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带给场地的新惊喜 —— 新自然主义的植物设计和基于生态的植物景观

自然带给场地的新惊喜 —— 新自然主义的植物设计和基于生态的植物景观

作者:安迪,Hassell资深景观设计师  
题图:Jon Hazelwood

在Hassell,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设计公共空间时,总在提问和探索,通过什么样的设计可以打造出深受人们喜爱的场所?是什么能吸引一个人长时间自发地停留在一个空间,又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人时不时想重回那个地方?

人的亲自然性一直深藏在基因中,一年四季,春华秋实,自然带给人们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一直都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甚至我们都不曾察觉到被它所影响和疗愈。


图片:Jon Hazelwood

合理的活动场地,完善的服务配套自然是设计能做到的,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关注设计带给人的情绪价值——一种放松的舒适状态。而这种状态在户外的绿色自然中更容易实现。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材料中唯一的生命体,它拥有“时间”这个特别的计量维度,同时它具有弹性和动态的特质,承担着景观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的部分,时间加合自然的蓬勃生机也给场地带来了无限可能。

植物设计在过去房地产蓬勃发展的十几年间,设计风格、手法甚至植物品种在流行风潮中不断变换,在大环境下的有些领域变成一种形式化的,固化的,甚至是一种快销品般的存在。

图片:Jon Hazelwood 

这对于植物的时间性价值是莫大的浪费,非常让人惋惜,更不用说时间价值的最高体现——生态可持续性。追随潮流确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但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不禁思考如何让那些大树花草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蓬勃生长,焕发新活力,给场地带来更多令人难忘的惊喜。在新自然主义框架下,让植物能够生于自然,长于环境,而不只是由人类使用植物塑造环境,满足人类对于自然的想象。

图片:Jon Hazelwood 

新自然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三十多年前,自然主义种植运动荷兰悄然发生,荷兰景观设计师Piet Oudolf是该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他们提出模拟自然群落植物种植的理念,注重保留植物在自然中的“自发感”,改变自然环境中植物的固有特性,创造出更有自然气息的原野景观。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代表作,这种使用适生草本植物的质感元素来表达设计意图,创造极致贴近自然的氛围感的设计方法,深深影响着现今景观种植设计的发展方向。

“植物设计不是复制自然,而是为人们打造具有自然感的环境。”
Piet Oudolf

近来,行业专家教授如James hitchmough、 Nigel Dunnett、Thomas Rainer和Claudia West在美国提出的新自然主义的生态种植理念,则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美学功能有机结合,在相似生境中运用原生草本植物进行群落组合,以形成能够自我演替的拟自然景观。而后发展出了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生态种植模式,由于诸多优点(如:在成本以及投入方面较其他类型植物群落低,观赏价值高、景观周期长、抗逆性强、高生物多样性等)在国际上大受推崇。

新自然主义的种植理念在国内的应用

在“生态种植”、“自然主义”、“观赏草”这些词还没有在国内市场大热的时间里,我们便一直遵循自然主义生态种植的理念。由于深知这种植形式,在低维护层面(每年只需要进行1~2次的修剪,几乎不需要特殊的浇灌,除了在发芽阶段需要及时浇灌)以及生态营造方面的极大优势(可以构建植物生态群落来实现中长期稳定性,更有利于重塑城市中的生态平衡),我们一直在寻找契机实现落地。

长期的思考让我们在应对诸多挑战时有所预判和准备,如解决市场接受度的问题,生态适地性便是应对的一个角度,用适应国内审美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方法来完成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例如,我们善用适地性强的本土植物品种,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特质,塑造整体的随着季节变化的场地氛围。通过组合结构稳定的生态种植模块,达到更低的维护成本,更稳定的生态结构,并保留品种可替换的弹性空间,让景观拥有更丰富的可变化性。我们还试着降低草本植物在生态种植模块中的比例,通过仔细筛选品种本身质感以及颜色的细微差异,增加气质相似、季相更为稳定的本土灌木比例,形成一种更适应城市的新自然主义植物设计方法。

