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ie Wang:运用设计、艺术和电脑编程把观者带入奇幻、荒诞的世界,展现出当代生活的困境 | OF小酒馆

Carrie Wang:运用设计、艺术和电脑编程把观者带入奇幻、荒诞的世界,展现出当代生活的困境 | OF小酒馆

   


 

Carrie Wang


Carrie Wang 本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于纽约大学互动媒介专业取得研究生学位。她曾是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孵化器项目的成员,纽约先锋公司的驻地艺术家,Mozilla基金会创意媒体奖的获得者,目前在纽约大学互动传媒艺术专业任教。她擅长综合她的作品,曾在奥纳西斯基金会、美国SIGGRAPH盛会、纽约交通博物馆、乌贾兹多夫斯基城堡当代艺术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场地展出。









 



   



欢迎来到 OF 小酒馆,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OF君好,我是Carrie Wang,目前在纽约居住和工作。很高兴来小酒馆做客。我一直觉得人类在科技进步中产生的变化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我们贪恋数字时代带 来的便捷生活和永不停歇的娱乐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被过度的便利和令人沉迷的社交平台绑架。我们渴望被网络看到,被大数据记录,被算法将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同时我们又害怕被数据看到、放大、追踪和过度解读。我们发明机器来提高效率,但高效率的机器也在不断敦促我们自己也变成不眠不休的工作机器。我的作品很多时候就是在反映这种矛盾的处境。



   



请问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我本科是学摄影和平面设计的。其实我一直以来就希望能以艺术创作作为职业,但本科刚毕业时的迷茫和不自信让我选择成为平面设计师,以求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在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发现自己还是想做自己的、不被商业裹挟的作品。其实已经不记得有什么具体契机了,大概是在工作的身心疲惫和创作的热情的双重影响下,我决定辞职去读新媒体艺术类的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创作自由。




   



您的作品是以哪些形式进行呈现的?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呈现形式?


我的作品里有新媒体表演、视频艺术、互动体验。我什么都会一点,但每一项都不是很专精。我很习惯打破媒介的界限,以叙事或情绪作为创作的中心,把各种形式杂糅在一起来 讲故事或表达某种理念。



   

   

   

《徒劳的游戏》


不管采用什么媒介,我的很多作品中都会出现人和算法的某种互动。这些互动有时候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比如《徒劳的游戏》;有时则更像一场考试,比如《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




   



您在您的互动体验《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中创建了一个虚构的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经理Alex,能介绍一下您的作品和创作灵感吗?


最初启发我创造ALEX的是几则与智能管理系统相关的新闻。2008年,迪士尼的度假酒店启用游戏化的智能管理系统来监管酒店洗衣工的工作效率,洗衣工能随时在显示屏上看到他们的工作进度是否落后,从而在压力下加快速度。后来,亚⻢逊又被曝出使用智能系统来决定炒哪一些员工的鱿⻥。每一个员工,从仓库工人到办公室白领,都不能逃脱被机器量化和评估的命运,只要效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开除。


这让我开始思考将来人们会怎样在工作环境中使用人工智能。而在人工智能更加普遍运用到办公环境里以后,人的境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通过一种互动科幻故事的方式,让参与者能切身体会被算法评估和控制的感觉。而这一切,都隐藏在看上去轻松、友好的一场面试里面。



   

   

   

   

   

   

《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




   



您参加过许多展览,在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吗?


我参加过的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展览是在纽约的交通博物馆。他们馆里面有很多已经退役的老地铁⻋厢,我在其中一辆R-11型号的六十年代的⻋厢里面展出了一个叫《平行纽约》的视频装置。


《平行纽约》讲的也是一个科幻故事。在某个时空的纽约,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一个叫做PECSNYC的组织决定出钱赞助敢于想象的人来设计一系列天⻢行空的交通工具,比如空中透明走道、跨河滑索、远距离弹跳床、时空扭曲通道等等。在博物馆的⻋厢里构建出这个虚构的世界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



   

   

   

   

   

   

《平行纽约》




   



除了艺术家之外,您还在纽约大学任教,这两者身份有什么异同之处吗?


我教授的互动媒体专业和我自己作品使用的媒介是相通的。在教书的过程里,和学生的互动当中,我能够学习到很多东⻄,比如会逼迫自己去了解最新的新媒体作品和技术。


自己创作的时候,经常是以表达自身的理念为主,虽然最终是为了和观众产生关联,但出发点一定是主观性很强的。在教书的时候,我会尽量把自己主观的情绪和观点收起来,不去把自己的意识和偏好强加到学生身上。我在我们专业感受到的氛围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去完成作品、实现自我表达的方法,而不是干涉学生作品的主题和概念。




   



可以和读者们小小透露一下您的下一个作品吗?


我目前正打算继续创作一个叫做《我们为什么要继续聊下去》的视频作品。在这个作品里面,我在网上征集了一些参与者来和我进行十五分钟的视频对话。在对话的时候,我会用不同的科技方式来干预我说话的方式和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继续聊下去》




   



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采访,聊了这么多,您对想要进行相关尝试的创作者有没有什么建议?


希望热爱创作的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声音,并且孜孜不倦地尝试下去。新媒体也许听上去前景很灿烂,但艺术的路道阻且长,在过程中很容易失去信心和热情。可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希望大家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进步。









 



 

 

 

 

《和艾利克斯的一场面试》


 

 

 

《平行纽约》


 

《我们为什么要继续聊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