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限塑令下,塑料究竟如何“翻身”?

最严限塑令下,塑料究竟如何“翻身”?





🔮

他们有100种让塑料变身的“魔力”


于今年2月2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重磅宣布将立法终结塑料污染这个全球共有的白色癌症。


在这一史上最强的“限塑令”下,人们究竟应该如何与现有的塑料和谐相处呢?以下艺术家们的实践,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解法”。









  写给曾曾曾孙的“塑料书” 


来自胡志明市的创意机构Ki Saigon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致未来的信”的项目:将回收的塑料作为介质,写下一封封寄给后代们的信。



开启项目的契机,来自他们在观看纪录片《塑料天堂》时获得的信息:一块塑料竟然需要花费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在地球上完成分解。Ki Saigon的创意总监 Kumkum Fernando想:“一千年后,岂不是我们的曾曾…曾孙都出生了?”



为了做些什么来提高大众对此事的认识,“致未来的信”这颗「时间胶囊」便应运而生。



Ki Saigon联系了来自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以色列、马尔代夫、蒙古、泰国、斯里兰卡和美国等地的受访者,让他们思考想对遥远未来的家庭成员说的话(毕竟这本书会存在超过1000年)。然后,再动笔写下每一封信。与此同时,工作室也与越南当地的回收商合作收集这本书所需的塑料废品,并通过特殊的技术,将受访者们手写的信印刷到塑料“纸张”上。



在为本书选择合适的材料时,Ki Saigon花了一些时间进行试验。最终,他们根据YouTube的教程,将泡沫包装、塑料袋、雨衣、防水布和其他种类的薄塑料混合在一起进行熨烫,创造出了带有塑料纹理图案的美丽融合材料,让书的每一页看起来都像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别让可持续的世界失去色彩  


现居荷兰的Jessica de Hartog是一名材料设计师,她擅长将塑料垃圾转化成美学材料,从而让观众了解垃圾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启发。



从学生时期开始,Jessica就对塑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变化强烈的。多年来,她按色彩小规模地回收了多种类型的塑料,并将项目命名为「ReColored」,希望改变回收材料缺乏美感的行业现状。



在将「ReColored」作为材料和色彩库的基础上,Jessica与不同的机构和艺术家共同推出了「Remade Textiles」、「Grid ReChallenge」和「Refished」等系列,创作出网格材料、纺织品和渔具等作品。


一直以来,Jessica致力于从美学和结构上为回收塑料开创更多的可能性,以便让兼具设计感和可持续性的塑料,能有被广泛生产和使用的机会。



  在创作里,没有“理所当然”  


来自荷兰的设计工作室Thier & van Daalen由艺术家Iris van Daalen和Ruben Thier在埃因霍温共同创立。




怀着充分利用材料的使命,工作室与管道工厂合作并开发了一套循环系统,用以回收废旧塑料并按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他们不仅将这些材料打造成灯具、家具和珠宝等物品,还为公司和私人住宅提供可持续的室内定制设计。




包含了咖啡椅、置物架、烛台、镜子等物品的The Plastic Mine(塑料矿山)家居系列,均由再生塑料块制成。它们造型奇特,色彩灵动而活泼,既是实用的家具,也是提升空间质感的艺术装饰。



Thier & van Daalen将个人审美和对材料的认知,融入数字建模和传统工艺中,充分发挥了创新与优雅相结合的潜力。而那对再生材料、色彩与独特形状的超强迷恋和探索欲,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座右铭:“不要把世界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希望通过有意识地处理材料来源和自己的周遭环境,来创造出可持续的、可以被使用者长久珍存的设计。








   将梦魇打造成雕塑    


现居纽约的多媒体艺术家Aurora Robson,以可拦截塑料废物流的冥想作品而闻名。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她致力于将垃圾变为“宝藏”,打造了一系列绝美的抽象雕塑和大型装置。





至于为何选择塑料废品来进行创作,Aurora是这样解释的:“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很难在画廊或博物馆里看到用塑料制成的作品,而大街上却成堆地出现?在我看来,最好的艺术永远是来源于现实的。”









于是,Aurora开始强迫性地探索这些材料,看看自己可以用它们做出什么:通过超声波焊接、注射焊接、铆接、穿线缝制等形式,她创造出了大量的塑料艺术作品。其灵感大多来自儿时反复出现的噩梦,她将这些梦魇与自然界中发现的形式混合在一起,通过作品的形式进行冥想。





与此同时,Aurora Robson还有一个亮眼的身份——Project Vortex的创始人。这是一个由艺术家和设计师组成的国际集体,致力于提高人们对塑料污染的认识,改变其发展轨迹,并通过他们的工作来拓宽文化景观。








   把塑料瓶玩出“花”  


来自捷克的艺术家Veronika Richterová,擅长利用塑料PET瓶来创造雕塑作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她用切割、加热和组装等方法,将塑料瓶打造成动物、吊灯灯具和植物等系列作品。




“选择塑料PET瓶作为创作材料的最大好处是,它免费且无处不在。我有一间宝库,里面装满了我收集的瓶子,我可以去那里选择我想使用的东西。”她在一次采访中开心地说。




Veronika Richterová对塑料瓶的痴迷并不止于创作艺术品,她还从76个国家收集了3000多件PET塑料物品,并在她的文章《向PET瓶致敬》中广泛地描述了塑料的历史和用途。


参考资料来源:

1.“A prayer to the future”: The process behind the handmade recycled book designed to be read in 1000 years;
2.Jessica den Hartog on reimagining plastic, the importance of colour and collaboration;

3.The Plastic mine – colour shelves
4.How Can You Create Sculpture Without Making Waste? Artist Aurora Robson Has Cracked the Code With Her Cast-Off Plastic Works;
5.Recycled PET Plastic Bottle Plant Sculptures by Veronika Richterová.



编译:xxyu
图片:来源网络

视觉:wxm





 NOWAST3 
一个新鲜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品牌 


 CONTACT US 
广告合作

ad@flipboard.cn
加入我们
support@flipboard.cn
媒体小助手
NOWAST3


 往期内容,点击图片跳转 


《WEEKLY NEWS | 有家美国的公司吹了口气就变成了钻石》




《GOODS | 春日不焦“绿”,生活才biu倜》




你向往的巨幅落地窗,成了它们的“集体墓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AST3再叁”(ID:NOWAST3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