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蓝绿色湖面,是被蓝藻覆盖的太湖,不明真相者认为是壮观,但对太湖、对居民来说,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危机,从2007年五、六月太湖第一次爆发蓝藻污染,距今十几个年头过去,1000亿元资金治理,水质缓解,但仍难以避免每年五、六月可能的蓝藻水华。
距太湖几百公里的上海,艺术家Michael Wang把太湖放进了Prada荣宅里——以挪用与抽象讲述了他研究中的太湖,关乎自然、生态,一些历史渊源与文化象征。
“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太湖成为一种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对全球性象征。美国对伊利湖在1970年代也是一个类似的象征。1969年,汇入伊利湖的凯霍加河再次因河面上漂浮的污染物而燃起大火。不过,这场大火终于引起了美国人对环保的关注。它成了下一个十年环保运动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景象。”作为多背景学科的艺术家Michael Wang说道。气候变化、物种分布、资源分配和全球经济一直是他研究的关注点。
在20世纪90年代,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工业废弃物,加上城市化,污染排放总量始终大于环境容量,加剧改变了这个浅水湖中水的化学性质。2007年太湖爆发了第一次蓝藻污染事件,水样透明度为“0”,湖水像浓稠的绿油漆,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
“像曾经的伊利湖一样,这是生态濒临崩溃的一个迹象。大规模的蓝藻水华从外太空都能看到,因此(与肉眼看不见的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层不同),它们极为清楚地表明环境的破坏。其化学原因可能不是直接可见的,然而作为一种生物效应的藻类水华却是。”
浅水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太湖平均水深不足两米,一旦有风浪搅动,很容易将底泥中的磷污染物释放出来,蓝藻水华与原本底泥中的磷污染物产生互动导致蓝藻暴发。治理至今,一些措施产生了效果,监督整治排污口,密集清理淤积的蓝藻淤泥,关闭退出太湖地区的工业污染企业等等,已经降低了湖中蓝藻水华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Michael Wang《太湖(大闸蟹)》,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Michael的作品常常诞生于人类、技术与自然系统的交汇处,太湖是这些关系的实验场。“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被城市化和工业化彻底破坏。而今,太湖生态系统得到了部分修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使用了全然不同的技术干预手段。它现在是自然和技术的混合体,一种半机械水体。”
为什么是Prada荣宅?
Michael在上海双年展开幕之后参观了Prada荣宅,当时Theaster Gates正在举办展览。Michael了解到荣宅前主人荣宗敬先生出生于太湖边的无锡,他的棉纺厂和面粉厂依苏州河而建,并与自己的弟弟建造了一座毗邻太湖的园林——梅园,这座园林至今是无锡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他看到了日光室的彩绘玻璃,它们描绘了荣宗敬时期的太湖和苏州河的样貌。“我当时就想到了太湖和上海之间的水路联系。无锡在太湖之滨,而上海是临海城市。这两个水体——以及这两个城市——通过苏州河相连。随着无锡成为工业中心,上海成为商业中心,苏州河成了一条贸易的渠道。荣宗敬沿着苏州河开设了工厂和仓库。我认为,荣宗敬的生平(及其商业)故事是连接太湖与上海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水文关系的一部分。”
Michael Wang《太湖(太湖石)》系列,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太湖"中必然有太湖石,在Prada荣宅二层中呈现了这组雕塑作品。Michael的《太湖(太湖石)》系列是由过滤处理的海藻、入侵物种、被丢弃的大闸蟹壳等湖中废弃物制成,他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代表象征,赋予了它们新的材料特征,使其体现出了时间带来的大背景之下的极端改变。“它们(太湖石)至今仍是太湖最著名的产品之一。它们的文化价值(也被视为艺术品)使这些石头脱离了纯粹的自然范畴。由有机废弃物制成的太湖石揭示了当今太湖部分人工的性质:这片湖泊的生态已经并继续被工业、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及人为的物种重新分布所改变。但与此同时,这些石头——尤其是那些由藻类和入侵物种制成的石头——是人为恢复湖泊生态平衡的实践之一。通过将湖中的废弃物聚集起来,作品本身也是湖泊清理过程中的一环。”
Michael Wang,《苏州河(桩)》系列,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在日光室里的作品《苏州河(桩)》系列中的混凝士部分也是由废弃物制成,从建筑废墟中回收而来。它们的形态介于自然(中国杉树的笔直树干)和人工(钢筋混凝士柱)之间。这种混合形式概述了千年来苏州河沿岸建筑的演变:从古代用于稳定建筑和控制河水的杉木桩(威尼斯也采用这种建筑技术),到近代沿河而建的混凝土仓库。近年来许多仓库(包括荣宗敬的仓库)都被拆除了。“我的作品正是从这些被拆除的建筑中诞生,是树木与工厂的灵魂结合。”
