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奕名 编辑|樊玮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疫情之下空荡荡的798艺术区
拍摄于2022年11月27日
告别2022年,我相信许多人想用更直接甚至粗俗的方式说,“滚蛋吧,2022”。近几十年以来,我们从没有像2022这样被抛进洪流,却不知潮水的方向。不可胜数的展览、博览会、拍卖会中止、延期,中国艺术行业的时间表被彻底打乱,“拥抱变化”成为日常自嘲,也化作切肤之痛。
年终岁尾,照例开雅昌艺术网总编室会议,讨论年度关键词。思忖再三,我决定用“巨变”这个词。与以往润物无声的嬗变相比,艺术行业在这一年遭遇的冲击更加直接和显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广东时代美术馆、红门画廊等机构的告别。各大拍卖与艺博会不断延期,而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各地的艺术市场如火如荼。卡塞尔文献展中发生巨大的争议,威尼斯双年展则将性别议题列为重中之重。俄乌战争的阴云导致艺术行业的连锁反应,甚至波及到北京的艺术受众。还有众多艺术行业的师友永远离开,音容宛在、天人永隔。
无处不在的焦虑感灼烧着中国艺术行业。
围绕战争、疫情等公共议题的争论永无休止,舆论的撕裂抢占了社交媒体和公众注意力,艺术的角色似乎被不断边缘化,反倒是激进偏执的环保人士以玷污名画的方式表达诉求,让人倍感荒诞。
我想起麦克卢汉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预言,“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的模因(meme)日益视觉化和扁平化,个体被所谓的“嘴替”和信息流裹挟,作为个体的人只能淹没其中。
好在还有艺术。
小汉斯在《当代艺术的19副面孔》封底留下一句话:“当代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映像,发生在世界上的所有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当然,这种映像不是简单的复制、挪用和模拟,而是一种沉思后的疏离。正如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块茎”概念,或许可以类比网络社会的特征,信息呈现出网络化、去中心、交互性等等。这也让我想起基思·泰森的作品《大面积列阵》,把自然世界、流行文化和艺术史等各种象征物排成列阵,观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马永健将其称之为信息时代的迷宫,“导致人无法走出的原因不在于找不到进出的道路,而是被各种具有诱惑性的信息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导致人们陷入其中而迷失了自我。”
这种思想力和表现力,是艺术间离于消费社会与信息时代的重要武器,阿多诺的名言,艺术是“对世界的陌生化”。综合考量艺术的使命与行业的自生性,艺术在此刻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首先,艺术行业本身就具备无与伦比的自生性,可以在夹缝中顽强生长。我们可以看到各大美术馆、拍卖行、博览会、画廊在见缝插针地开展,哪怕只有一天,哪怕只能线上,一方面积极借助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和虚拟空间触达观者,另一方面则分秒必争地抢滩,哪怕多一位观者或藏家,都全力以赴。及至年末,哪怕感染高峰呼啸而至,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行业孤勇者在潮头屹立。声音嘶哑的拍卖师、身体虚弱的策展人、阳过而坚守的团队……双年展、拍卖会、艺博会、画廊展览,只要权力抛开“致命的自负”,无论多大的风险,整个行业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2022年末的中国艺术行业显得悲情而有韧性。
而且,艺术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映像,也作为思考和表达的主体而存在。无论是消费社会,还是日益极化的舆论撕裂,都带来某种同质化的倾向。正如上文所说,人因此被遮蔽。正如哲学家韩炳哲在《妥协社会》中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试图消除一切否定性的肯定社会。”他甚至感叹,连心理学也附和这一范式的转变,企图将人类塑造成对痛苦极不敏感的、永远感到幸福的功绩主体。妥协社会不允许人们化痛苦为激情,诉痛苦于语言,正因如此,妥协社会是一个点赞的社会,沉溺于讨喜的妄想中。
这种妄想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消费社会对人的异化与遮蔽,个体容易耽溺于娱乐带来的浅层刺激,丧失对痛苦(尤其是深层痛苦,诸如自由的丧失、权利的失衡、权力的泛滥等底层痛苦)的反思;另一个是同质化导致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下降,自恋与麻木的后果是自以为是的偏执和党同伐异,共识和讨论灰度被逐步侵蚀,只留下无休止的点赞或詈骂。
“艺术须得使人诧异、扰人不安、惹人心乱,要令人感到痛苦。”韩炳哲主张,正是全然他者的否定性使艺术有能力与主流秩序进行“反叙事”。他甚至引用海德格尔,唯有“被他者触动之感”才能使生命鲜活起来,免于被囚禁于同质化的地狱之中。如此理解艺术或许有些狭窄,但却给当下以启示和信心。艺术何为?这个诘问在当下被赋予更丰富的意涵。耿建翌说,艺术“只是我看世界的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看世界,你会看得更细致,会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是艺术对我的帮助”。面对痛苦和焦虑,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与变化,艺术通过对视、思考与创作,完成人性与常识的唤醒或重构。
因此,我依然存有这样的信念:巨变之下,艺术总会发生。站在2023年的起点,我依然如履薄冰;但作为更长历史尺度的起点,我又变得笃定。无论外力多么强大,无论多少次中止和延期,艺术的对视、思考与创作从未停歇。任何傲慢与巨变,都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母题,经过艺术的媒介变成一颗颗种子,待到春暖,便开出新的花来。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昌艺术网”(ID:A8048008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