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真有人干设计不为钱?

什么?!真有人干设计不为钱?

去设计院上班的第一天,我问了领导一个问题: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领导有点惊讶,但他很快调整好情绪,用捎带轻蔑的语气,微笑着对我说:

“本质是什么?当然是挣钱啊!”

说实话,领导的这个答案,对我当年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我满怀一腔热血,来设计院干设计,还真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万众瞩目的设计大师。 。。

所以,我对“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十分严肃地,从技术、理论、乃至哲学意义上,去进行探究的。

可领导的回答,却直接把我拉回了现实——原来干设计,和干其他工种,并没有什么两样,也不过是为了两个臭钱,而出卖自己的时间、肉体、灵魂(乃至生命)。

不过呢,图样的我,还是抱有一丝侥幸,认为只要苦练技术,那么也一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这样劝解自己:“挣钱就挣钱呗,不丢人!只要这个钱,是靠我的技术去换的,那么,就同样是对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我甚至幻想,有朝一日,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靠自己的技术,来实现“品牌溢价”,从而既把钱挣了,又不用跪着。。。

不过,在设计院干了一段时间后,我了解到的几个事实,则令我彻底地清醒了。
事实一:行业的设计费标准,已经20年没有涨过。设计院的中标价格,甚至还在连年走低。
事实二:大师工作室,往往只是名字好听,作为一个招牌而存在。实际上一算产值,就会发现,所谓的大师工作室,人均产值居然排名倒数
事实三:我是搞结构的,在我了解的结构设计师圈子里,真正懂结构力学的人,一只手就能数出来。99%的结构设计师,连结构力学都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火朝天地干设计。
综合以上三个事实,我得到一个结论:
设计院卖的,并不是技术。
如果设计院卖的是技术,那么20年来,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设计费理应上涨。
如果设计院卖的是技术,那么设计大师的设计费,就应该远远高于一般设计师,大师工作室的人均产值,就理应名列前茅。
如果设计院卖的是技术,那么结构力学,就理应是结构设计师的看家本领,而不是找“老师傅”一讨论,发现他连弯矩图都画不对。
所以,请大家注意,虽然我一直在用“设计院解构主义”,来抨击设计院的“技术派”,但这并不代表,设计院没有技术。
任何行业,都是有技术的,问题只是在于,这种技术,能否变现,能否挣钱。
因此,设计行业的尴尬之处,并不在于没有技术,而是在于“技术”的无法变现。哪怕你是设计大师,也只能是“刀刃向内”,割行业内部的韭菜,而无法去驱动投资,把行业的蛋糕做大,把人均产值提高。
没错,设计行业,是基建产业链上的一环,因此是依靠投资驱动的。
而当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已经到达极限,甚至已经“无效投资”过多,引发债务危机之时,设计院的境况,也注定会走向灰暗,从地狱走向炼狱。
拯救设计院的唯一方法,只有将设计院重新纳入计划经济,从根源上阻断设计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赋予设计师与其责任相匹配的权力与基本生活保障。
唯有在保障设计师权力与生存的前提下,设计师们,才有可能真正坚持、发扬自己的技术,才有可能创造出承载一个文明未来的“上层建筑”。
(没有经济基础,哪来上层建筑?)
所以说,“设计的本质是挣钱”,这样的认知,是非常清醒的。
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意识到:设计的本质是挣钱,而挣钱的本质是争取权力。
这是一场权力的斗争,而设计界最大的软肋,就是没人懂得去研究,那些为自己争取权力的“技术”。只知埋头苦干,沾沾自喜于一点点行业内部自娱自乐的荣誉,而忽视了若是丧失“权力”,那么等待整个行业的,就是在榨干最后一点价值后,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后人凭吊之处,或许会写满设计师的贡献与价值,但这些贡献与价值,若是没有落实为“设计的本质”,那也不过是“叶公好龙”,明扬实贬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院迟英说”作者:迟英(ID:gh_3ebb6bad015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