的方向发展。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作者

1980年


对于托夫勒来说,电子小屋并不像我们在疫情期间居家那样封闭,相反,它是一种将人们从通勤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手段。由于远程工作的普及,最近工作组织的结构性变化似乎将工人带向了托夫勒预言的未来。


只不过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强大的通信技术注入,但今天城市和郊区空间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优化,并且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电子城市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


 当被问及太空社区是否会“没有冲突、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时,这位科学家回答说,“如果他们是人类,当然不会。” 



 


70年代科学家和普林斯顿物理学教授杰拉德·奥尼尔(Gerard K. O'Neill)提供了城市困境状况的最后一个替代想法——在太空中建立人类殖民地,虽然听起来像是现代的科幻小说,但在他1976年的书《高空前沿》中,就在最小的细节中解释如何规划、启动和设计整个太空城市。


据他介绍,指数级的人口增长将造成城市和全球拥堵、高失业率以及工业效率与环境保护之间前所未有的冲突,对他来说,太空定居本质上是对人类无法放弃的有限经济资源的回应,出于这个原因,唯一可能的选择是从地球外部采购低成本和无限的能源。


奥尼尔想要的太空栖息地拥有优越的、甚至是田园诗般的生活条件,重建了人口密度极低、绿地丰富的陆地郊区环境。但即便是对所有操作进行了详细设计,从栖息地配置到优化农业生产的解决方案,从将材料送入太空的大型发射器设计到太空交通工具,奥尼尔依然必须承认,“太空的探索和定居是只不过是对应该在更高、更智能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技术修复’。”


在那些年里,即使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也在研究地球上能源和原材料有限的后果,在他的《人类前景》一书的结论中,他想知道是否有可能在不付出可怕代价的情况下应对未来的挑战。


对海尔布隆纳来说,希望渺茫。


经济学家的悲观情绪之后是奥尼尔的悲观情绪,当被问及太空社区是否会“没有冲突、没有苦难、没有悲伤”时,这位科学家回答说,“当然不会,只要他们还是人类。”



 

SpaceX 官方照片


今天,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和SpaceX大亨兼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正在努力推行他们的太空殖民计划,这正是受到杰拉德·奥尼尔的书的影响。他们计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将重工业转移到月球?进行太空旅游运营?将火星变成1%全球最富人口的殖民地?


答案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在非殖民化时期,可以这么说,人们担心这样的壮举可能会成为资本的巨大浪费,这些资源可能注定要减轻一些或多或少明显的地球灾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chiWorld世界之旅”(ID:archi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