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尔:书法进课堂,仅停留在写字上 | 大米艺术

朱培尔:书法进课堂,仅停留在写字上 | 大米艺术

[ 本文共计1100字 · 建议阅读2分钟 ]

文 / 朱培尔



从书法自觉发展的规律而言,我对书法的发展持不是特别乐观的态度。如果说书法是线条艺术,那么中国书法线条的内涵,随着时代演进反而在衰退。

我前几天看到一条微信,中国不懂书法的人口有13.9亿,言外之意,14亿人中只有1000万的人懂书法,微信作者对此非常悲观,提出了许多改变这种状态的设想。在中国可能有几亿人会用毛笔写字,但对于1000万人懂书法的评估还是太乐观了。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中最高端的门类之一,是不是有1000万人懂得书法艺术?对此我也是不以为然的。

题雨后云林壶拓

我从网上随机截下有关国展”“兰亭奖”“狂草四人展等展览帖子后的跟帖,发现90%以上是负面的,批评甚至是持批判态度的。


研究这些跟帖发现,这些发表意见的网友,他们对中国书法的喜欢、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但为什么对于当下书法艺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展览作品,会有这么强烈的负面情绪呢我想这和书法的特殊性、当下书法审美教育普及的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经过几十年飞速发展,当代书法创作,在流派以及多元多样的创作模式方面,在学术研究与高等书法教育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书法爱好者所能接受的范围。


书法的最高境界、书法的个性表现、书法家对于传统独特的理解与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没有较高的书法素养与专业知识、没有相关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经验,是很难被一般读者看懂和接受的

秋林归云图

现在我们还经常听到书法乱象、书法家没有文化等言论。文化的缺失当然也是书法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与其他行业或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书法协会可能又是相对有文化的,所以书法家的文化缺失问题,其实也是相对的。


我们今天提倡书法进课堂,实际上只是写字课进课堂,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艺术与审美的层面。表面上好像是缺乏师资、教材,其实从根本而言最缺乏的还是书法的审美。

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是和中小学写字课的开展与否有直接的关系未必。日本从大正前后就已经有十分规范的中小学书法课程,是不是日本的书法艺术有大的发展了呢?大家只要看到现在日本的书法式微现状,自然会有明确的答案。


如果理念、方式出了偏差,这样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未必利于艺术的发展,当他们长大成人,如果对于书法的认识绝大多数会停留在中小学的知识层面,怎么可能会有正确的、高层次的书法意识形态


观空 5×5cm


我在一些比较正规、级别很高的场所,还拍下来一组书法,这些庸俗的毛笔字,是披着书法艺术的外衣的江湖书法,但却有着很高的社会接受度,有着很多的受众。


所以在当下具有这么多书法爱好者、书法读者参与的全媒体时代,怎么提升一般受众的书法审美怎样改变他们对于专业书法创作的偏见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书法家、批评家深入思考。


————

朱培尔(1962— ),生于江苏无锡。现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

更多名家精品

点击图片进入名家专场收藏馆

■  END ■

/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寻找平凡世界的艺术支点
往 期 回 顾
观点 | 中国式审美  乐山大佛变“小鲜肉” | 8000个农民工“造假名画”28年 |楼兰残纸 | 田蕴章炮轰王镛范曾为徐悲鸿补画有多少展览在自欺欺人 |  没有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 杨开慧的书法,字比人老 
人物 | 徐生翁 | 沈曾植|谢无量 | 黄宾虹 | 于右任丨井上有一 | 沈鹏 | 孙伯翔 石虎 | 朱新建 | 朱关田 | 王镛 | 石开 | 刘正成 | 沃兴华 陈国斌 | 邱振中胡抗美 陈忠康 | 白砥 | 鲍贤伦 | 刘彦湖 | 王冬龄 | 陈振濂 | 张旭光丛文俊 | 乐泉 | 杨涛 | 一了 
8090档案 王赛 | 周治锐 | 贺进 | 丘新巧 |  | 裴满意王浩 | 王云庵   
施晗对话 | 曾翔 | 伍灯法师 于明诠胡抗美 | 齐剑楠 | 徐忠平 肖文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米艺术”(ID:zouxun194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