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生命的起源,海底人类居所
Imagine the origin of life, undersea human habitation
作品《Underwater Of Life》▲
设计者:Li Yuxin, Dong Zeyu, Li Yan, Gao Sujing
2022eVolo竞赛营团队
海底社区的概念来自于生命的起源点——海洋,而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则类比于珊瑚与生物的关系,友好融合、相伴相生。
︱项目背景︱
这个项目的核心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从开始构思竞赛概念时,我们首先了解了全世界目前面临的多种问题与危机,调研后将目光锁定在全球海平面上涨的核心问题。
海平面上升与海底社区
当前,陆地面积每年都在逐渐的减少,伴随人口数量激增、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现状,缓解城市的用地压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任务。我们在思考,生命起源于海洋,经过不断地进化演进,才形成了如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方案生成︱
我们将珊瑚的建筑主体进行体量上的消减、变形,以应对洋流从建筑主体中平稳穿过,消解掉洋流产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除了居住模式的创新,技术手段的支持也必不可少。面临水下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机械供能设备。例如:利用高温度海水向低温海水流动这种物理现象,进行海洋温差能进行发电,进而利用电解水制造氧气,满足人类对空气的需求,并同时获取淡水资源;利用光导纤维将光线引入海底,为人类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建筑功能及空间组织详解︱
摩天楼的构成要素
摩天大楼共分为四个部分:种植区域、设备区域、公共空间以及居住单元。我们考虑到,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与再造,关键在于有内容,有生命力,有与人的可连接性、可阅读性、可参与性,有鲜明的识别度,以及可持续发展。
种植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与空气和阳光直接接触,为粮食作物提供充分的光合作用条件,满足居民的饮食需求的同事,也作为主要的室外自然活动空间,模拟陆地环境,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互动体验。
设备区
设备区位于种植区下层浅海区域,利用了温度差、光导等原理,提供了居住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所需要的基本物理要素,例如光照、水、空气。
我们利用海洋热电原理获取水下社区所需的电能和淡水资源。太阳能是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在各种海洋能之中,海洋温差能属于海洋热能,是由于受太阳辐射的表层海水与较冷的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而产生的能量。海洋温差能具有储量巨大以及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有望为一些地区提供大规模的、稳定的电力。它利用浅层和深层海水的温差和不同的温冷热源,通过蒸发器、热交换器、涡轮机等装置,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能源供应系统。
另外,我们利用电解水原理,获得生存、氧气和家用燃料氢的必要条件,通过整流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
最后,利用光导原理进行海底光线的传导。
居住单元
居住单元附着于珊瑚肌理的建筑表面,各个单元模块可利用潜水艇类似的工作原理,根据不同家庭生活需求,进行自由的升降移动组合,创造出新的居住模式,衍生出一种新的社交模式,为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变化、机遇与可能性。
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居住群体模式,不同的家庭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不同的组合。生活模块分为休息模块、辅助模块和功能模块。其中,辅助模块和功能模块处于公共模式。利用潜艇的原理,它们可以在海洋中自由上下漂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空间。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分散设置在仿生珊瑚建筑主体内部,分别有办公、医疗、休闲、娱乐、社交、运动等多种空间模式,根据生活需求规划合理动线,便于居民到达。
综上,在目前环境资源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本次竞赛方案试图探寻了一种全新的利用海洋资源的居住模式,为人类的未来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方案表现︱
因为整个设计方案,建筑基本都在海下,所以整个图纸的色调都是冷色系,明度也比较暗,最终的图纸以渲染表达为主,渲染出未来感和科技感。
主图是由近景和远景两部分组成,先渲染再拼贴。近景主要看建筑的质感和肌理、细节,也可以表达建筑与洋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远景去表达整个建筑的形态、表皮和主体的关系。海底的效果图主要以氛围的渲染和干净的表达为主,没有太多元素的加入,强调出建筑主体的重量感。
另一张效果图主要表达水下表达不了的海上种植区域,另外我们也想表达在海上视角,我们的摩天楼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出现的。它可能在海上环境里更像一个绿洲,一个小岛,可以作为一种景观出现。
另外我们还有三张小的效果图,主要想通过这三张小效果图去表达我们设计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实际效果。
第一张是表达珊瑚主体建筑内部腔体中的公共空间的,展现公共空间中丰富的日常活动和生活场景。
第二张是在海水中,以海洋生物的视角去观察建筑主体,我们希望它是可持续的、与生物友好共生的,所以表达出会有许多海洋植物、动物在建筑外的空腔中自由的生长。
第三张小透视图是表达居住单元的内部空间以及和周围海水环境关系的场景,我们剖开了不同模块的居住单元,去表达人的尺度、内部的空间关系等信息。
︱结语︱
1.这次竞赛的队伍是如何组成的?如何进行时间安排的?
这次竞赛的队伍是在三个同学商量一起报名之后,又在竞赛营里增加了一个队友,所遇到的也都是志同道合、行动力和执行力都很好的小伙伴们。我们几个都是建筑学的本专业同学,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非常严重的疫情封城,虽然都在一个城市, 但设计、交流和合作全程都是在线上完成的。
整个竞赛的过程,从头脑风暴开始构思到交图持续了两个多月左右的时间,时间还算是富裕,所以可以深入的思考和推敲方案。竞赛营的老师会认真把控竞赛的进度和时间节点,只要紧紧跟着计划的时间,基本不会有交不上图的困扰。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是相对顺利的,其中最困难的两个阶段就是一开始的头脑风暴,和最终的图纸效果表达。万事开头难,因为eVolo是一个相对需要想象力和idea的竞赛,所以一开始再找切入点和设计概念生成的时候,经过了大量的思考和推翻再思考,这就需要队友们集思广益,充分的讨论想法,互相启发和发散思维,渐渐地就会找到有意思的点子。
在最后效果表达的时候,也需要找到意向的图纸风格、表达方式,这样才会事半功倍,缩短试错的时间。
︱写在最后︱
非常感谢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一开始的概念创作、深入设计、最终表达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我们一起不断地讨论修改,也收获了很多思维和软件使用的技巧。也感谢队友们的努力付出,才有了这个让大家都比较满意、不留遗憾的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