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前瞻 | 年度关键词预示了哪些行业新趋势?

2023前瞻 | 年度关键词预示了哪些行业新趋势?

当“躺平”“内卷”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思考行动的价值便显得尤为重要。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提出,“行动不仅是人创造奇迹的一种可能,是新事物的开始,而且还是能够将世界(人类事务领域)从其通常的自然力量的毁灭中拯救出来的伟大力量。”好在,我们一直在路上,用“行动”对抗不确定性,用“行动”开启一种新的可能。我们盘点了2022年度艺术商业关注的6个议题,一起来看看过去一年带给业界的特殊启示。



女性
过去一年无疑是女性艺术家全面“开挂”的一年。从国际领域,各大主流机构和展览都给予女性艺术家足够多的露出和曝光: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琼·米切尔、妮基·圣法勒、爱丽丝·尼尔、翠西·艾敏、玛琳·杜马斯、盐田千春、沈远等多位女性艺术家都在世界范围内迎来重要个展;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占比更是高达90%,金狮奖的各个奖项也均由女性艺术家获得女性;2022年年末,上海西岸美术馆推出“她们与抽象”大展,全景展示女性艺术家群体在抽象领域的贡献……
进入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便可见到的黑人女艺术家西蒙尼・雷伊作品《砖房》,她也是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之一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特展“她们与抽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艺术市场,女性艺术家也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各大拍卖行不仅加大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占比,并相继推出以女性艺术家为主题的专场拍卖。过去一年,包括草间弥生、希拉里·佩西斯、罗宾·F·威廉斯、西蒙尼・雷伊、艾芙瑞・辛格、露西・布尔、克里斯蒂娜・夸尔斯、安娜·维扬特、弗洛拉•尤赫诺维奇、六角彩子等多位女性艺术家在国际市场频繁露出,并创下个人成交记录。与此同时,各大画廊也纷纷传出与女性艺术家合作的消息。

安娜·维扬特 Falling Woman,2020

成交价:1,623,000USD

苏富比纽约2022


正如艺术史学者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在评价“她们与抽象”时曾说道,“对如此多艺术家女性的主动抹除,终将让我们对现代艺术的整体认识变得残缺而贫瘠。我们的想象力仍然束缚在一个只有男性天才存在的神话中,因而忽视了许多不同艺术家的才华和奉献。”对于女性艺术家的重新挖掘和推崇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存在。



人工智能

如果你使用过一款或几款AI绘画生成工具,就会发现它们在2022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理解力和画技都在突飞猛进。这一年,它们已经可以创作杂志封面、插图、以及以人类艺术家的身份获得艺术比赛的一等奖,还在全球顶尖的美术馆举办展览。AIGC,即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被认为是继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之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目前主要用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内容的自动生成。也有艺术家、插画师在这一年对AIGC进行了抵制。
   
   

     

     


 

2022年末,MoMA落地的冬季特别展览项目:《无人监控(Unsupervised)。艺术家雷菲克·阿纳多尔(Refik Anadol)利用人工智能来演绎 MoMA 两百年来的馆藏,以大型装置的形式落地MoMA,带来直观的震撼体验

事实上,AIGC目前依然承担着艺术家的助手工作,还不至于对创作者进行推翻。比如2022年8月底,游戏设计师 Jason M. Allen 使用 Midjourney 生成器,创作的《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博览会年度艺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300美元的奖金。评委并没有看出获奖作品是AI生成的,成为这一年2022年AIGC最大的新闻之一。其实,Jason M. Allen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不停地修改自己输入的关键词,给MidJourney提交尽可能精确具体的词语,生成了900多个版本,精修了100多张作品,才最终获得得奖的这件作品。即便如此,对于创作者,AI的介入,依然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以及质量。


社交媒体
传统的艺术体系依赖一套既定的规则,从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到国际各大双年展、博览会的展出,从专业策展人、评论人的价值判断到严肃媒体的宣传露出,一个结构严谨且精心营造的流通模式架构着艺术生产的稳固堡垒。但社交媒体的出现似乎影响和改变了某种既定的行业规则。在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跳过传统的市场体系选择在社交媒体出道,并为自己获得大量的关注,与此同时,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也加入到了对艺术展演的激烈角逐中。换句话说,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我们参与艺术、观看艺术的方式,也给我们理解当代的艺术提供了新的课题。

   


   

抖音线上活动“追捕卡特兰”主打视频

在互联网平台获得大量关注的艺术家张煜东,小红书粉丝64.8万,“On Flight飞行中”展出其作品《自做像》

可持续
环保的问题自上个世纪被提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探讨后,似乎已经有些老生常谈,不再时髦,不再让人惶恐。这并不是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在许多国家里,“飞鸟绝迹”“河川失色”“土壤污染”的情形已经十分普遍,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再也不抱什么关注。但最近不断提起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已然不可逆,可能会不断造成下一次病毒大流行,这恐怕才是悲剧的开始。艺术的力量看似薄弱,但它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将问题呈现,给予人们一种“新鲜的颤栗”,不断地提醒我们,灾难从未远离。
Michael Wang《上海沼泽》,2022年,“太湖”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摄影:JJYPHOTO
线下
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线上获客成本逐年高企,尤其是自疫情以来,当所有的流量都涌向线上,也给中小型经营者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但反观线下,通过整体氛围和场景的营造,悉心的服务,娓娓道来的品牌故事,能够更好地促进品牌获客,增强用户粘性,再加之疫情中人与人之间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也导致实体空间迎来新一轮的更新迭代。
观夏北京旗舰店©️F.O.G. Architecture  x  To Summer

有关学者认为,正是住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活力和丰富性,联结着人、文化和城市。在我们看来,商业空间远不仅仅是一个贩卖商品的渠道,它更承载了某种价值观的表达与传递。无论是咖啡馆、餐厅、酒吧还是文化空间,它们都作为一种丰富的肌理嵌入到城市的发展中,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滋味与温情。

精神重建
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的情境下,2022年我们带着书出发,跨越冬天,追赶春天最早的脚步,让我们穿过都市,不再只是思考如何强大,而是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起,精神重建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借助阿伦特赞赏的“行动”,只有当复数的人们走在一起,为未来作出保证,在不确定的海洋上创造出可预见的岛屿,创造了一种新的确定性。



艺术商业读书会活动现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商业”(ID:ATJ-201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