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女建筑师,工作两年,产值为负,倒欠院里2w5

985女建筑师,工作两年,产值为负,倒欠院里2w5

昨天又看到一个设计院爆料,说的是某985本科女建筑师,2020年参加工作,基本工资2500+,预发奖金2000,年终不明。
结果因为行情不好,被裁员,但按照公司所谓的“产值核算标准”,她的产值居然是负数!需要给设计院赔偿2.5w,才能把产值“清零”。。。
不得不说,这种奇葩的“预付”制度,真的是设计院独一份。
以后有谁再说什么“啊,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别光黑设计院。”你就把这个案例甩他脸上,问问他其他行业裁员时,有让员工倒给企业赔钱的吗?
但这种奇葩的“预付”制度,为何仅会出现在设计院呢?
个人认为:这是由于设计院的“收费模式”,实在是太TM不合理了!
设计院所从事的业务,本质上是一种“咨询服务”。
既然是“服务”,那么就理应归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特性,是“即时结算”。因为“服务”这种“商品”,是“无形”的、无法被“储存”的。
所以当“服务”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也就被即时地消费掉,因此必须即时结算”,即时付费
比方说,我们请司机、请律师、请基金经理,都是需要“即时付费”的。
可到了设计院,为何设计师提供的“服务”,就不是“即时付费”了呢?
为何设计师总要无条件地改个十遍八遍,却只能收一遍的钱,甚至被裁员了还得退钱呢?
因为在设计院,有一样东西,把设计师提供“服务”的本质给掩盖了,而这样东西,就是设计师穷尽毕生心血去创造的——图纸
是啊,虽然设计师所创造的,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咨询服务”。
但在设计院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却将这种“服务”,赋予了有形的实体——图纸。
这一下,麻烦就来了,因为既然图纸是有形的,所以就可以被“储存”,就没有必要“即时结算”。。。
这样一种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实质上是一种“障眼法”,掩盖了设计师日夜劳作所提供的“咨询服务价值”。
同时,这也给资本家剥削设计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反正不管你这个图改了多少遍,付出了多少时间与血汗,我都可以完全无视,最后只以图纸的数量,来确定设计师的产值。
而一旦项目回款困难,我就可以把你的图纸“退货”,说:
你这个图纸啊,并没有“消费”!所以当时“预发”给你的钱,都得给我退回来!
这,就是明摆着欺负人
而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就是因为没有看穿我上面所说的“障眼法”,没有理解“设计的本质是咨询服务”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所以在此,我强烈呼吁将设计院的收费模式,从“计件”改为“计时”,就像律师那样,以“咨询时间”来收取费用。
计时收费,才是“设计咨询”这样一种“服务”,所应当采取的计费方式。
改图没问题,但只要因为改图而多花了时间,那这个时间就得“计费”,就得“即时结算”。
加班没问题,但只要因为加班而产生了额外的“咨询时间”,那这个时间就得“计费”,就得“即时结算”。
我们土建行业的大师、院士、委员们,请你们少去研究什么某个参数到底该取1.35还1.4、某个规范条文到底是用被字句还是把字句,多去研究一下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相关的问题吧!
要是连“设计的本质是咨询服务”这样一个概念都没有搞懂,连“设计院的收费模式怎样合理”的问题都没有厘清,再去研究那些所谓的“技术”,又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福利?
到头来,只是给行业的一线生产人员,带去更多的不便、更多的成本、更多的苦难而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院迟英说”作者:迟英(ID:gh_3ebb6bad015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