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芳斋办了个线上艺术展,啊?

五芳斋办了个线上艺术展,啊?

前两年有一句话开始流行了起来「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

回忆起来,应该是经济原因。文艺青年们也发现钱不好赚了,而艺术和商业似乎有某种不成文的悖论:商业的,必然不艺术;艺术的,必然赚不到钱。对所谓艺术家们的评价,也变成了「你这个太艺术了,一点不商业」。

然后,年货节的广告里,越来越多「暖心视频」。

如果今年你有接到brief,肯定会听说这么一句话:「如何在疫后不确定的时代,给人们以一种安慰和确定感」。一样的brief,得到了差不多的答案。很多年货节的广告除了产品植入不一样,内容大同小异。又回到了客户常问的传统问题:「你这个内容,放到别的品牌也不是一样吗?」

是啊,说的也没错啊。别人记住的是那些故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今年年货节,五芳斋和京东做了一个名为《我们这一代》的线上艺术展。那个经常拍科幻片、动画片的老字号品牌,居然开始玩起了当代艺术。

说是艺术展,其实就是一些摄影图片+诗歌文案。但是你要说这不是艺术,只是广告,我也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你:你要小心,许多人因为某种后遗症,失去对了艺术的审美能力,看什么都不是艺术。而拥有一种「创造艺术、表达艺术」的能力,就算没有赚到钱,你也可以很幸福呀。

还是看图吧。

《我们这一代》艺术展海报

这可能是最奇怪的春节礼盒做图方式了。

完美满足了客户产品要再大一点,而且要比人物醒目的需求。在展览的序言中,也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我们这一代,是不是有福气的一代?用产品说说我们这一代的故事。

而后,不同的产品,化身为不同风格、不同艺术流派的艺术家们。

让产品以产品的视角来看世界,而所谓艺术流派,就是产品根据自身特点做出的表达。比如八宝饭的文案是这样的:

复杂表象下,八宝饭有颗柔软流动的心。
真的,不是走心,是流心。
八宝饭的作品,杂糅了传统与现代的灵感碎片,
把坚硬的变得柔软,把柔软的变得粘糯。
那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本质:交融和混合。
人类,真的很八宝饭。

这样一来,米薄脆就因为其「看上去肤浅却停不下来」,而变成了行为艺术家,有特殊造型的桂花绿豆糕,负责构成主义,而极简的糯汤圆,是物派艺术家,查了一下,考虑的是物体和空间所构成的关系……食品有了造型,突然就变得潮了起来。

蝴蝶酥

桂花绿豆糕

米薄脆

米吐司

糯汤圆

糯星酥

桃酥

一口酥

形式虽然简单,却是别的品牌极少做的,一种很纯粹的图形创意、造型设计。

艺术家们的作品,也是一些很新很新的拍摄和广告。作品海报和文案摘抄,可以喜欢哪个用哪个。

八宝饭作品,大多和八宝饭的特殊形态有关。有点让人上头。欣赏下那些「八宝饭」艺术家们的作品:


作品《摆烂》
在哪儿跌倒
就在哪儿躺好
我这不叫摆烂
我只是休息一下
你不可能永远紧绷着吧
真正的宝石,摆在那里
几亿年也不会烂
问题来了,你有真正的宝石吗?

作品《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
带什么东西啊
那总不能赤条条地来
光秃秃地走?
那样的人生
也大不礼貌了
来都来了
就把我所有的生命带来
走的时候,请允许我把全世界的美好带走

