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有100种让塑料变身的“魔力”
于今年2月2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重磅宣布将立法终结塑料污染这个全球共有的白色癌症。
在这一史上最强的“限塑令”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与现有的塑料和谐相处呢?以下艺术家们的实践,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解法”。
来自胡志明市的创意机构Ki Saigon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致未来的信”的项目:将回收的塑料作为介质,写下一封封寄给后代们的信。
开启项目的契机,来自他们在观看纪录片《塑料天堂》时获得的信息:一块塑料竟然需要花费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在地球上完成分解。Ki Saigon的创意总监 Kumkum Fernando想:“一千年后,岂不是我们的曾曾…曾孙都出生了?”
为了做些什么来提高大众对此事的认识,“致未来的信”这颗「时间胶囊」便应运而生。
Ki Saigon联系了来自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以色列、马尔代夫、蒙古、泰国、斯里兰卡和美国等地的受访者,让他们思考想对遥远未来的家庭成员说的话(毕竟这本书会存在超过1000年)。然后,再动笔写下每一封信。与此同时,工作室也与越南当地的回收商合作收集这本书所需的塑料废品,并通过特殊的技术,将受访者们手写的信印刷到塑料“纸张”上。
在为本书选择合适的材料时,Ki Saigon花了一些时间进行试验。最终,他们根据YouTube的教程,将泡沫包装、塑料袋、雨衣、防水布和其他种类的薄塑料混合在一起进行熨烫,创造出了带有塑料纹理图案的美丽融合材料,让书的每一页看起来都像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现居荷兰的Jessica de Hartog是一名材料设计师,她擅长将塑料垃圾转化成美学材料,从而让观众了解垃圾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启发。
从学生时期开始,Jessica就对塑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变化强烈的。多年来,她按色彩小规模地回收了多种类型的塑料,并将项目命名为「ReColored」,希望改变回收材料缺乏美感的行业现状。
在将「ReColored」作为材料和色彩库的基础上,Jessica与不同的机构和艺术家共同推出了「Remade Textiles」、「Grid ReChallenge」和「Refished」等系列,创作出网格材料、纺织品和渔具等作品。
一直以来,Jessica致力于从美学和结构上为回收塑料开创更多的可能性,以便让兼具设计感和可持续性的塑料,能有被广泛生产和使用的机会。
来自荷兰的设计工作室Thier & van Daalen由艺术家Iris van Daalen和Ruben Thier在埃因霍温共同创立。
怀着充分利用材料的使命,工作室与管道工厂合作并开发了一套循环系统,用以回收废旧塑料并按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他们不仅将这些材料打造成灯具、家具和珠宝等物品,还为公司和私人住宅提供可持续的室内定制设计。
包含了咖啡椅、置物架、烛台、镜子等物品的The Plastic Mine(塑料矿山)家居系列,均由再生塑料块制成。它们造型奇特,色彩灵动而活泼,既是实用的家具,也是提升空间质感的艺术装饰。
Thier & van Daalen将个人审美和对材料的认知,融入数字建模和传统工艺中,充分发挥了创新与优雅相结合的潜力。而那对再生材料、色彩与独特形状的超强迷恋和探索欲,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座右铭:“不要把世界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希望通过有意识地处理材料来源和自己的周遭环境,来创造出可持续的、可以被使用者长久珍存的设计。
来自捷克的艺术家Veronika Richterová,擅长利用塑料PET瓶来创造雕塑作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她用切割、加热和组装等方法,将塑料瓶打造成动物、吊灯灯具和植物等系列作品。
“选择塑料PET瓶作为创作材料的最大好处是,它免费且无处不在。我有一间宝库,里面装满了我收集的瓶子,我可以去那里选择我想使用的东西。”她在一次采访中开心地说。
Veronika Richterová对塑料瓶的痴迷并不止于创作艺术品,她还从76个国家收集了3000多件PET塑料物品,并在她的文章《向PET瓶致敬》中广泛地描述了塑料的历史和用途。
参考资料来源:
4.How Can You Create Sculpture Without Making Waste? Artist Aurora Robson Has Cracked the Code With Her Cast-Off Plastic Works;
5.Recycled PET Plastic Bottle Plant Sculptures by Veronika Richterová.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AST3再叁”(ID:NOWAST3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