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起了一个10万+浏览的2022年建筑行业收入调查表

我发起了一个10万+浏览的2022年建筑行业收入调查表


小编导读

在某个普通的工作日早上,消失很久的老鹰找小樱说有人想转发一个建筑设计行业收入表,当时表格里的数据只有寥寥几条。


   

很快,这份10W+人看过的收入调查表就在短时间内席卷了各建筑群。小樱邀请了表格的发起者,聊一聊这份文档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会想发起这份文档?

灵感来源于前段时间看到某个学校学生自主发起的疫情互助文档,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腾讯文档不像其他自媒体平台,没有明显的号主和粉丝这种上下级关系,它是一个更加平等的互通平台,人人都能在此拥有强烈的参与感。


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人性的好奇心。建筑行业寒气逼人,面对悬而未决的年终奖,不禁会好奇别人过得如何,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是不好意思开口的(打探同事的工资也是不允许的)。今年建筑业也流动性很大,大家都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哪个城市哪个方向可以有不错的薪资,也是个盲盒,我希望这份文档能拉平这种信息差,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收入在行业内是什么水平,更好地认知自己。


抱着简单的初心,我做了这份表格,一开始的表头设计都比较简单。第一次迎来大规模的扩散感谢建走偏锋的转行群,后来就自带流量了,早上醒来我看到文档显示10W+人看过(腾讯文档最多只能显示10W人),才意识到这个文档真的超出自己的预期火了。


 



一夜爆火,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其实说“爆火”,也只是建筑圈内的“爆火”。这点声音放到外界,就如同水花掉进大海里毫无波澜(微博上就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份表格我预估有15W+人看过,但实际填写收入的也就1500+份+,说明平均每100个人只有1个人会填写数据,“狂欢”的浪潮褪去后,发现还是我们这群建筑人的自嗨。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建筑人的声音就是这么小,只是不断地充斥在身边,误以为整个世界都关注到了这个惨淡的行业,这也算是一种信息茧房吧。


但即使是这样,对我这样的普通人已经是一种从未有过又很特别的经历,只能说我在过年前这样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发起了一个有意思的表格,形成了一个“事件”,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


若说影响,给我的正面影响有我因此交了很多朋友:许多做自媒体的小伙伴主动找我,他们分享了许多做公众活动的经验,我也有在表格里免费为他们推广公众号;在表格被🤫的那几天,也有普通网友加到我私人微信,安慰我说表主谢谢你(哈哈哈哈表主)。我真的很受感动,这个世界还是好人比较多,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只是做了点编辑表头的微小的动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负面影响当然也是有的,建筑行业的收入公布是比较灰色地带的话题,这个文档的高流量也把我本人推到了风口浪尖,而我本人是希望能够隐藏自己的,加上文档里也有一些戾气满满的话让我心惊胆战,让我担心事情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好在现在文档也已经可以正常重新查阅了。


火了以后也有大V来邀请我合作做一个更成熟的建筑收入分享平台,但正如我上文所说的,这个表格到现在也就1600+数据,分配到每个省就那么几十条,并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这个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连关注度都消退。举个例子,互联网的收入分享除了互联网从业者自己会主动发起,还有大量想入互联网的学生/转行者在关注,而建筑业,除了我们这群困在围城里的从业人,外行者又有谁会关心呢。


你怎么看待这些收入数据

其实最近我还在后台默默统计数据,虽然已有心理预期,但建筑行业的收入还是比我想象中的低。有些城市的怒气非常重,大部分戾气太强的信息被我删了,我也不希望这里变成纯粹发泄怨气的场所。除了北上广深几个一线城市,其余省份年薪平均值就在10W左右,但是考虑到北上广深的生活成本和房价,这点高出的薪水也不值一提了。在此我要拉出厦门,一个逼近一线城市的三线城市,平均年薪都没到10W。


 

文档里也有一点海外的数据,这让我看了更加笃定建筑学在哪都是个收入完蛋的行业。在美国基本没有年入超过10W美元的,在香港40W港币,在澳大利亚7W澳币,扣税以后都是一个基本温饱的水平,可能海外建筑师唯一的好处就是不加班吧。


我也在统计建筑师的收入和工作年限的关系,悲伤地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设计院这种产值计算的发薪模式决定了建筑师在抛开画饼的年终奖之外,可以稳稳拿到手的base工资一直是不高的。我在统计数据时已经有意识剔除了过分高的,所以整体数据是真实的。可以看整体的收入没有很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工作前五年应该是一个人工资猛涨的时期,而建筑业还是在10-15W波动。这也让我们建筑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很差,不够稳定,甚至可能会随着大环境越来越差。前几年我刚毕业时,在一个1000+人的大院,正式入职前有一年的实习期,工资到手只有2200设计院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学历歧视,所有的背景都被打平,工资也不会因为你沉淀满满的学龄和工作年限有明显增长。


 


至于其他的抨击行业收入的话,各个建筑媒体平台也说了很多,在此我也不再多赘述,我也经常在想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什么?


文档里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其实不止我一个人在管理这个文档,有许多网友自发地帮我按照省市整合、排版表格,之前文档里有一个表情包大乱斗区,某天早上我醒来发现有朋友连夜整理好它了。也有朋友把自己的收入信息写的太详细被别人认出来,最后我帮他改了数据,模糊掉他的私人情况,但即使这样,这个朋友也没有把自己分享的数据删除,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情况。大家都在认真地当这个社群的一份子,都想好好地维护它。


后来我放了群二维码,本意是想更多的人有私域交流的空间,但是一开始进来的人戾气都很重,更多是发泄不满的情绪,慢慢的随着人变多了,这些群就变成工作技术交流群,讨论BIM讨论建模讨论一注。绝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离开建筑行业,只是在工作压力下需要一个宣泄口。但关掉文档页面、退出群聊后,明天还是要上班,生活还是要好好过下去。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现在的我在一边忐忑地等着年终奖一边总结文档数据,最后这份数据也会公开同步给大家的。我想把这个收入调查每年都做一次,并且逐年对比。但也并不一定好做,毕竟这个去中心化的表格谁都可以发起,也不知道明年的我又在何处。我开了个公众号「建筑透明性」,后续的收入数据分析会陆续发出。


有人说这份文档是建筑行业信息化做得最好的一次(笑),但我拿着这份文档哀怨的流量不忍心变现,也变现不了。无论如何还是要乐观一点,行情虽然这么差,但是生活还是要过下去。如果真的无法改变,也只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注该考就考,有机会往大院/外企跳还是要跳,从文档中来看这些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还是过得去的。左顾右盼不如背包前行,新的一年,即使这个行业不变好,我们也要变更好。

 

- END -

讲述:文档发起者

撰稿:小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