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正视楼市周期之“变”!

“追光者”,正视楼市周期之“变”!

上周,成都第四批次集中供地收官,2022年也即将步入尾声。

随着全新周期降临,任何行业都在面临大洗牌,颠覆性变革下,房地产行业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变”与“不变”从来都是时代命题,无论身处何种周期,无论所谓的“市场底”是否来临。

“变”的,是宏观环境、买房习惯、客群需求、产品特征。

“不变”的,是审时度势、修炼内功、活下去。

回望2022,“两集中”土拍推行两年,随着324宗“双限地”陆续入市,成都楼市发生了哪些变化?叠加近期一系列新政,2023年楼市趋势又将呈何走向?

#01

回顾2022:

三年、七年、十年对比

供需特征悄然生变!

2022年可以算是成都楼市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震后第10年、限购第7年,同时也是疫情第3年、“两集中”土拍第2年......

因此,在楼市政策、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多重影响下,楼市变化客观存在不容忽视,以下,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十年变化:买房圈层范围收缩,板块抉择优中选优。

从2012-2016年第一个阶段的“相对平稳、各司其职”,到2016-2021年的“限购令下远郊突围”,再到2022年“买房视野重回主城”,十年间,成都圈层间购买观历经了三大阶段的变化。

当下,受“两集中”土拍影响,主城土地逐渐放量+产业回归主城让主城购房地位持续上升,成交量占比攀升至46%;在第二阶段中表现突出的远郊,因为配套兑现周期长、非地缘客户减少、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购房地位回落。

买房聚焦主城,近郊与远郊表现均有下滑的大背景下,尽管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但买房范围却在这一年急剧缩小。

不仅如此,随着11月17日成都“限购区域调整”靴子落地,除高新南区外天府新区、主城5区、近郊划为一个限购区,限购资格全面打通也意味着:全城竞争将越发凸显,购房区域及板块也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特征。

弱势板块的项目,即使降价促销也不一定能走量,顺销是大概率事件。

优质地段的竞争异常激烈,优中选优是目前的主要特征。

经济环境越是下行,购房者买房越是谨慎,既要兼顾资源配套又要兼顾保值增值,板块间的PK无疑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2.七年变化:100㎡以下、200㎡以上面积段成交占比不降反升,市场两极分化加剧

自成都2017年步入“改善元年”到2019年主城全面改善,这个阶段100㎡以下极刚产品占比逐年下降。

但随着2021年集中供地中多宗地块要求竞可售人才公寓比例,这导致2022年5+2主城开始出现大量100㎡以下刚需产品。今年,该面积段产品的成交也出现近7年的首次回升,同比涨幅一度接近67%。

◎数据来源:四川中原地产  数据截至2022年11月30日

与此同时,回顾近7年5+2区成交面积段变化,除100㎡以下产品出现回升之外,200㎡以上产品成交占比也呈现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尽管近两年市场产品进阶相对放缓,改善进入瓶颈期,但对极刚与豪改这两类客群影响较小,市场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

3.三年变化:双限之下,121-144㎡为供应主力,后期面积将逐步突破

2021年一批次至2022年一批次目前已取证双限地项目67个,其中 52个项目主力面积121-144㎡,占比78%,为绝对主力。

◎数据来源:四川中原地产  数据截至2022年11月30日

这主要缘于2021年“两集中”出让地块普遍房地价差较小,叠加配建租赁住房、可售人才公寓、公建配套等因素,实际楼面价攀高导致房企利润极度挤压,因此这个阶段的双限地项目主要以首置首改的走量户型为主。

而未来,随着2022年二、三批次双限地陆续入市,较为宽裕的房地价差下,房企的产品研发会更游刃有余,产品面积也呈上升趋势。例如,二批次国宾某项目主力面积最大188㎡,而三批次白鹭湾某洋房项目主力面积最大255㎡。