动画:庞宇、邹启明


秉持这种理念和方法,基于生态种植模块在不同场地中的变化,在保证生态结构稳定的基础上赋予每个项目专属的场地气质,形成人们能够步行到达的城市内的“微自然“, 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也增加了不同季节的场地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用五个Hassell的中国项目简述新自然主义的种植理念如何落地,及其优秀的成果。


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 摄影:饶熹 

基于场地重塑生态的城市绿洲 —— 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在北京通州城市绿心项目中,我们使用了生态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手法打造了一个超过85%绿化率的森林公园。曾一度遭受污染的工业用地已转化为一片城市绿洲,通过生态修复手法,应用超富集植物营造城市荒野景观,形成了森林中的“生态保育核”,利用时间的推移让生态修复场地。现在,在公园保留了场内原有6000余株大树的基础上,栽植各类乔木13万余株,其中本地乡土树种占比超过了90%。


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 摄影:饶熹 

在大面积的景观活动区,生态植物景观手法的使用,加上应用本土生态草本植物群落配合本土地被,从而形成一种近自然的初期植物空间。局部区域则选用多种种子混播的方式,引入植物多样性,剩下的就交给自然筛选出伴有随机性的花田景观。经过自然参与演替和种间竞争后的自然群落会更加稳定, 也同时带给人们更多不期而遇的惊喜。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二十四节气,而植物自然的演替也为游客带来绝不重样的独特体验。


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 摄影:饶熹 

绿心森林公园植物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把小动物作为主要使用者之一,食源植物、蜜源植物和生境的营造让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就获得了自然带来的馈赠——带有自然指标意义的鸟类——戴胜鸟的回归。 


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 摄影:李雪峰

上海西岸滨水岸线 | 摄影:蔡宽洲

植物设计的艺术性和主题性 —— 西岸,上海徐汇滨江核心区岸线提升 

西岸作为上海的文化走廊,是充满活力和艺术氛围的公共水岸,在西岸滨水空间的更新项目中,植物设计意图成为西岸沿线艺术性的一部分。基于水岸最主要的场地特点,充足的阳光和舒适的江风,因此, 植物设计理念也藉由艺术化的手法切入,以雷诺阿的油画为灵感,“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为主题来打造一种动态的植物景观体验,我们筛选出的植物品种所具有的色彩和质感充分体现了阳光和风带来的环境变化,形成沉浸式的景观风貌。错落摇曳的细叶芒,耀眼阳光下盛开的松果菊,加上和而不同的植物品种搭配, 例如花叶玉蝉花与水果兰相似却有不同的颜色, 与鸢尾形似却又有不同的质感对比,风拨动软度各异的植物花叶呈现出各有特色的摇曳姿态, 仿佛就是一种自然的合奏,一副源自植物的动态印象派化作。30%的草本植物群落的比例,70%的稳定结构,也极大降低植物的维护成本。

上海西岸滨水岸线 | 摄影:安迪

改造项目的重点是场景的气质重塑,因此对现状保留乔木的利用尤为重要。在西岸改造的过程中,现状树林带给人们的美好树荫是珍贵的景观资源,这些原本封闭的绿化空间被打开后,设计塑造出不同主题的林下浪漫小径,耐荫植物的叶形对比和光影的互动也让空间变得趣味十足。在海事塔下沉区域的植物设计中,基于相对优质的小气候,我们选择了近30种花境植物,其中85%的冬季稳定品种,根据威尼斯,加州阳光的景观主题,筛选气质契合的蓝灰调植物(玛格丽特,墨西哥鼠尾草,姬小菊,花叶玉蝉花,水果兰,迷迭香,皮球柏,朝雾草,蓝羊茅等),以及具有岩生植物气质的硬挺品种,完成场地气质的重塑。

上海西岸滨水岸线 | 摄影:安迪

纯自然的嵌入式种植设计 —— 南京猿人洞公园

南京猿人洞公园 | 摄影:蔡宽洲 

南京猿人洞景区的植物设计是一场跟自然互动的典型案例,在纯天然林带的背景上塑造一个与之相契合的植物空间是对植物设计极大的挑战。我们的设计方式为在保护现有林带的基础上深入树林根据山势和现有植被状态改造上山的沿路空间,拆除老旧廊架,原地保护早已跟廊架融为一体的紫藤老藤,让它在新的构架上焕发新活力。

