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画图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为什么我画图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作者丨东晓


每一位刚入行的设计师,几乎都离不开“从画图”干起的职业生涯起点。


在职业生涯早期,如何提高画图效率,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方面的设计技能,不做机械性重复工作的事,是每个设计助理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为什么自己画图的速度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低?明明用到的软件越来越熟练,但是,自己耗在画图上时间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跟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状态和认知是分不开的,以深化设计师为例,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01.

开始时,画图为什么会快?

从小白阶段开始,CAD软件的使用,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实际绘图时CAD使用的命令差不多在40个左右,熟练记住,熟能生巧后,在软件操作层面,就是专家水平。


这时,多数人在画图阶段的感觉,是两个字——“简单”。


键盘敲的咔咔作响,鼠标左右滑动不停,平面图分分钟搞定,立面图参照平面尺寸1mm都不差,节点图套板后,结构清晰,排版美观,线型设置合理,图纸打印出来层次分明。


只要在补充些基础的工艺和材料知识,学会和工人师傅打交道,就可以通吃深化领域,心得意满,意气风发,认为画图不过如此,软件在手,天下我有~


但是,往后的画图效率为什么又会越来越慢呢?



02.

频繁出错,产生恐惧心理

随着自己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履历和眼界的不断提升,自信也随之暴涨,追求效率,节省时间。


但是


犯的错越来越多,错误代价也越来越大

举几个东晓亲身经历的几个例子

一个总部办公项目,100多张A2图纸,晒了6套蓝图,拿到手里,瞪眼一看,项目名称错了、出图日期错了、忘记改图框、材料编号不是最新版本.....


一个商场综合体,2万平方的地下商业空间,设计做完,建筑送审被打回,防火分区超过2000㎡,功能展厅横跨2个防火分区,卷帘分隔过长,最后方案推翻重来,不眠不休,平立剖图纸全改.....


一个多功能厅,图画表达清晰美观,平立剖的逻辑关系,尺寸关系自洽。晒完蓝图,去现场交底,天花完成面标高4800,现场梁位冲突只能做到4000。最后一查,制图时不是最新版的结构图。最后,下调标高,整个空间立面,节点全部重来;设计变更,施工追加,业主上大会点名批评设计方.....


一个总部办公大厅,42个VAV空调末端静压箱深化下单,出风口两侧的翻边耳朵多出了2公分,现场装不上。大半夜跟师傅一起,现场角磨机切割多余尺寸....


接连几次大的错误后,胆子就越来越小,开始进入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阶段,整个人状态逐步下滑。



03.

对规范诠释,在改变你的画图习惯

室内设计行业的的制图规范是多样甚至混乱的,不同公司,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公司的不同团队,都不相同。


对助理而言无疑是增加了很多干扰。图层、线型、比例这些变量都可以快速统一。但在图纸标准和制图规范上,就很难掌控了。

举几个《dop深化内训营》小伙伴最常吐槽的几例子,你感受下

有的企业综合天花图要显示家具线,有的又不用;


有的企业需要地坪图的完成面线是满铺,有些公司又是只需要伸进固定家具底部10公分即可;


有的企业立面图横向标准尺寸必须画,有的又可以不要求画;


有的企业设置了1:40、1:60、1:80这些比例,有的企业要求严禁使用这些比例


有的企业要求节点图螺丝钉都要表达出来,有的企业又要求只要完成面尺寸准确,骨肉皮逻辑清晰即可


对于不同标准的图纸逻辑表达和诠释,在刚开始时,会降低的你画图效率,乃至改变你的画图习惯。



04.

明细的分工,在考验你的认知范围

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所涉及到的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消防、智能化、新材料、新工艺、灯光、声学等等相关专业的配合与协作也逐步增多。


结构,水电,暖通,消防,都应该读取那些信息?

设计提资要重点看那些地方?

二次排水真的有必要做吗?

软膜天花怎么做到面积大,内空小,而且还不怕落灰落虫?

空调系统应该怎么选择?不同的空调系统对图纸有什么影响?

消防疏散对平面布置的影响真的很大吗?

吊顶上到底能不能用非A级的材料?

.....


如何保证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怎么协同乃至于统筹这些专业配合单位?

制图工作怎么更合理的切分,不背锅?


不清楚材料的尺寸,图纸就无法算完成面;

不懂新材料新工艺,连节点出图都可能无从下手;

不懂建筑与结构,就有可能尺寸完全错误;

不懂水电暖通,装饰点位的排布凌乱不堪,空间使用体验极差;

不懂消防,你甚至连图纸报审都通不过.....


懂得越多,会发现自己不懂的更多。


在小白阶段之所以画图快,感觉很轻松又写意,是因为考虑的不够周全,图纸不能细看,质量一塌糊涂


   


画图速度是由线条的准确性来决定的,一个线条所折射出的知识点很多。


比如:

一根墙面完成面线条,需要考虑饰面材料、结构做法,线的颜色、图层等因素。


天花线条要考虑标高,标高的确定要分析机电施工结构层尺寸、空调、消防、排烟等知识。不需要深入,但相关设备的点位尺寸,规范要求,尺度预留,设计禁忌,都需要牢记。



 


思考的范围越广,下笔的速度越慢。


这是画图越来越慢的根本原因。


但是,慢一点,一定是坏事吗?




05.

也许“慢”一点会更好

最后,跟你分享改变我思维方式的一段经历:



 

xx酒店大堂效果图↑


东晓刚毕业的头一年,曾经在深山里面做过一个洲际酒店的项目,当时为了酒店大堂上包梁的天花铝板材料下单,我跟师父一起现场测量了梁柱位的具体尺度,因为现场土建施工单位不给力,浇筑的主体结构偏差较大,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根据测量的尺度进行平面图调整和下单。



 

大堂吊顶放大图↑


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以我对CAD软件的熟悉程度,一上午的时间,完全是可以搞定,所以,当这个任务派给我时,我自信满满的去执行开来;


因为铝板深化下单对尺寸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制图过程中,我小心翼翼的检查,发现不管是以左边柱子为参照还是以右边柱子为参照,都有尺寸合不上,所以,反复核对,反复修改下来,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排版图还没有出来。


这时师父跟我讲了一句话,我牢记至今,原话是:“你看,你不懂做个事情的方法,软件用的再好也没用吧,画了又删,删了又画,再快也是无用功。所以,还是要先想清楚怎么做了,再动手去操作。”


然后,他沿着原建筑图,把轴线全部拉好后,通过已经有的轴线框架和现场复核的尺寸,一条线一条线的画完了整个下单图,过程中没有用一个快捷键,全程靠点击图标来完成操作。但是,这看似笨拙的操作,却只用了1小时出头的时间,完成了我一上午都没做完的工作量。



 


从那以后,我对“如何才能提高效率”理解完全改变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挺讽刺,因为这个简单的道理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听过的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吗?



 


“如果给我1小时去回答一个问题,那么,我会画55分钟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在问什么,想清楚后,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你看,爱因斯坦都说了,慢不一定是坏事,也许做这件事情本来就需要时间沉淀。


如果快的代价是牺牲精确度,这样的快,不要也罢。


当然,或许还有第三种选择:


- End -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op设计”(ID:dop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