而花园内的装置《上海沼泽》则是重建了一个主动型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滋养和维持运行。
Michael对太湖的技术治理如何造成生物废弃物很感兴趣。一家位于无锡的公司从太湖中过滤藻类,然后将其烘干,作为原料卖给各个行业。以往人们将这种海藻废弃物用于制作运动鞋,甚至是3D打印的线材。入侵物种,特别是凤眼蓝和互花米草,已经蔓延至整个地区,取代了本地植物群。清除这些物种会产生大量死亡、腐烂的植物物质。最后,在秋天的吃蟹季节,太湖传统物产大闸蟹会导致产生成千上万的蟹壳垃圾。所有这些材料都被视为废弃物,但Michael利用这些废弃物作为艺术创作媒材,利用3D扫描和铣削技术,使其重获新生。
参与太湖项目的同济大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建筑和设计专业,Michael在项目开始时给他们分享了许多由生物塑料发明家和材料活动家制作的公开资料。他们把这些现有的“配方”作为自己的材料实验的起点。他们用海藻、纤维素(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和甲壳素(世界上第二多的生物聚合物,大闸蟹等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就由这种材料组成),与一系列增塑剂结合。“艺术、建筑和设计可以引领可持续创作的发展方向。物质的文化性总是与物质的自然性紧密相连。”
Michael Wang,展品出自《文物(宜兴陶土)》系列,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用艺术建立更多联系
Michael Wang有着多重的学术背景,2003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及视觉与环境研究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纽约大学表演研究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硕士学位。但最终Michael 用艺术来呈现他的研究。
艺术家Michael Wang
2012年他的展览“碳复本”中,在艺术作品创作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建立起联系;“野生灭绝物种 (Extinct in the wild)”项目,关注在自然界中不复存在,但在人类的照顾下存续的物种,曾于 2017 年在 Prada 基金会米兰会址展出。
“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主要是通过专门的科学论述来解释的,这有可能将非科学家排除在这些对话之外。艺术家在使世界变得可见这一层面上发挥作用。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试图让那些影响所有人、却往往不被注意或理解的系统变得可见。”
Michael Wang《上海沼泽》,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在此次展览中,我试图想象一种新的材料方法,它或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将有机废弃物作为艺术媒介是一种实验,而通过种植的‘上海沼泽’,我提出了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品,它将成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使只是暂时的。”
Michael Wang,展品出自《文物(宜兴陶土)》系列,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整个展览中的作品都在上海制作,这样可以减少包装和运输的需要。“对于铸造作品,我们也限制了模具的数量,而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在作品之间创造差异。这些作品是为了成为相对永久性的物品。事实上,我对用有机废弃物制作的作品的部分设想是:只要不被处理,它们就会封存其所制作的废弃物——将其从湖泊的化学循环中移除。”
曾为苏黎世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的米歇尔・欧匹茨(Michael Oppitz)曾经说过:“横亘在人类学家与艺术家之间的‘专业’边界应被打破,而最终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在面对他们自己所收集的材料以及在接触外在世界时,是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这可以作为艺术家Michael Wang与他的“太湖”展览一个很好的注脚。
展览信息
“太湖”
展期:2022.11.10—2023.1.8
上海 Prada 荣宅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
图片:艺术家、Prada 荣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商业”(ID:ATJ-201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