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还是叫XX吧
分享两个最近和群友们聊天了解到的转行思路。
一、转行工业软件企业
这周后台粉丝投稿的转行信息:
某结构软件公司,主要用于桥梁结构计算,2021年入职,2022年税前刚到20w,工作强度低,但是有部分业绩压力,每年两次奖金跟业绩挂钩,出差基本可以当天返回,有出差补助,平时按照法定节假日放,到点下班,推荐!
还特地强调了一句:所有工资奖金都会按时发放。
入职第二年就能拿到税前20万,且工作强度又低,对于设计院的画图匠来说,确实是很好的转行选择。
我在设计院时,也常用一款法国做的CFD工业软件,购买软件要花不少钱,每年更新升级还要额外收个七八万。
关键所有项目投标都会明确要求使用该软件计算的结构,并注明软件的版本,所以抠门如设计院,也只能每年捏着鼻子支付软件使用费用。
而这家软件公司与设计院对接的工作人员要做的工作主要就是跑来更新,收钱,以及对接一些工程参数的调整。
由于软件设计得过分友好,傻瓜式点点点就行,所以那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平时也没P事。
类似的,不管是外企还是国内部分想分一杯羹的工业软件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也相近。
并不需要你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只要了解工程行业,知道软件设计的底层逻辑,做好后续服务即可。
由于工业软件方面,竞争实在太小,几款经典的软件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有工程经验的画图匠去这样的企业,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转行选择。
二、转行做设计师私活对接平台
这条可以说是转行,也可以说是创业。
在设计院工作的时候,包括现在,待在老家的同学偶尔还是会来咨询自家村里的房子要改建,能不能推荐个结构大师来算算能不能这么搞。
还有些想推倒自家老房子,重新盖个小别墅又不想被当地黑心设计院割韭菜,就打算直接找到设计师出图。
所以,设计行业小型项目的需求其实蛮大的,而这些项目难度对于成天在大院里画图的工程师而言,小菜一碟。
市场有需求,画图匠也想有额外收入,搭建一个平台,越过层层剥削的设计院,就是双赢的局面。
不少设计院领导,也是自己私下注册个设计院,买个资质,把找到院里的活打个折自家公司接走干,干活的还是手底下的人,本质也是搭建了一个平台。
只可惜,私活就是私活,很难放到台面上来干。
上周,有个想搞这方面平台的读者找到了我,希望与我合作,我这边有设计师的资源,他那边搭建一个网上的平台,平台定位与淘宝类似,只负责牵线搭桥。
这个思路,我认为是可行的,但会很难,其中的难点有:
1、法律风险
设计师出图后,没有三级校审,没有有资质的设计院盖章,这图本身就有问题,按照这种图施工,万一出事,根本逃不掉。
做平台的人,想以平台和个人委托为借口,把关系甩干净,也许可以,但我不了解其中的弯弯道道,更倾向于不信。
至于买个有资质的设计院,疯狂盖章,一来成本太高,不符合互联网轻资产创业的初衷;二来,出事了就是挂靠,一样坐牢。
PS:我的关注者中,就有几个倒卖设计院资质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2、项目来源
这点应该是这个商业逻辑中最难的,设计师的资源相对好找,找到相关自媒体,就会有大把的设计师资源。
但项目来源就很难了,不像淘宝大家只是花个几十块钱,买个东西的小事,动不动就几千几万的活,要不是找到信任的人,很难在互联网平台上下单。
除非是自带资源,手头已经有一大批客户资源积累的人,比如部分设计院领导,或是资本介入砸大价钱,铺天盖地的宣传。
但这又回到了第一条,私活就是私活,灰色收入摆到了台面上,法律风险也就成倍得放大了。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的顾虑,我相信真有资本想做这事,一定会有聪明人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这个方向市场需求很大。
而设计院作为血汗工厂,层层剥削,除了资质,没有任何作用的存在,就应该被历史淘汰,设计师独立执业的时代也许就此诞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还是叫XX吧”(ID:Armstrong_x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