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的“中国色彩博物馆”,竟无人知晓

1600多年的“中国色彩博物馆”,竟无人知晓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 

 
胡杨翠荫阁道外,九层楼接日光华。
 


 
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国人对敦煌产生了兴趣。
 
 
我们知晓敦煌壁画的美丽,却读不懂壁画迷人的原因。
 
 
敦煌艺术为何如此震撼?
 


 
敦煌,作为存在了1600多年的色彩博物馆,
 
 
石青、浅朱、丹红、绀青……
 


 
敦煌色彩决定了敦煌壁画的视觉效果。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

 
 
著名文化学者郭浩致力于梳理传统文化与东方审美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色谱体系,他秉持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态度,潜心研究。
 
 
在2020年出版《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后,传统色系列已发行超过50万册,引发了国人对传统色和传统色审美的重视。
 


 
如今,郭浩又推出了《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以色彩角度展示敦煌美学之瑰丽。
 


 

 


 
在书中,作者提炼了敦煌色谱和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
 


 
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展现千载敦煌的色彩变迁与美术幻想;
 


 
颜料与线条绘制了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
 
 

 


 
敦煌色,优雅大气,象征着中国人的性格底色。
 
 
绝美装帧,精湛镂空函套,考究刷边书封,设计仿制敦煌洞窟的理念,从外封的洞窟望见美人菩萨的悲悯。
 
 

 
 
在翻动的过程中,画面中的色彩流动,十分精美。
 
 
内文白玉纸,还原色彩。
 
 
多次惠誉印刷界奥斯卡奖的雅昌承印,专业色彩校对
 
全程印厂盯印,确保色彩的微妙细节与工艺效果。
 
 
烫印、烫金、模切、专金,一道道工序严格把关。
 
 
反复打磨出值得珍藏的“敦煌色彩博物馆”。
 
 

 
 
目前更是首发限量长拉页——长达1.06米的巨幅画卷《敦煌千佛寺全景》。
 
 

 
 
 
1941 年冬至1943 年春,美术大师王子云往来于敦煌和兰州期间,绘制了莫高窟全景写生图,这是一幅长5.5 米、宽0.233 米的巨幅画卷。
 
 
经敦煌研究院授权,特别版将此图等比缩放为长约1.5米的特装拉页,收入书中,展现了20 世纪40 年代莫高窟外貌。
 
 

 
 
颜色背后,是不断传承的审美理念与力量,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恒时光。
 
 
网上流传世界上最高级的五大配色:

 
 
世界上最舒服的颜色——莫兰迪色
世界上最惊艳的颜色——蒙德里安
世界上最鲜艳的颜色——孟菲斯
世界上最甜美的颜色——马卡龙
世界上最国王的配色——马蒂斯

 
 
可是,谁来定义高级?
 


 
谁又来主导排名?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悲叹:我感到非常遗憾中国的绘画已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会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现代人学配色、学艺术、学审美,习惯向外看。
 
 
所谓洋气,国外的气质成为了我们的审美追求。
 
 
停下来,回头看一眼中国传统色,看一眼敦煌,才知道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色彩, 一辈子用不完。
 


 

 
 
矿石与泥土,在风蚀尘剥的佛窟中,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衣紫旋襕的供养人、颜如渥丹的驭狮者、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
 
 
敦煌壁画的配色,经历了祖先千年的审美考验,古朴大气,旖旎又饱经风霜。
 
 

 


 
敦煌色彩,沉淀1600年美的历程。
 


 
时间的长河没有使其黯淡,反而让这色彩的价值煜煜生辉。
 

 
借由色彩,我们来到敦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太少了。
 
 
 
 
1
 
理解敦煌色彩是读懂敦煌的入门课
 
复原一段色彩斑斓的梦
 
 
敦煌壁画的色彩绚烂,极其考验配色功底。
 
 
古人是如何做到在繁复精美的颜色中,呈现出一种震撼却又不落土气的和谐感?
 
 
只能说,老祖宗的审美,绝了。
 


 

 
 
如果颜色不加合理的运用,不仅不会显得大气,反而会与高级感背道而驰。街道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即为最好的证明。
 
 
所以,不必道莫兰迪的颜色怎么有内涵,克莱因蓝的颜色如何惊艳,其实中国古人的颜色是非常好看的。
 
 
每一种世界潮流的东西,也许都能在中国发现更惊艳的存在。
 
 

 
 
敦煌,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
 
 
敦煌色,纯而不艳、灰而不脏。
 
 
敦煌常用的矿物颜料包括土红、朱砂、铅丹、密陀僧、铜绿、石绿、石青、青金石、土黄、雌黄、铁红、群青等。
 
 

 
 
因为同一种矿物颜料在筛制过程中就会出现若干种色值,不同产地的同一种矿物颜料又会出现不同的若干种色值……

 
 
不同矿物颜料混合使用而调制出来的颜色千变万化。
 
 
任何事物到了无穷多,像恒河沙数、星辰大海,人类都会觉得自己渺小而无知。
 
 
这也是敦煌艺术带给我们的价值。
 


 

 
 
暗红、灰青嵌入淡褐的泥板,堆叠着闪亮的金与青,我们可能并不知晓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造像的故事与含义。
 


 

 
 