作品《一块块》

过年就是

把原本凑不到一块的人

凑到了一块吃饭

每当我们说不到一块

就埋头吃饭

虽说加此

还是还想要一块

就算听不懂你说什么

只有在一块

才有意义

而桂花绿豆糕的作品,和思乡有关,也符合她的气质。

作品《春节印象》

春节嘛

有一点像是

一个假的年假

一朵真的塑料花

一些很没有必要做

但是不做又舍不得的事


作品《返乡》

再过几天

我就要走了

滚回老家

有事清留言

我走了

你也别想我

因为你想我的程度

比不过我妈

米薄脆的作品,作品逻辑都非常简单,好像是手工做出来的米薄脆插片。或者两个人给对方听拨浪鼓的简单致敬行为艺术。

作品《家庭关系》

我叔全因为我奶奶

我奶奶全因为我艺爷

我爷节全因为当时我爸爸

我爸爸全因为我妈妈

我妈妈全因为我

具体的事就不说了

全因为我们家

这好想什么都没有说,也好像什么都说了。文字简单,里面的故事却不简单。

作品《敲敲打打》

这一年来

经历了许多的敲敲打打

才知道

健康第一重要

这算是一种疫后的洞察吧。的确,人们的生活被改变了,健康变成了做许多事的第一考虑因素。

米吐司的作品,有一种生命力。像是达达主义那样,把现成物变成了艺术。

作品《墙裂建议微笑》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堵墙

要探呼吸

想象它无法阻挡你

因为你是一块

非常软的吐司

没有什么

可以阻止你微笑

而墙

一笑就裂了


作品《新鲜空气》

对新鲜空气种草

对新鲜事物感冒

为新鲜的人类致敬

为新鲜的想法叹服

你不要为新鲜的吐司折腰

完全没必要

管它是米吐司

还是米吐司三明治

而糯汤圆的作品,说是物派艺术,看起来却很hip-hop。不仅让人对比了一下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词语,到底有什么共同点?难道是都很real?

作品《别人家的孩子》

看起来差不多

实际上

没什么好说的

数字而已

多几个零罢了

我们小时候

还一起吃过汤圆呢

当时他就比我能吃

是一个过年回家后看见「别人家孩子」——同辈压力的洞察。

作品《铁锅蒸毛衣》

我妈给我打了一件毛衣

小时侯不想穿

想穿的时候毛衣缩水,小了

我妈说

缩水的毛衣可以下锅蒸一下

糯,毛衣长大了。

我还是舍不得穿蒸毛衣

它已经是艺术了

就和我妈一样

查了一下,还真有这么一说。又掌握了一个无用的生活小技能。

作品《蒸汽眼罩》

水蒸气从口罩里升腾出来

把眼镜变成两片磨砂玻璃

小时候过年时在窗上写的福宇

突然在眼前浮现出来

不知何时起

我也变得养生了

生怕自己身体不够好

给不了别人

该有的福气

口罩在眼镜上起雾,一个长达三年的生活小细节,终于被人发现了。而玻璃上的字、养生壶上的蒸汽、该有的幸福,有一些意识流地把生活中的情绪小片段,串联了起来。

一口酥的《抢红包筋膜枪》好像是我家吃灰的筋膜枪的同款。

《抢红包筋膜枪》

不要买筋膜枪,

你用了几次,就会把它放在那里吃灰。

不要忘记你有筋膜枪,

你可以用它来抢红包,让手指点击速度每秒超过1200次。

不要忘记了你已经不用抢红包了,

红包就是你包出去的。

孩子们都在抢,筋膜枪依然在那里吃灰。

或许筋膜枪可以用来捣蒜?

说的是一种身份变化:原本要抢红包的你,现在变成了要发红包的人。

作品《我链爱了》

区块链有可能脆弱,因为去中心化的黄油,

元宇宙里Fomo的,

不只是NFT或加密经济学,

实体经济承载真实心动。

买一条新项链,证明新年的确来了。

爱了。是一口酥的感觉。

这一条让人想起了很久没有出现的诚品式文案。不知道李老师看到了没有。

这样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

无论成图片,或者是表达上,更多的是一种不强迫的轻松。

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原本我们追求的太多、考虑流量太多,而被算法、流量所绑架得太深,

失去了那种简单的趣味,导致了这种好像没有什么所求,简单的表达、新鲜的文案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会想,什么样的神仙客户,能允许广告公司去做这样的尝试?还有哪个客户能这样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这样的客户,才没有写出这些简单而有点灵气的东西?才要在一些稿子上改一百遍、两百遍,改其中一个小小的光影细节、调整几句大气的文案?走心的金句?

最后,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希望大家买五芳斋大福袋。

希望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平淡的生活,找到自己艺术的观点和表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休克文案”(ID:SHOCKCW)。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