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草间弥生”占领城市!有人疯狂掏钱,有人惊呼吓人!(胆小勿入)

巨人“草间弥生”占领城市!有人疯狂掏钱,有人惊呼吓人!(胆小勿入)


路易威登与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是品牌的一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品牌创始人的孙子加斯顿-路易威登 (Gaston- Louis Vuitton )。2023 伊始,路易威登和草间弥生时隔十年再度合作,其中包括多种艺术装置。
这次联名,“波点风”不仅席卷了整个时尚圈,甚至占领了各大城市。用3D形式搬上新宿车站东口广场的广告牌、把人形装置安在巴黎路易威登总店外墙上...大屏广告更是遍布全球。路易威登用这种大规模宣传的方式,来纪念与草间弥生合作的十年,也让今年这位93岁的艺术家给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波点”们。

不过这密集的彩色波点大规模地涌上街头,有人被治愈,也有人惊慌地算不出心理阴影面积。


01
波点艺术席卷全球

法国巴黎


全球最大的路易威登总店坐落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101号,1914年建成,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但是最近要是路过这座古老的建筑,千万别抬头!
图片中趴在墙上作画的“巨人”,就是“正在给路易威登大楼画波点的草间弥生”。这座典雅建筑的墙面上成了艺术家的画板,被点上了密密麻麻的彩色波点,乍一看颇有节日氛围。但当你走近建筑物,抬头仰望建筑上方巨大的“怪婆婆”充气装置,原本的理智再也压制不了面对可怕巨物时内心最原始的恐惧与焦虑。



日本东京

路易威登在新宿车站东口广场前的广告牌上,投放了一支片长1分钟的路易威登 X 草间弥生联名的裸眼3D广告。动画中首先出现的是带有波点的路易威登联名行李箱,打开后出现了3颗草间弥生著名的南瓜作品,而当中间的一颗转过来,才发现那正是草间弥生!她抻着头向下望,目光匆匆地扫过人群。

从3D立体屏幕到整栋楼梯都跃上色彩缤纷的圆点,让大众久久沉浸在草间弥生创造的艺术世界中。


以埃菲尔铁塔为灵感的通讯塔东京铁塔旁盛开着一朵“巨大南瓜”,婴儿车里的小朋友也能看到的铬球雕塑和南瓜形状热气球。

东京站的艺术装置还有一辆鱼形餐车。 

在每个地点,AR 滤镜都能解锁生动的动画,其自拍功能将让参与者融入想象中的角色或试戴路易威登 x 草间弥生的虚拟物品。 
美国纽约

2013年的波点章鱼
1957年,草间弥生来到纽约。这座城市给予了她宝贵的机遇——她遇到了艺术家的最好时代,此时的纽约是生机勃勃、充满创造力的,是所有来纽约的艺术家的时代。

“纽约滋养了我。”她对日本的杂志说,她要创造一场艺术革命,“将震惊整个纽约艺术界”。

有没有震惊整个纽约艺术界,那是后话了。但草间弥生在路易威登纽约旗舰店橱窗作画的一比一还原机器模型,超逼真的面部神态足以震惊过往的行人。

“可爱”与“可怖”一字之差,这个机器装置将纷繁的色彩、充满童趣的符号、古怪的人物神情进行全新的组合。


02
最受争议的波点女王
全球最贵女性艺术家、最伟大的精神病艺术家


草间弥生以其目眩神迷、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2016年,草间弥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草间弥生于《Yellow Tree》家具展厅

草间弥生与波点创作彼此成就,常人眼中平凡的波点对于草间弥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图形、色彩,而是她眼中的世界;当经典的波卡圆点融入高强度颜色的艺术媒介之时,生命力呼之欲出,极具辨识度的作品衍生一种熟悉感,如今每次看到波卡圆点都会联想到草间弥生的名字。
正是用这种独特大胆的艺术表达手法,草间弥生被评为全球最贵女性艺术家、最伟大的精神病艺术家。

在草间弥生对自己的描述中,她则称呼自己是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偏执的幻觉与她如影随形,特定图案无限反复、增生、繁衍,直至布满整个画面。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阳具的原野》

父亲的浪荡与母亲的哀怨充斥了草间弥生的童年。父爱的缺失,母亲的殴打,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草间弥生出现了视听障碍。在她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穿着一层充满圆点的皮肤,还能听到植物讲话,那些静物在她的世界里却都鲜活起来。

草间弥生年幼时期作品
草间弥生的与众不同让母亲将十岁的她送进了精神病院,不被理解的她在成年后选择背井离乡,经历了被嫌弃的、受穷的、孤苦无依的大半生,但这没有让草间弥生停止她的创作,她将眼中的世界展现在画纸上、雕塑中,流露出循环的时空感虽然难易被人们接受,但都能真切感受到波点世界的生命力。


03
真实与虚幻世界的“骑墙者”

草间弥生晚年出名后,背负了许多争议。蔡康永曾形容她:“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了解草间弥生时,不自觉浮现这句话。一个受尽生活苛待的孩子,在极度的痛苦里不懂如何用言语描述心中的苦痛与疑虑,为了活着,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将她所处的世界进行“美化”、“装饰”。草间弥生将灵魂附着在画笔上,把她眼中的美丽世界,分享给世人,试图给她人以慰藉。波点是她人生的救命稻草,是她倾诉的窗口,也是她送给世界的礼物。
抛开商业目的及成见,重新观看这些被巨人化的艺术装置,草间弥生寄居在墙上,以类似造物主的方式去观看这个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