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摘自《韧性社会》
作者 | 马库斯·布伦纳梅尔
《韧性社会:新冠疫情之后的经济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布鲁尔梅尔所著的一本书。书中讨论了新冠病毒大流行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对这场危机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分析。
生命科学、远程医疗与疫苗的进步
以创新提升未来韧性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疫苗开发,尤其是mRNA疫苗。它采用的信使核糖核酸技术作为治疗癌症的可能途径已有多年的探索。
如今这一技术已被成功应用,让研究者们看到了基因技术创新在个体靶向癌症治疗中的潜力。另外,该技术也给疟疾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2021年之前,只有一种抗疟疾疫苗被投入市场,且防护效率较低,只有39%。如今生物新科技公司开发的备选疫苗在2022年的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90%的保护率。
数字化通过改善信息获取方式,同样能改进医疗卫生的韧性。例如医疗机构的信息采集能力提升后,它们对未来的疫情反应将更加高效。由此带来的灵活性还能让我们把医疗资源配置到社会上最需要的地方。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在病人就诊之前,依靠大数据支持的人工智能就可以帮助识别互相关性。医生们将获得更充分的信息,诊断的改善也会使治疗变得更加有效。
远程医疗正在迅速普及。由于隐私顾虑和广泛监管,医疗创新领域的进步通常慢于其他领域。但是,新冠疫情使在线就诊几乎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从而放松了监管的束缚。处方药的发放在过去通常是一种线下行为,而如今的亚马逊等公司已可以安排处方药并递送给客户。
经营管理
新的层级秩序
居家办公
WFH
一方面,在视频会议的世界里,不再有茶水间会谈、茶歇或办公室走廊上的随机碰面。与办公室里的许多人际交往不同,视频会议要求事前的有意安排。
这些非正式交往可以帮助分享信息、讨论意见,促进想法的连接。另外,工作中还经常涉及需要亲自动手的部分,包括白领类型的职业。例如工程师们经常利用白板来协调工作,建筑师们经常使用实物制作的图纸和模型。这些结合手工的活动在虚拟场景下开展的难度要大得多。
城市化
甜甜圈效应
实体商店迎战在线购物
在线教育
相比之下,小群体交流(例如有助教参与的对话)在面对面开展时效果更好。有深度的在线授课与很多人参加的线下授课其实差不多,而小群体参加的面对面交流课程可以成为授课模式的补充。类似观念并非21世纪才有的创新,例如牛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很久以来一直在采用少数学生参与的强化学习、小群体讨论的方式。
例如支付宝上长期积累下来的数十亿笔交易的信息极具价值,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尽可能精确地预测个人特征与违约概率的关系。把支付数据同广泛的其他个人特征相结合,可以大幅提升此类预测的质量,最后还可以把客户信息出售给银行或资产管理机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