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后期显著特点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3.89%,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所提出的城市化发展三阶段的划分观点,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且即将步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在城乡整体人口、资源、资金与技术面临重大结构性调整的同时,城市社会经济也将进入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与转型的实质性实施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后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在于:整体仍呈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同时扩散型城市化及城市区域化的特点也愈发明显。一方面,在现阶段集聚不经济、核心市场饱和及政府的干预作用下,已经形成的扩散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呈扩散型发展;另一方面,由此导致的城市边界不断扩展的同时,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及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城市区域的发展模式。
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很大,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90%,而甘肃、云南等在内的西部省份,其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刚刚迈过50%,西藏仅为36.61%。
城市更新业务重点要求的转变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强调以相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和非单一的资金来源,达到更高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我国各界学者的视野以来,城市更新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渐摒弃原有的单一模式的建筑重建、空间重建,其内涵及外延逐渐被放大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重目标可持续整合更新。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后期“扩散性城市化”及“城市区域化”的主要特点,促使城市更新市场转向两个发展方向,其一是大城市辐射效应带动中小型城市的城市更新需求愈发旺盛;同时,城市更新单元逐渐扩大,单体的升级与更新向区域更新进行转变,更加强调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与城市间的合作更新与协同建设。两个发展方向下,城市更新面临更强的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挑战。
另一方面,我国巨大的区域城市化发展差异,势必会带来适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截然不同的城市更新策略。大城市的有机更新已进入精细化治理新阶段,而中小型城市仍处在以小规模、渐进式的“高性价比”方式进行城市更新实践与模式探索的阶段。在我国2021年底提出的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中,囊括了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及四线城市,其城镇化率及人均GDP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图1所示,旨在通过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建立差异化的目标要求及实践路径。
图1 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情况
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城市更新的关注点逐渐也由外延式的发展延伸至城市内部精细化的发展,由空间外观、空间质量的提升转化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并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居住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等由多维目标建构的城市更新立体矩阵。
设计企业如何推进城市更新业务
城市化进程中后期,城市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给设计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笔者认为,现阶段设计院推进城市更新业务,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外部顶层设计
作为政府及开发商以外的另一主要参与主体,设计院在城市更新中主要负责进行技术输出,应在顶层设计层面找准并明确自身参与其中的位置与关键价值。
一方面,积极参与行业政策研究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开展城市更新相关政策研究工作。参与编制城市更新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定和导则,协助各级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参与到各区县专项规划、片区策划的编制过程中,通过方案输出与技术输出,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各部门以及各城市之间协同配合,以便更好地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城市间的资源优势,并内化为自身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业务综合性强、统筹要求高,需要设计企业在自身的战略规划中更为明确城市更新业务的定位及发展模式,在贴合政策及制度导向的同时,能够充分整合公司内外设计力量、搭接全链产业资源,在战略层面支撑让城市更新项目更好地实现落地。
▌2. 技术开发与突破
从技术开发与突破来看,现阶段城市的有机整合更加依赖于数据的流通与分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后期城市更新业务中的重要环节。
设计企业应该树立起“互联网+”的思维,通过与国内外高校或高新企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等形式,从设计端出发,积极发挥BIM等数字化技术在城市更新中与后期运营产生的串并联优势。通过推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设计企业自身的技术壁垒。
同时,设计企业还应通过与政府、行业以及外部协会等方面建立联系,积极下沉BIM模型在城市运营和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及数据获取程度,将其作为城市运营数据的主要载体,建立起相关数据库。在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与把握城市更新需求,赋能企业的城市更新业务持续发展。
▌3. 人才队伍建设
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城市更新作为系统性的业务,应更加关注以项目为核心的团队能力的建设。
一方面设计企业需要通过系统培训、专项培训等手段,帮助现有各专业设计及规划人员迅速掌握并使用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的业态设计思维与方法;同时,还应关注多方专业人才的补齐,通过更为全面及灵活的人才引进模式,打造与培养起适应于开展城市更新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尤其应关注项目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并配套建立健全城市更新项目管理机制,保证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开展实施的组织者和主要责任者权责利的匹配,才能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各专业人才齐备的协同作战能力。
▌4. 市场选择与开拓
最后,设计企业还应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不断提升获取城市更新项目的市场能力。
一方面不断“深耕内功”,找准城市更新业务市场区域与企业自身业务积累市场区域的连接点,深入开展市场发展分析,从而挖掘业务机会,寻找城市产业方向、改造方式等符合自身发展能力诉求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介入。还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对于传统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有极强的城市更新发展机会,在夯实原有业务的同时,应关注其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将其作为企业新技术及产品组合的孵化器,前瞻性打造产品组合样板;同时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关注其他中小型城市作为辅助拓展,延伸标准化产品价值。
另一方面,设计企业还应多维度开拓“市场外功”,积极关注各城市的发展导向、市场机会及关键需求,通过开展或参加城市更新论坛、行业交流会等形式,与重点城市、重点市场的政府部门、国企及大型开发商加强营销交流。
本文作者李文婧,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