◎数据来源:四川中原地产  数据截至2022年11月30日

同时,随着“11.17”成都摇号规则调整,200㎡以上产品无需摇号也将一定程度增加这一面积段产品的供应占比。

因此,从趋势上看,土地批次越靠后、越晚入市的双限地,产品主力面积上探可能性越大。


#02

展望2023:

审时度势、转变思维

修炼内功永恒不变

身处楼市调整周期,当局者首先要适应周期,其次再论穿越周期。

如何审时度势?2023年三大趋势不容忽视。

1.7次“两集中”供地共诞生13宗“现房销售”地块,行业或逐步告别高周转

2021年第一、第二次集中供地中,诞生了13宗现房销售地块。

13个地块如今仅呈现5个项目,其中4个已入市,卓越永利云翠即将首推之外,其余8个项目暂未亮相。

综合来看,现房销售的地块,从拿地到入市,周期普遍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

面对现房销售,未来房企不仅面临资金重压下的又一轮洗牌,同时,单个项目的开发周期拉长、项目呈现的品质把控都要求房企适时转变思维——房地产正逐步告别高周转时代并回归正常、健康的市场秩序。

2.地下空间不再计产权,开发商挖地下室动力降低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于3月31日获批并于今年6月1日施行,其中,地下空间规划“禁止布局住宅、学校、托幼、养老等项目”的细则规定,让地下空间不再计入产权。

未来,该规定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包括以下几点:

底跃或成绝版——近两年随着双限地陆续入市,面临低利润、低清水限价的双重压力,高层(小高层、中高层)的底跃地下室作为增加非计容产值的载体,以部分计入产权面积的方式进行销售。

◎成都某项目底跃剖面示意图

新规之后,地下室不计入产权,以底跃拉低整盘均价来贴近限价的方式不再可取,硬挖地下室还会造成建安成本增加,未来底跃产品成为绝版可能性极大。

叠拼稀缺度提升——地下空间不计产权后,叠拼也会回到2020年之前状态,地下室作为附加值额外赠送。

这样一来,除非部分“高低配”需要通过叠拼实现高溢价,或者部分高改类叠拼项目需要通过产品深度创新来“树行业标杆”,否则,叠拼或许没有200㎡以上大平层产出的货值高,选择做叠拼的项目也将随之减少。

3.开盘变化:低价并非去化绝对保证,地段+优质产品力是逆势突围关键

2021年一批次整体开盘价格最低,但去化率也最低,甚至不少项目已进入持续顺销状态,这与弱势地段、产品力亮点不够突出均有关联,因此,如今市场行情下,全城竞争加剧,低价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快速去化。

开盘去化率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地段、产品力兼优。

以如下两大项目为例:

香港置地西元,位于青羊新城核心地段,虽是110-156㎡改善类产品,却在外立面、户型、园林等各方面做到了豪宅品质

在7-11月内开盘3次,整体开盘去化率91%,整体成交均价25467元/㎡,高出板块内备案价排名第二的项目近2000元/㎡,刷新了板块均价,实现了量价双优。

◎香港置地西元效果图

锦江金茂府,虽所处的白鹭湾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但项目凭借区域规划潜力及自身低密洋房大平层、智能科技系统等优质产品力,在8-11月内三开三罄,整体成交均价达31562元/㎡,均价在目前双限地项目中居首位。

◎锦江金茂府效果图

后期随着优质地块供应的加大,项目价格上涨,整体市场产品进阶也在持续加速中。

2023年,一系列宏观利好信号下,房地产行业仿佛已能看到曙光,但要活下去且活得好,需要地段、优质产品力相互作用下的高市场认可度。

无论顺境逆境,“借势地段、练好内功”才是走货的绝对保障,这一点亘古不变。

注: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2022经典地产“破圈”年鉴》中四川中原地产特供市场篇,敬请关注本次年鉴四川知道年鉴的完整内容


文| 婧哥哥

图片来源| 四川中原地产  四川知道自制  网络

数据来源| 四川中原地产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四川知道”(ID:SCZD-THKJ)。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