但凭借寥寥几种色彩,我们就能在脑海中勾画出舒展的飞天与灵动的神兽,这是我们关于中国美学的共同记忆。
 
 

 


 
作者郭浩在书中的序言写道:

 
 
我总是揣着一个念头:这样或那样的颜料,本来不过是矿石、泥土,不过是红、绿、蓝,
 


 
心里和眼里闪耀着微火的敦煌画师们,用自己的幻想去调和它们,呈现美妙的佛国世界。
 
 
当我们回到颜料的离散状态去观察它们的本质,感悟色彩的空、墨色的空……
 
 
这就是无比愉悦的敦煌美学的修行啊。
 
 
相信每一个敦煌爱好者也深有同感。
 
 
当我们解读了敦煌色彩,也就得以延续终将消逝的敦煌。
 


 

 


 
 
2
 
观摩敦煌色彩
 
体味历史岁月变迁的文化与艺术
 
 
风蚀尘剥、时事动荡,消逝,是敦煌艺术无法背离的命运。
 
 
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总有一天会褪去色彩;
 
 
在丹朱青绿消散之前,重绘今日与往昔的造像,记录色彩的比对交织,或许是解读、延续敦煌艺术迥异生命力的最好方式。
 

 
 
中原运来的金箔,

 
 
西域远道而来的珍品金青,
 
 
牧驼人交付给营造洞窟僧人的“两阿果马牙朱”,
 
 
炼丹家掌制的云母粉,
 
 
被画匠研磨、提炼成金青红白诸色,
 
 
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衣紫旋襕的供养人、五色杂陈的仙禽;又由今人摹绘,考据色相,转变为一例例色彩搭配范式。
 


 
 
我们得以记录天女与彩女的妆饰红唇,菩萨的僧祗支、供养人的衫裙帔帛上华丽的团花、棋格纹,璎珞与宝冠可能使用的包金、涂金、贴金、描金、沥粉堆金工艺。
 


 

 
 
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引人步入千载敦煌,乃至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希望看到敦煌色谱,这个愿望是普遍的,可能来自这次敦煌色彩之旅的各位,也可能来自很多敦煌爱好者。
 
 
作者郭浩老师也有这个愿望,所以努力在书中呈现了一部 《敦煌色谱》:
 


 

 
 
其中的颜色是依据本书临摹的敦煌图像来提取的,并按照时代排序编制,方便各位更直观地看到不同时代敦煌色彩的变迁。
 
 
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每一种颜色标注CMYK与RGB色值,并示意用色比例。

 
 

 
 
敦煌莫高窟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代的特点。
 
 
我们从而知晓时代造就的色彩变迁——北魏浓郁、西魏清雅、隋唐明艳、五代鲜丽、宋代温和、元代俭淡;
 
 

 
 
其中盛唐时期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色彩典雅绚丽,浓厚而不失庄重,线条飘逸又能清晰表现主旨,内容富有想象力又符合逻辑。

 


 

 
 
 
红色的廊柱,青绿色的琉璃瓦搭配和谐,错落有致,而人物的衣着服饰多用间色,朴素淡雅。
 


 
这个时期的壁画水平也达到了敦煌壁画的巅峰。

 
 
据研究,莫高窟盛唐壁画显得富丽绚烂,因为大量使用了红色颜料中的朱砂和铅丹。
 
 
红色也是当时妇女非常喜欢的颜色之一。
 
 
在她们的妆饰上充分反映出了不同等级和年龄的女性。
 


 

 
在颜色中,我们看到经济的繁荣与历史的变迁。
 
 
很少有哪个民族的美术是在色彩的昂扬与失落之间不断创造新境界的。
 
 
敦煌壁画的晚期,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温和,色彩也逐渐变为次要地位,壁画以表现内容为主。
 
 
风华、脱落,斑斑驳驳的痕迹都是历史的诉说,一种时光沉淀的美丽。
 


 

 
 
欣赏美学传承,也再度焕发敦煌色彩的活力,于今时为今人所应用。
 
 
3.
 
敦煌高级美学
 
无数大牌设计师都热爱的东方配色
 
 
 
一寸颜色一寸心。
 
 
中国传统色彩激发了无数惊艳绝伦的灵感,是极其珍贵的审美宝藏。
 
 
随着敦煌色彩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也该引发我们自身的重视。
 
 

 
 
中国的传统色非止于绘色描彩、感怀观象之辞,更出于东方生活智慧、民族审美基因。

 


 
无论你是敦煌爱好者、设计师、还是寻求日常配色的灵感,都可以成为收藏、礼赠的不二之选。
 
 
美妆灵感、
 
服装配饰
 
美甲刺绣
 
ppt配色
 
广告设计
 
家装参考
 
审美教育
 
……

 

 
 
这也是推出这套书的初衷之一。
 
 
作者说,整理传统色的工作持续了很久,希望作为一个活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不要网友们只是打开一篇相关文章,赞叹两句“好美”就结束了。

 
 
希望有一天,中国传统色,敦煌色彩的美,要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
 
 
也让我们的后代为之骄傲。
 


 
我们不能不以复兴国学之态度学习和承继,重拾华夏的色彩美学。
 


 
回望敦煌,才知道我们有用不尽的色彩宝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