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直播复盘:在华为时对“秒变小白用户”嗤之以鼻的我,怎样被颠覆认知的

昨晚直播复盘:在华为时对“秒变小白用户”嗤之以鼻的我,怎样被颠覆认知的

我刚毕业在华为做交互,中午和同事在食堂吃饭时,听他们聊起张小龙可以“秒变小白用户”,口气是有点羡慕,又有些难以相信。

我当时的态度比较嗤之以鼻,就很实诚地回了一句:“哪有那么简单,很多人自以为了解用户,其实完全理解错了。”

想了想,又补充一句解释:“我每次做完用户测试,都会把我的想法完全推翻一次,一个方案测个两三遍才能把我对用户的预期给掰正一点,你说要秒变小白用户是不是很难?”

同事点点头,表示理解。毕竟大部分设计师从没做过用户测试,我这种经常经常做的肯定感触较深了。

可谁知道,工作多年后,我的想法竟然完全变了。

我真的相信乔布斯、马化腾、张小龙这些人,够“秒变小白用户”了。

因为我自己就可以。

甚至我还和厉害的心理师一起推出了教人怎么“秒变小白用户”的课程:

如果你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请往下看。



过去和现在,我哪里不同?
过去,我看设计方案是这样的:

  • 重点信息不突出
  • 布局不符合规范

  • 视觉样式不好看

  • 确定按钮不突出
  • ……

现在, 我看设计方案是这样的:
  • 这个页面看不懂是做什么的

  • 布局太奇怪,让人不知从哪里看起

  • 色彩混乱,打断用户视线
  • 如果用户感兴趣,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 ……
你能感受到这里面的差别吗?
过去的我,看方案好像在拿着一好几把尺子去量,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理念,满不满足那个要求……

可我不知道要多少把尺寸才够用,也不知道合格的标准在哪。
于是,我只能到处去看各种设计理念、借鉴各种设计案例……学得越多,反而越迷茫。
现在的我,只需要一把尺子,那把尺子就是「用户直觉」。

方案是给用户设计的,好坏当然只有用户才看得准,所以用户才是最好的尺子,比任何设计理念都有效!
但是我们都知道,换位思考是很难的,我是如何学会的呢?


在实践中积累大量数据
一直关注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个特别喜欢搞用户测试的人,还在深圳线下办过一系列的体验评测工作坊。

以至于我从大厂出来接项目,很大一本分工作都是搞用户测试和调研分析。
我完成一个新设计后,就会对用户的使用情景有一个预期,例如用户第一眼会看到什么,然后会想到什么,接下来会怎么做……
之后再找用户测试,我就会观察他们是不是按照我预期的方式查看、思考和行动的。
P.S. 思考这一块较难观察,需要事后旁敲侧击地询问。
之后我就会对比,我自己的预期和用户测试有什么不同。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之所以不信“秒变小白用户”的说辞,那是因为从读研到刚开始工作,我每次自己预期和用户测试都相差特别大。
可谁知道,量变是能造成质变的!

当我做了好几年的用户测试后,还真的发现这个预期鸿沟已经越来越小了,我经常能比较准确地预判用户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但我做设计的质和效率明显增高,而且我讨论体验设计的问题时,想法也很容易被旁人接受。就连我文章评论区的杠精,对这方面内容的质疑声也明显比以前少了。
现在我终于可以确认,自己真的领悟到了什么是“秒变小白用户”,在做了好几年的设计和用户测试之后。
但是我这条路,基本上很少有人能走,不但花费时间很长,而且要既做设计又做测试才行,少一头都不算。


能够更快学会这个技能吗?
我自从发现自己“秒变小白用户”这个技能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教会别人这件事。

说实在的,一开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里面更多的是思维和认知的问题。
巧的是,我跟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认识多年,有次突然聊到这个点,仿佛灵光一闪,让我们有一种终于找到彼此行业交叉点的感觉。
他们特别擅长心智训练方面的事情,一对一地从心理和认知上解决人们情感、事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困惑,做了这么多年,一直都反馈很好。
这位朋友和他的师姐大白老师一起找到了一个思维训练策略,再结合我这边对体验设计专业的能力,一起推出了一个七天训练营:

「体验设计学习社」知识星球成员八折
499 训练七天,看似很贵,但是心理辅导都是1v1的,要对每个学员负责的,否则根本学不到东西。
健身课都要 300 元每小时,一两次能练出多少肌肉?
所以,我们根本没打算招太多学员,否则根本保证不了品质。
这次七天训练营当然不能让你达到张小龙那个层次,就连我这个层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能够让你摸到门槛,觉察你的认知鸿沟,找到正确的方向,正确感悟到“小白用户”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只要你未来做的还是为用户/客户提供产品的领域,都能长期收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验进阶”(ID:Advanced_U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