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标准 | 三项人工智能上海地方标准获批立项

AI标准 | 三项人工智能上海地方标准获批立项

2022年12月12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下达2022年度第四批 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沪市监标计[2022]524号),由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的《隐私计算应用规范 互联互通》《城市应急抗疫场所用智能载物电气运输设备应用管理规范 第1部分:室内配送机器人》《公共安全安防应用 音视频及字符识别算法评估规范》三项上海市地方标准正式获批立项。


《隐私计算应用规范 互联互通》

1

 


标准提出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技术归口单位: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牵头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
标准背景:
隐私计算是近年来针对隐私保护、数据智能化应用提出的一个新兴技术手段,可在各机构之间安全高效地共同使用各自数据,合法合规地进行大数据协同建模与分析。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具有海量金融数据,但数据量大、信息安全要求高的特点,制定金融行业的隐私计算平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的统一规范或标准有助于促进金融数据协同,实现规模化用数。
主要内容:
作为隐私计算的应用规范系列标准,规定了隐私计算技术金融应用在互联互通方面需要满足的要求,包含互联互通技术框架、互联互通认证要求、互联互通管控要求、互联互通计算要求、互联互通安全要求五个部分。可用于指导金融行业间隐私计算过程中数据安全交互规范的制定;也可用于指导科技企业、用户机构、第三方机构等,对隐私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使用、运维管理等;以及指导金融机构进行隐私计算平台的选型,和更好地支持金融机构间隐私计算平台间的互联互通。

《城市应急抗疫场所用智能载物电气运输设备应用管理规范 第1部分:室内配送机器人》

2

 


标准提出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技术归口单位: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牵头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标准背景:
智能载物电气运输设备能够代替人力在应急抗疫场所中进行物资配送、垃圾运输和环境消杀等工作。现有应用于城市应急抗疫场所的室内配送机器人,涉及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医疗物资的配送等特殊情况,除满足一般性的通用要求外,还要根据其送药安全和消等杀问题有针对进行规范,因此根据室内配送机器人的使用需求和性能特性,制定应急抗疫场所用智能载物电气运输设备标准,将促进配送机器人在疫情场景下的供需结合。
主要内容:
该标准主要包括城市应急抗疫场所用智能载物电气运输设备的使用场所要求、进驻部门职责要求、进驻室内配送机器人要求、进驻管理要求、运营部署管理要求、现场运行管理要求和退出使用管理要求,适用于城市应急抗疫场所用的智能载物电气运输设备。

《公共安全安防应用 音视频及字符识别算法评估规范》

3

 


标准提出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技术归口单位: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牵头单位: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
标准背景:
当前人工智能在智能安防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视频结构化、多维大数据分析、智能分析等感知与认知相关场景大量应用。但在公共安全安防领域,应用音视频及字符识别算法评估的标准较少且滞后于技术发展步伐,制约着智能识别算法的安防应用和技术发展。
该标准有助于统一对人工智能安防应用算法的认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普遍意义上的可信与可控,促进智能安防产业生态的发展。
主要内容:
该标准规定了音视频以及字符识别算法在安防领域应用的评估体系、评估规范,适用于开展音视频及字符识别算法安防应用的用户方、算法提供商、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其他人工智能领域可参考使用。

        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成立,是上海市人工智能地方标准归口标准化技术组织,受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领导,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作为秘书处承担单位。标委会在2021年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标准化论坛上正式成立,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大会闭幕式上亲自揭牌。标委会负责开展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地方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工作,提出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建立适合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跨界融合的人工智能标准技术路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并完善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本专业领域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组织开展本专业领域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和咨询工作;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其他任务等。

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有委员 47 人,由本市人工智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工智能基础共性、支撑技术与产品、基础软硬件平台、关键通用技术、关键领域技术、产品与服务、行业应用、安全/伦理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和专家组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ID:saia20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