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转行说 | 拒绝内耗!建筑学姐跨专业”提桶跑路”

跨界转行说 | 拒绝内耗!建筑学姐跨专业”提桶跑路”

多一个跨专业就多条路
 
建筑生也能申请交互专业!
 
 

 
 
"halo~我是LLL,一个本科就读于北方某985建筑专业ENTP小狗。设计卡住/不会画图/不会建模的时候会性情大变hhh。
 
 
雅思 7/6,GPA 86.6。建筑给我带来了使命感,但我也想着提桶跑路,选择了一些不限制本科专业的交叉学科。例如交互和泛商科专业:
 
– 新加坡国立大学 技术与创新管理 [Master of Scienc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 悉尼大学 交互设计与电子艺术 (Master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Electronic Arts) 
 
– 南洋理工大学 科技创新与创业 (MSc TIP)"
 

▼ 我的OFFER ▼


 
 

▼ 申请院校及专业 ▼



 

新加坡国立大学

技术与创新管理


         

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是一所新加坡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新国立共有17所学院,分布在3大校区,提供跨学科跨院系的广泛课程,在全球设有12所海外学院。
     


     
新国立的技术与创新管理 [Master of Scienc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旨在为具有技术背景或对技术感兴趣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商业专业人士提供创新和技术管理方面的前沿知识、框架和工具。其重点是有效地预测、创造和使用技术,以创新产品和流程,从而实现一个组织的战略和运营目标。
     
     
该硕士项目已经被世界领先组织和顶级大学所认可,由世界一流的教师和行业领袖授课,涵盖的主题包括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的破坏和演变、技术战略和预测、新产品开发、风险投资、创业战略和融资等内容。
     
     
如果想要加深以下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理解,也可以在该课程中选择特定领域的重点方向:
     
– 创新与创业(I&E)
     
– 创新管理的数据分析(DAIM)
     
– 产品管理和数字战略(PMDS)      

悉尼大学

交互设计与电子艺术


         

悉尼大学 (悉大),是一所澳洲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该校设有7个学院和1个学部
     


     
悉大的交互设计与电子艺术 (Master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Electronic Arts) 向同学们介绍了以人为本的产品和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其重点在于互动技术和体验。该专业提倡在研究驱动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方法的框架内,采用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发展作为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或创艺技术专家的基本行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其下设了音频和声学或照明设计两个研究领域,这将进一步区分大家的技能,帮助同学们在娱乐、建筑和公共空间的互动声音和照明的新兴领域工作。    

南洋理工大学

科技创新与创业


         

南洋理工大学 (NTU) 于2002年开设科技创新与创业理学硕士课程 (MSc TIP)。TIP硕士课程侧重于通过学术知识的学习、创业心态的培养和商业技能的发展,教育和培养创业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它赋予参与者以能力,并利用技术为社会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
     
     
该课程强调在快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下,以技术创业和创新为重点的体验式学习。此外,在7个核心模块的基础上,TIP还提供了6个选修课程,并集中在三个领域:创业实践、新企业融资和创业政策,以帮助学生为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发展知识和技能。
     

     

https://www.ntu.edu.sg/ntupreneur/programmes/postgraduate-programmes/msctip-en/course-overview#Content_C063_Col00

▼ 先来说说怎么认识RAC的吧~ ▼

起因是有同学是22fall RAC的学员,取得了很出色的成绩,安利我去了解RAC。我自己也去了广州的线下校区和老师面对面沟通过~ 在广州和成都线下都认识了很好的朋友们,尤其是成都高大上的学习环境,超级奈斯!!!


 

RAC成都校区

RAC广州校区

01

“除了本专业

转专业/交叉专业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本科建筑专业给我带来了其他专业不能给予的使命感。我的愿景逐渐关注未来,企业家必须拥有尖端技术来设计创新战略,从而导致他们的公司的高增长和绩效。

物理空间的日益饱和和对定制化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为虚拟生活和虚拟设计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同时,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元现实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能力。

除了建筑专业知识之外,我还有丰富的工程知识,并培养了一种技术驱动的心态。此外,建筑师被培训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我认为这也是未来研究的基本标准:确定与未来技术有关的问题,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创造、传播和管理的环境。

正如Jean Baudrillard提到的 "建筑被所有这些流通、信息、交流和文化的功能所奴役"。此外,在数字资本主义兴起之后,许多生产和消费活动适应了新的技术,并开始离开物理空间。由于技术已经在数字空间内管理所有这些人类活动,许多过程需要被重新审视。…
 


 

交互设计/人机交互

提前准备交互类作品集!
 
