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TC101 SPACE新展“永不碎边”

专访|TC101 SPACE新展“永不碎边”

日前,TC101 SPACE推出了青年艺术家张心一个展“永不碎边”,展览展出张心一20件作品,涉及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抓人眼球的图像、丰富多元的形式和展览背后艺术家对互联网美学与文化消费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校园中引发了热议。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TC101 SPACE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UAC)管理的艺术展览空间,于2017年底开始运营,大学校园每逢周末对外开放。大学艺术中心目前主要由驻校艺术家、春山雅聚(文化艺术讲座)、展览、演出、学生艺术团体、文艺季、燃点音乐节、大学周年音乐会、艺术课程、日落音乐会等项目构成。

基于空间结合自身与大学的属性在运营初期情况,TC101 SPACE展览定位涵盖了: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个展;珠三角地区艺术家在地创作成果;当代与传统非二元对立的艺术创作;阶段性合作的策展人项目;文化观察和研究的成果展览。上一年度,先后推出了“簕杜鹃——谭荔洁个展”,“从佩雷尔街到南方哥特——蔡泽滨个展”,“水墨更开新象”群展,以及本次展览“永不碎边——张心一个展”。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艺见ART特别邀请了展览主办方TC101 SPACE负责人张旭及艺术家张心一进行专访。

为何会在大学校园里做一个展览空间。相较于其他专业美术馆和画廊,TC101 SPACE有什么不同之处。

张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2014年以来,设立了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六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除音乐学院外未开设其他艺术类专业。大学的办学特色里侧重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TC101 SPACE的设立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一环,是为美育通识服务,从而达到全人教育。在这样一所研究型综合类大学内打造一处当代艺术面向的空间,观国内综合类高校鲜见,是个尝试,能不能做好,做的是否有样本价值则是个挑战。

相同之处是和大的多数艺术机构差不多,空间定位的边界在逐渐模糊化,而清晰的是把艺术作为切入点,把展览当作线性的工作,以期编织出艺术和艺术之外当代社会的一个面向。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不同处是TC101 SPACE不依照阶段性的学术议题去安排内容阐释,也没有商业运营的苦与甜,尤其疫情三年里,有大学的稳定支持,可以做到持续的内容输出。从受众上看,TC101 SPACE有更为具体的人群,就是校内师生,这使得公教活动能够定向顺利的开展,艺术项目的教育性能更有效体现,所呈现的内容伴随大学校园人文环境与氛围,对于校内师生的观看习惯及审美视野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内容生产上看,在保持专业水准基础上,需要更多元与包容,单一类型内容并不适合TC101 SPACE的定位,多元、灵动的艺术创作所能带来对观看及思维习惯的冲击并能产生讨论与思考,这些是我们的愿望。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我们关注到去年年底TC101 SPACE主办的群展“水墨更开新象”,展览启用了专业美术馆的策展人,也邀请到了当代水墨领域非常重量的艺术家,这次的展览“永不碎边”是青年艺术家个展,策展形式和内容都在力求变化。‍

张旭:提到的两种策展形式和展览内容的差异并非求变,恰是前期规划的实现。TC101 SPACE的展览采用艺术家、策展人邀请制,同时需要兼顾大学的其他展览需求。策展人的进入可以使艺术家、观众、机构的连接更多样,也使展览最终面貌有开盲盒的期待感。同时,对运营团队的挑战也更大,艺术中心本身有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方法,但面对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及不同体量的展览时,要保持足够的专注,懂得合作和调整。将不确定性落地,纷杂细节理清,把被挤压的时间线舒展。前期的沟通和资源平衡很重要,当进入工作现场时要最大限度尊重艺术家和策展人的需求,尊重“独立性”,不将艺术重要变成一种口号。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回到这次展览本身,张心一长期关注互联网美学与文化消费的关系,以及从图像学和艺术史的角度理解现代生活的困惑与问题,“永不碎边”是张心一在华强北淘到一些产品标贴上的广告语,这个笃定的词语,她想用它来表达的是人们内心坚固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这次展品设置,既有最古老的艺术载体“陶罐”,也有最现代的“手机形态”的数字影像作品,中间穿插架上绘画作品,很像博物馆的布展思路,这样的设置出于什么考虑。