图源:小红书用户

在品种的选择上越贴近自然林带的部分选用的品种便更贴近场地原有植物,同时在带着实验精神的探索下,我们使用了一部分很少被用于景观种植的中草药植物,大片的小贯众,深山鳞毛蕨,活血丹,扁竹兰鸢尾,马蹄金等等,种植乔木33种,地被近45种, 虽然一度增加了施工单位的寻苗的难度,但最终的完美呈现,也令各方惊艳不已。


南京猿人洞公园 | 摄影:蔡宽洲 

自然主义种植的都市化变形 —— 上海博华广场


上海博华广场 | 摄影:蔡宽洲

博华广场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中心位置,周围仍有保留的传统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群。植物设计于17年末便完成落地,至今为止仍旧保持良好的状态。植物设计手法是基于两个景观界面的功能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大田路的端头是自然博物馆的入口,因此可以看到沿街面设计了大片的自然主义低维护花境。而在办公楼的内街则选择了线性的规整式的种植方式。这两种和而不同的种植方式基于我们在平面以及品种上作出的大胆尝试。用柔软的细叶芒的线性种植作为整个低维护花境的分隔基础,中间穿插丰富的能够长期保持效果,维护成本极低的植物品种。为了跟周围环境的调性统一,我们在植物选择上更注重植物的质感以及颜色的细微差别,如选择跟周围石库门红砖墙一致的红叶石楠组成入口两侧大面积灌木带,细叶芒和鸢尾的叶形对比,迷迭香和大吴风草的质感差异。 

上海博华广场 | 摄影:蔡宽洲

虽然目前花境大热,但是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过关的花境维护施工队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针对博华广场的植物设计,制定了个性化的《花境植物维护导则》提供给物业团队进行后期的管理工作,通过和业主的共同努力,这便是低维护花境落地5年仍旧优雅的原因。 


上海博华广场 | 摄影:蔡宽洲

万科“天空之城” | 摄影:蔡宽洲

空间体验性与展示性的平衡 —— 万科“天空之城”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万科“天空之城”迎来了第一批顾客。我们为这个体量巨大的综合体商业项目所作的植物设计结合了展示、空间体验、场地氛围等多层次的需求。 


万科“天空之城” | 摄影:蔡宽洲

植物设计的视角需要代入使用者的体验,不同植物交错形成的新空间和氛围感让人更愿意长时间停留,空间如何被探索和角度单一的精致网红照之间,我们更注重前者。考虑到商业项目固有的属性,我们还需思考植物体验性和展示性的平衡。


万科“天空之城” | 摄影:安迪


万科“天空之城” | 摄影:安迪

呼应天空之城的景观主题,通过植物赋予每个空间特质和氛围。流云广场用白色系和蓝色系的草感植物,描绘在云端的轻柔感受。根据花池的节奏,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围合成大小不同的半私密空间,吸引人们停留。星隐绿林连同极光阶梯则体现了植物的展示性,抬高的花池内种植仿佛自然林下的混合植物形成呼应主题的林下静谧空间,极具艺术性的观叶花境沿着极光阶梯向上生长,展现蓬勃的植物生命力。


万科“天空之城” | 摄影:安迪

屋顶花园通过精致的花园小径以及狼尾草主题的儿童活动区,鼠尾草科普区,综合展示了植物设计的体验性,展示性,氛围性以及科普性。 


万科“天空之城” | 摄影:蔡宽洲

基于场地特质设计具有专属气质的植物氛围,同时不需要依托更多人工维护的可持续植物景观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坚持的方向,少一些更换多一些耐心,等待自然回馈我们更多惊喜。

安迪是Hassell上海事务所一名资深景观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栽专家。她从业的十余年时间里,始终着迷于植物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疗愈能量。她探索自然的好奇心让她不断思考如何为人们打造优秀场所的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生境,实现景观生态的可持续。

本文撰文过程中亦得益于林世扬和Jon Hazelwood惠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assell”(ID:Hassell_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