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 Nikken Sekkei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苏州吴江积极推进铁路、公路、航道、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打通多条省际通道,跨省公交开行数量位居全省县级区第一。道路体系的建设将为城市发展注入动能,带动城市高速发展。
© Nikken Sekkei
▲总平面图
其中,苏州吴江首座TOD综合体 —— “吴江区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主体结构日前顺利封顶,项目预计将在2022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奥雅纳自2018年起参与项目设计,提供结构、岩土及抗震顾问服务,负责方案和初步设计咨询及施工图阶段审查。
© Nikken Sekkei
▲侧视效果图
© Nikken Sekkei
▲鸟瞰夜景
© 苏州恒泰和长三角投资发展
(江苏)
▲项目现场图
© 苏州恒泰和长三角投资发展
(江苏)
▲项目现场图
该项目与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松陵大道站无缝对接,融合了城市交通枢纽、商业、配套、P+R停车及住宅等业态,是集多种公共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换乘枢纽和时尚邻里型城市生活广场。
项目概况
1栋
交通枢纽
综合楼
25万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4栋
高层住宅
抗震巧思,打造城市核空间
地上枢纽主楼动线明快,新颖的 L型平面两端主要用于公交候车及城乡客运、空港巴士、旅游集散,服务于吴江-苏州-长三角,加速推进同城一体化发展。L形的东南拐角处被设计为城市核空间(Urban Core)—— 有效连接公交、地铁、停车场和商业。
© Nikken Sekkei
▲总体功能构成
为了减少L形平面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我们在L形拐角处设置了一条防震缝,将枢纽主楼地上范围分为分塔1及分塔2。此方案有效减少了因楼板超长而需增加的温度收缩钢筋,减少抗震严重不规则项,优化了结构的整体造价。
© Arup
▲防震缝位置示意
大跨空间,攻克结构难点
© Nikken Sekkei
▲Urban Core大悬挑
枢纽主楼二层轮廓线比首层外凸约10米,三层轮廓线又比二层外凸约10米,屋面下无柱空间跨度约40米,悬挑长度最大约达22米。大跨空间和超长悬挑的建筑设计要求给结构设计提出了挑战。通过几轮方案讨论,奥雅纳结构团队最终确定采用屋顶钢桁架+吊柱结构方案以实现建筑造型。
<<<滑动查看更多 >>>
整个区域的钢结构设计综合考量了结构传力效率,并通过协调相关专业,减少屋顶大跨区域的附加荷载。团队通过采用可行的施工顺序、合理的连接构造等措施,减少结构构件出现附加内力。
© Nikken Sekkei
Urban Core桁架区域大跨度的吊挂结构,在竖向荷载下结构变形、应力较大,导致楼板容易开裂,需要考虑施工顺序对钢构件设计的影响。奥雅纳结构团队利用必要的施工措施,如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小混凝土楼板核心层在重力工况下的拉应力,满足楼板核心层不开裂的要求。
© Arup
▲楼板开裂以及楼板应力分析
楼板主拉应力云图/Mpa
<<<滑动查看更多 >>>
此外,设计团队针对悬挑结构吊柱区域进行楼板舒适度分析,以避免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带来的不适感,进一步提高商场的品质。
© Arup
▲峰值竖向加速度云图/(m/s2)
一体设计,协同打造城市枢纽
奥雅纳结构团队与本项目建筑师日建设计及幕墙、绿建等专业顾问紧密合作,打造无缝链接城市空间的TOD案例,让公交枢纽成为城市生活舞台。
结合停车及商业需求,我们优化了柱网布置 —— 在地下3层增加柱位,采用7.5m×10m柱网,在地下2层及以上商业区域采用12.6m×12.6m的典型柱网。此举可有效兼顾建筑功能和结构效率,同时显著节约了建设成本。
© Arup
▲柱网布置图
由于项目地下1层为枢纽客车车道,上部枢纽结构部分柱位无法落地。我们对首层转换框架进行了性能化设计,保证其结构安全可靠。
© Nikken Sekkei
团队在两侧枢纽上空三层大空间靠近外侧的幕墙处采用无梁处理,更好地实现了建筑立面的通透效果。针对枢纽两侧的斜屋顶,结构采用加腋方案,配合实现了屋顶的建筑效果。
© Arup
▲日建屋顶示意图
© Arup
▲变高差处结构大样
我们与幕墙专业紧密配合,进行结构-幕墙一体化设计。设计团队在两侧枢纽中心的大空间处,采用结构柱支撑幕墙横向钢梁;顶部悬挑桁架靠近幕墙处用桁架构建支撑屋顶塔冠;采用屋顶转换柱支撑主楼顶部设备层幕墙的格栅造型。
© Nikken Sekkei
▲建筑效果图
© Arup
▲结构示意图
在绿色建筑方面,结构团队在枢纽主楼采用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满足绿建安全耐久的目标。针对住宅塔楼的优化方案兼具结构安全与建筑效果,低碳设计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满足了施工及进度要求。此外,我们通过采用在地下客运枢纽首层四周楼板开洞方式,确保地下室空气与外界空气有效交换。
© Nikken Sekkei
我们期待建成后的吴江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将重新定义交通枢纽,成为“以人为本,人们幸福指数最大化的场所”。项目将拉开吴江城市生活的帷幕,同时促进城市更新、催化社区融合,成为24小时的城市活力高地。
项目负责人:
梁金桐 Andrew Luong
项目总负责人
孔启明
项目经理
戴丹
高级工程师
涂望龙
高级工程师
崔妍
BIM高级工程师
刘钢
抗震专家
邹金林
岩土专家
相关阅读
【A+洞察】
无界适变,大有可为:《未来车站报告》中文版发布
【A+项目】
央视点赞,重庆刷屏,奥雅纳助力龙湖打造全国首个高铁商圈TOD
【A+洞察】
TOD与城市运营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模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up奥雅纳”(ID:Arupin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