张心一:马家窑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其中最具特点的马家窑彩陶,器型丰富,图案复杂绚丽,出现了大量水波纹、贝壳纹、蛙纹、神人纹等,先民把对太阳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统统描绘在上面。彼时,世界大部分的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图腾符号,没有国家、政治、地域文化注入的所谓意义,世界天真而质朴,混沌而诙谐。在这些陶罐上我绘制一些无法认读的符号,试图来表达“火星文”和弹幕最初带来的困顿与紧张感,仿佛传统的知识系统在这怪异的符号面前变得无能为力,互联网让我们返祖。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有一种习俗将那些精神错乱的人驱赶到一搜大船上,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作为理性秩序排斥非理性混乱的一个隐喻。但有另有说法是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疯人乘客其实是去寻找自己的理性,是一场朝圣之旅。我用愚人船(Narrenschiff)这个出自古老的亚尔古英雄传奇的符号,来比喻诞生伊始的“Stupid AI”。当Ai程序语言被掺杂了表情符号与颜文字,混杂语序交流之间,这些“Stupid AI”在八卦人类的各种诞生故事,他们提到了燧人氏、亚当与夏娃、以及普鲁沙……这些信息成为这艘船上的新型能源,不断被供给着,犹如人类的孩童时代。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展览中“icon”系列作品是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人理解“icon”是代表一个头像、一个图标、电子产品的入口,你是如何解读它的。

张心一:icon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图标格式,而icon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eikon,意指任何一种真实的或比喻意义上的画像。在拜占廷帝国时期,eikon一词专指教堂内的圣像画。古今的不同阐释都传达了icon作为程式化的图像对某种体制的传播作用。当下, 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可以被标准化和符号化,它们以友好的界面和明快的色彩出现,以刺激人们的消费和购买欲望,同时导致了图像中细节的消解。在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中提到,在这个景观化的社会中,视觉是最有力的传播工具,大众不再追究事情的真相,人们只需要简单的看图说话。艺术成为储存信息的图像剧本,面对浩瀚的艺术史,人们又应该如何感知这些图像?基于这几点思考,我试图消解图像的剧本作用,再将极度简化的形象嵌入到网络时代的视觉经验中去。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你的大部分创作都是以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作为母本,进行扁平化的全新创造,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找到了这种创作思路?博士研究方向,对你现在的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张心一:小时候就对美术史感兴趣,在美院读研的时候有一门课程“造型原本“于是开始思考美术史作为人类文化的经典,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符号去总结归纳。于是开始思考每一件作品是否可以变成一个扁平的风格的icon,在网络中传播。

博士研究方向是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一是媒介语言的拓展,比如影像媒介,雕塑与影响结合。而更多的是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推进,比如互联网表情图像的研究,亚文化研究。这些看上去与艺术史的话题不同,但实际上还是在一条创作链路上的探索。

“永不碎边”展览现场

很多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艺术家,不愿意被称为潮流艺术家,你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什么。

是的,潮流艺术在当下并不是一个清晰的定位,相信很多年轻艺术家也不愿意被贴上此类标签。2015年,我一次展出icon系列作品时,所谓潮流艺术这一词还没有开始兴起,只能说是泛波普类的创作。并且,其实我的作品类型也不止架上绘画这一种类型,未来也不会停止对各种媒介的探索,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艺术家。

艺术家简介

张心一,1987年生于山东省济南,生活工作于北京。

201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9年交换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艺术家徐冰。

2020-2021任教于深圳大学,助理教授。

2022年至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永 不 碎 边

NEVER BREAK

艺术家 Artist | 张心一 Zhang Xinyi

展期 Duration | 2022.12.24-2023.2.14

地点 Venue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TC101 SPACE

TC101 SPA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见ART”(ID:yijianart202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