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红利期已过,转行一定要趁早!

建筑业红利期已过,转行一定要趁早!

文/迟英

一个努力不给母校丢脸的终身学习者

公众号|设计院迟英说

原问题:

学建筑的同学们,你们现在都在做什么行业?我一个工程狗感觉是真的累,想转行却不懂其他的东西,不想做施工,其他的又不会,真是悲哀 ,自己创业 没有本钱,又拖家带口赔不起,到处投简历还是只认识施工单位,真的怕了!
~~~
建筑业红利期已过,这个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已经年过35的工地人来说,这个判断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但对那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同学而言,能否能够理解这个判断的完整内涵,基本就决定了能否转行成功。
因为如果抛开行业的问题,单看建筑这个专业的话,其实还真挺有魅力的。
这个专业,会给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觉,仿佛自己就是创造者,是天才,是主宰。
但在建筑行业里,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地位,就是一背锅打杂的服务人员,干的是甲方不愿意自己承担的脏活累活,根本不是学校老师所描绘的,那幻想中的“精英群体”。
建筑行业,的确曾经辉煌过。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洪荒年代,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高校扩招中占据重要地位,几乎所有院校都设有土建类专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大户。
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就庞大的人员缺口,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从业人员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在90年代,工程师的收入就可以达到一个月3200元!而在21世纪的头几年,设计师月入过万也是相当稀松平常的常规操作。
不夸张的讲,当年建筑行业的打工人,就像如今的互联网新贵,是很有资本的一个群体。
他们当年如果把研究图纸十分之一的精力用于研究买房,实现财富自由并非什么难事。
但可惜的是,属于建筑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
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建筑业的黑铁时代。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建筑产业的周期性太强,“过了这村就没这店”,旺盛的需求只会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出现。而只要过了这个时期,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跨度内,都不会再有新的需求迸发了,至多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在进行。
而在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疯狂操作之下,建筑业周期发展的速度太快,30年走过了别的国家100年走完的路,以至于很多报志愿时还觉得行业周期欣欣向荣的同学,毕业时却眼见它大厦将倾。
这个时候,对同学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抛弃固态思维,千万不要死抓着那点专业知识不肯撒手,以至于错过了转行的最佳窗口期。
在我的观察中,很多“天坑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反而混的更好,更容易进入像金融、互联网等行业谋得高薪,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本专业不抱有任何幻想,找工作时对所谓“专业对口工作”,正眼也没看过一眼!
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对学建筑的同学而言,他们总是沉浸在上个世代的美好幻想中,认为自己可以复制前辈们的成功经验,抱着建筑业这个沉船不肯松手。。。
因此,如果他们不能理解“建筑业红利期已过”的完整内涵,他们就不可能摆脱思维的固化,不可能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不可能逃脱在建筑业这条日渐衰败的赛道上一条道走到黑的宿命。
其实对应届生而言,转行的成本并没有很高,因为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进入职场之后,都是从零学起。
HR最看重的,并不是你的专业知识,而是一种临场应变的反应能力,和一种工作历练的可塑造性。
我认识很多30岁左右,在互联网和金融业做到小主管,年薪50+的人,他们在学校里都不是学IT或金融的,
有学语言的,有学生化环材的,还有学园艺的。。。
他们的学校也就是普通一本,在学历上也没有太多优势,这就证明专业和学历,并不构成对他们职业发展的束缚,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选择与职场的塑造。
所以,学建筑的同学们啊,请你们睁开眼睛,好好地看一看这个世界,不要仅仅封闭在学校老师给你们塑造的幻境中。
人,只活一次。第一职业的选择,也仅有一次机会。若是不能把握住这个绝佳的窗口期,等待你们的,就将是长达40年看不到希望的煎熬与折磨。
所以,同学们啊,请不要在尝试之前,就想当然地进行自我PUA,认为自己一定PK不过其他专业的人,其实真正感到心虚的,反而是他们才对。
因为以工科生的智商与卷度,那些文科生根本就不是对手!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与其在一个注定衰败的赛道上日渐沉沦、腐败,不如破圈而出,去寻找更加值得托付的未来。
我相信,以工科生的能力,这并不难做到。
最难的,还是下定决心,做出舍弃的抉择。
这个世界,选择远远大于努力,而工科生的通病,就是努力有余,选择恐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院迟英说”作者:迟英(ID:gh_3ebb6bad015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