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道士
一个转行er
2022年考研失败,决定从建筑业转行
我做不了全才
距离2022考研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了,从一志愿未上岸之后,很多天的夜晚我盯着天花板,复盘建筑学五年的学习与生活,重新分析我在此之前的困惑、纠结以及做出的选择。然后忘了在哪一天,我终于把曾经很多次离开的冲动汇集在一起,离开的决心压过了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我决定要走了。
我就聊聊我对建筑学这个专业的认识吧,可能比较主观但是我会力求真实。
首先、我觉得建筑学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全才”,大概就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懂一点儿但是懂得不多,以便做设计的时候能够对设计有通盘的考量。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目标终归是太理想化了。
事实上建筑学学生的现状是一切任务以设计优先,一切课程给设计课让路,作为必修课的力学、材料、建筑史等课程变成了建筑生画图的二号阵地,这些课程的授课老师也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根据我所在的建筑学院的情况来看,大家的建筑学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设计依靠概念、造型和好看的图面就可以获得高分和老师的好评。总之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图面一定得好看,不然不可能高分。然后在高年级建筑学的评图过程中,我还能看到连房间,厕所都排不对,楼梯都画不对的选手们。在这种风气下,大家的学习状态非常浮躁,毕竟每次汇报前拍拍脑袋想出来的idea可能比认认真真思考好几天的想法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种学习的状态,因为它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学习,更像是在玩。所以大家训练多年的理工科思维慢慢消失了,汇报时候听的最多的词就是:我“感觉”这个怎么怎么样。对比那个时候学校的其他专业的同学,大家都在忙着看书做题月考,我常常会怀疑:这样学习真的可以吗?那个时候的自己还认识不到不同专业的区别有多大,我想毕竟每个专业都是不一样的,只要好好学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认为学建筑学需要天赋,我觉得是没错的,我身边学建筑学比较轻松的同学,大多数是从小学习美术或者艺术气息比较浓厚的同学(一般这种同学的家境也不会差),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可能大学之前属于“小镇做题家”,但是靠着拼命努力把设计学的很好然后保研了的。而我大概就是属于“小镇做题家”里学习设计失败的那群人了。
这个世界会好的
其次就是这行又苦又累大概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我记得大概从大三开始我就没睡过懒觉了,而且我并不属于“肝”的那批人。设计课的蜜汁节奏让我一直处于一种无法放松的状态,交完一次过几天又要交,和老师交流完了之后三天又要给老师反馈。老师的计划表总是井井有条,大概他们不知道我们还有设计课以外还有很多课程,我们还有很多的活动要参加,我们还有美好的大学生活要过。
此外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建筑学的学生和老师都有一种优越感,仿佛建筑学和其他理工科专业相比高人一等,甚至有一次我的某位设计课老师很自信的说:建筑学的学生能力很强,学任何专业都能学好,还列举金融、土木等专业,大概意思是建筑学的学子们可以轻松驾驭他们学习的内容。
我曾经也有这种信心,但是到了毕业转专业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建筑学我其实无路可去。即便现在转到了新的专业,我还是时常觉得没在本科时期训练理性思维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特别可惜的事。建筑学的就业情况我就不啰嗦了,相关的分享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也可以多和身边工作的师长们多交流。
虽然说了这么多看起来都是消极的方面,当然学建筑学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艺术审美的培养、强大的内心等等,但是我的意见是在选择专业时候,最好先看这些消极的方面是否能接受,再看积极的方面吧。
图 / 大学五年去了很多地方
如果换一个思路
现在想想,破圈思维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同学,平时都要多了解其他行业,多认识不同的人,多去不同的地方看看。毕竟除非有前辈引路,否则我们很难突破已有的认知做出正确选择和决定。
也要了解自己并且接受自己,每个人都有适合和不适合做的事情,与其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地方死磕,不如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和事业。我知道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做出决定之前往往会考虑很多,但是如果你现在陷身困境,不妨尝试回归到最简单的分析逻辑,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的人生有好多好多年,沉没成本有时候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想想你想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路能实现这样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进程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找到人生目标的时间有快有慢,所以我们都不要着急。
过去我曾经也被很多鸡汤洗脑,认为每段经历都有其意义。可是有的弯路就是没必要走,有些苦就是没必要吃,至于什么意义,在我看来那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毕竟时间和精力花在任何事情上都会产生意义不是吗?
2022年我考研失败,2022年我成功的转离了建筑学,进入新专业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说每天都是幸福的,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知识源源不断的进入大脑,这种像海绵吸水一样的状态让我感觉很踏实,也很少焦虑。我想大概我这辈子都不会后悔2022年的这个决定吧。
- END -
撰稿:一个转行er
编辑:小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