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前不久发了一篇同济建筑本硕的学姐,在工作几年后抑郁又走出,并自学成为一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学姐开放了公益心理咨询,在此我们会定期节选咨询人的困惑迷茫和学姐的答复。
学姐的上期文章链接:人生杂谈|进入建筑领域12年:能跟我聊聊你为什么抑郁了吗?
哈喽LORI,我是一个刚踏入职场的建筑新人,看到你之前的一些内容我觉得跟我特别相似,尽管我已经是个社会人了,但是内心还是很挣扎。
这个专业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大家都说我们这几届刚好碰到了行业下行期,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无论是工作还是收入都会加量不加价,上班不到一年我也深有体会。想到当初选择专业没有充分的思考,有些人云亦云感到很后悔,但是现在想转行也不知道从何做起,家人也可能不会支持,因为前期在建筑专业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太多,每每想到这些就很焦虑和无助,想要逃避去打游戏或者刷短视频,但是总是将很多事情一拖再拖,也有了拖延症......越是这样就什么都不想干,一不小心还会产生更多负面的想法,好像精神也没以前好了。
你好,谢谢你的来信。看到你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充分的思考,结果运气很不好,选到了一个下行的行业,在工作中也充分的感受到了这种行业下行带来的加量不加价的工作体验,同时也看到你说前期的投入成本很高,想转行却不知道从哪里转起,每天就只能拖延和逃避去打游戏或者刷短视频。我想这是一个我们大家共同经历的现状。
明明知道自己应该要有所准备并付出努力,但是却没有办法让自己做这些事情,只会将事情一拖再拖,还会有很多负面的想法,通过你的描述,感觉像是有很多小人在脑海里打架,这个小人说“我要离开”,那个小人说“你还会什么呢?你已经投入了这么多,这个行业下行了,别的行业没有下行吗?”,还有小人说“要去找到上升趋势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脑海里,用当下流行的说法,这种状态叫做“精神内耗”:明明什么也没有做,但是你仍然感觉很累很疲惫,什么也不想做。
心理学里的“自我损耗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自我损耗(self deple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Baumeister等人(1998)提出的,该理论把自我损耗定义为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作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而情绪波动的拉扯会带来很大的自我损耗,当情绪过度消耗时,你的心理能量会因此消耗,使得你再没有办法用能量来做其他的事,所以感觉到很累,什么也做不了。在之前的分享中我提到过,当你过度使用意志力时,也会过度损耗你自己。所以如果你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能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它对你的损耗会降低,甚至有可能会增加你的心理能量。
也有朋友跟我反馈说,我写不出产生心流的事情,或者说写了喜欢的50件事情,还是不知道这些事情到底能怎么解决我转行的问题,这些事没有办法产生经济效益,或者说它根本不能称为一个事业,这之间差别太远了,不知道怎么样去建立这种联系。写的时候很开心或者做这些事的时候很开心,可是我一想到我自己的工作,还是会再次回到以前的状态里等等……
其实这里有一个前提是一切改变的开始,那就是不带评判的觉察。
我们先来说说评判,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太过习惯于反省自己,每当我们看到一些信息,看到别人的生活多么精彩,我们都能反诸求己,看到自己很多问题和缺点,感到我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行。
你能听到每天有多少批判自己的声音吗?你在拖延的时候,一边是自己什么也没干,但是一边内心有非常多的声音在批判自己,感到什么也没做好。远方的想法与真实的情况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只能一直在现状里指责自己,这就是评判。《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写道:“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评判,可以去看看一天中你评判了别人多少次呢?如果有人没有回你微信,或者有人拒绝了你,或者有些人做了你不能理解的事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挑剔的声音吗?
什么是不带评判呢?你说你只能逃避去打游戏或者是刷短视频。为什么打游戏和刷短视频就一定是差的呢?如果它是不好的事情,我们不做它就好了。在这里你就已经转向评判自己:这件事不好、我就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人、我真是一个拖延症;那我们可以试着好奇地探索一下,人为什么不会拖延吃饭,为什么不会拖延睡觉呢?其实有时候拖延并不是一件绝对坏的事情,在潜意识里很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
不只是拖延和焦虑,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意义所在,没有纯粹坏的情绪。也就是说,情绪是一种信号,无论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可能它在告诉你些什么,而我们人类就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你想要拖延的事情,它本身就有着你无法面对的难关,或者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感受不到任何快乐,这都是拖延的好处,它在提醒你,你的状态或者你的心理的确是没有办法去高效或者完美的完成它,其实在这种时刻,我们需要的不是去评判它,而是需要看到它。
所以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要看到它,这是一种越来越精微的觉察,在没有评判的前提下,去产生对自己的好奇。这就像你在探宝,拿着一个指北针在沙漠里面寻宝的感觉一样。随着你对这片土地越来越了解,你就会像一个常年生活在沙漠的人一样,很快就能找到那片绿洲。
可以去觉察产生焦虑情绪时你在想些什么?这些想法是来自于你自己的还是外部的?情绪产生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很有可能你会发现你的焦虑是来源于过多且杂乱的信息源。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很多事情都在你的掌控范围之外,大量信息涌入来了,除了赞叹别人的生活很精彩以外,反之又会回到前面说的评判自己的那一步。
所以如果能够觉察自己的想法,就更能够越来越容易地觉察到哪些是你真正想要的事情。冥想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很多的想法在你脑中来回穿梭,你只用专注在你自己的呼吸上,专注在你自己身体的感受上,觉察自己,而这些想法都仅仅只是想法而已。让我们从想法中剥离,看到真正的自我。
一开始这样的练习可能很难也容易跑神,但只要你在练习的路上,减少对自己的评判,我们就会越来越更能够觉察到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何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呈现,我们能够在什么事情上产生那种心流的感觉、忘我的感觉,这都是通过不带评判的觉察所感受到的事情。
如果你没有过这种不带评判的觉察的体验的话,可能还是会有些抽象,仅仅通过我以上的描述可能你也并不知道它真正的感觉和作用。欢迎你来体验一下心理咨询,它是一种全然支持的环境,能够帮助你不带评判的觉察自己。心理咨询会成为你的拐杖,你会在它的帮助下走上自我觉察的成长之路,慢慢的你就可以很好的独立行走,久而久之能够有勇气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很多人第一次来咨询,会以为只要问我一些问题,期待我来告诉他们自己该怎么做,这不是咨询的作用。无论是工作转行,还是情绪问题,或者是我们跟家庭、情感的一些关系问题,更重要的都是先看到。一开始咨询师需要去建立这样一个觉察、看到的过程,然后才会通过一些技术和工具帮助来访者做出一个更加自洽的选择。
付费的心理咨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需要的,在我个人认知里,我觉得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话不断去探索自己,而不带评判的觉察就是对话最开始的基调。希望你可以先从拖延这件事情上去尝试如何进行不带有批判的觉察,接着再去面对更大的挑战,比如怎么样去选择一个人生的方向,这些事都是可以一步一步练习的。
- END -
撰稿:LORI
编辑:杨三鲜,小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