 
悉尼大学的交互设计不需要提交作品集!录取难度不高,有转专业想法的可冲~ 港科的广州校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也是很好很好的转专业跳板,可以学习【人机交互】领域,但是需要具备编程和代码能力,之后学习对设计背景转专业的来说,难度肯定不低(放弃了这个项目我真的很sad)
 

"条条大路通罗马"

路子无论怎么走都有生机
 
 
作品集一直在稳步推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感到一些迷茫,逐渐意识到自己没有很强烈的设计理想,在思维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上都有欠缺。这个时候我作品集已经开展到第三个项目的中后阶段,只想草草了事,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内耗,萌生了跨专业申请的想法。
 
 
这个时候我去和主管老师沟通,老师表示理解我当时的心态,“确实是容易有缺乏动力的状态出现”,“作品集不要为了做而做”,“要去寻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决定将作品集先放下一段时间,调整一下心态。先去做做我想做的事情,可以尝试一下跨专业申请,等结果的时候再考虑后续要不要继续投DDL比较晚的建筑和城设。
 
 
路子无论怎么走都有生机,死死磕着/继续精神内耗也许是死局。
 

 
主管老师
 
 
后面找了一些交叉学科(不限制本科专业),可以将技术/管理/创新复合起来的赛道。不要去抛弃自己原有的建筑学背景,尽量去在自身资源上做叠加。例如我走的路子是在建筑学上叠加管理或者创新,能发散的应用场景其实也很广(例如在元宇宙,AR&VR等等,去做非设计岗的工作,如:产品,咨询,市场等。这也仅是我现在的了解,可能有偏差。)
 
 
这个过程很煎熬,去大量检索资料;但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后,之后的事情都顺利起来:10月选校选专业,重新写泛商科文书,11月初投递,12-1月陆续接到面试和offer~
 

02

“关于申请

作品集准备

Project1:

 

2021.10月初-2021.12月底,70%完成度;

2022.10月底-2022.12.18,重新出图,排版

Project2:

2022.01-2022.05,studio 1

Project3:

2022.7-2022.11,studio 2


   

文书材料准备

文书课/选校课2022.8(我超乖,按部就班的推进)
 

PS/推荐信等材料准备:推荐信2022.6完成了中文/英文稿,2022.11有小修

泛商科文书2022.10月份起稿+完稿

确定选校/网申/作品集提交 2022.11月开始陆续投递


 
 
这边主要分享我申请泛商科的文书,帮助最大的是动笔之前的brain storming,问自己问题然后简略的回答。
 
 
1.为什么会选择转专业?建筑学本科对我转专业有何种帮助?
 
2.是什么启发了我对科技/创新管理对现有行业赋能的决心?
 
3.我对AR&VR的理解?
 
4.我做了哪些探索?成果如何?
 
5.Why school?
 
 

其实回答了这些问题,一篇文书也基本成型



 

语言准备

语言一定要尽早考!

 
2021.03-06备考,2021.06首考雅思7(6)成功屠鸭
 
 
雅思有效期两年,尽量在入学前两年的时限内,尽快考出合格的成绩。
 
 
我在9月份经历极度迷茫内耗,然后10月决定不主申建筑了,紧急赶文书,选校然后投递泛商科。很大原因是不用因为语言头疼,之前的推荐信和简历CV也按部就班的推进了。虽然临时换赛道了,推荐信和CV也基本适用,只用小修。
 

▼ 最后再分享一些申请小建议 ▼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很喜欢做计划的人,但有时候也会勇敢的跳脱之前的轨道。决定跨专业申请,给自己定好目标,就会step by step的去推进执行。(画图的时候摸鱼除外)假如我现在申的5所学校录取结果不理想,在后续也有相应的plan B(提前申了悉尼交互当保底,至少有学上+加申)。

最后的最后,大家要相信:

All is well if it ends well.

Wish you all the best.


 
 
# 感谢
 
感谢RAC全体老师和小伙伴吧~虽然我最后没有选择继续走建筑的路,但是在RAC这段时间也挺有归属感,是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    
 
文中作品图集、照片均经作者本人授权
 
未经允许,禁止另作用途,特此声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交互设计小站”(ID:racjiao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