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提出“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微更新让城市更有温度

住建部提出“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微更新让城市更有温度


经过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接下来的城市更新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大规模的拆迁和增建会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


① 大拆大建之下原有的存量住房被拆除,而新建的房子快则2-3年、慢则5年以上才能交房,使供求出现期限错配,导致租房市场的波动;

② 大拆大建会带来一些“钉子户”,而更多的原住居民成了一夜暴富的对象,这些释放出的购买力则会带动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③ 大规模的增建使本来就密度高、强度大的老城区,面临城市交通瘫痪、市政安全存在隐患等环境承载压力;

④ 盲目拆迁老旧建筑使城市失去记忆,从而造成千城一面。

可见,大拆大建已经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接下来的方向应该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以及品质提升,要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为此,2021年8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 坚持划定底线,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

①  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

②  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

③  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

④  确保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平稳


二 、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
⑤  保留利用既有建筑
⑥  保持老城格局尺度
⑦  延续城市特色风貌


三 、坚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改造提升

⑧  加强统筹谋划
⑨  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
⑩  加快补足功能短板
⑪  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相对于以往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近年来“微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微更新”,旨在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焕发旧社区的活力。它的出现与流行,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土地规模增量到规模减量,从快节奏到慢生活……在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的当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


正如文件所说“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居住区、旧厂房、旧商业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肌理”。微更新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在城市微更新中被保留和重新利用的那些城市空间和老建筑,它们的存在,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烟火气。




01 /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

设计单位: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刘宇扬

民生码头水岸景观及贯通,项目规模:27191.5㎡

洋泾港步行桥,项目规模:总长 140m/ 总宽10.75m/ 主桥跨度 55m

民生轮渡站,项目规模:645㎡

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项目的主体工程为民生码头水岸景观及贯通,东侧连接洋泾港步行桥,西侧贯通民生轮渡站区域,并连接新华滨江绿地。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延续性,设计师通过低线漫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三线贯通”的设计手法,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慢行空间及游赏体验。


这是一个极具公共性与历史感的滨水空间,也是一座自带流量和充满活力的景观基础设施。经过了近两年的景观改造和贯通工程,民生码头水岸已成为上海最新的城市水岸地标。



▲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线贯通示意



▲民生轮渡站从东向西鸟瞰





▲同区位改造前后对比



▲洋泾港步行桥及周边景观

02 /七舍合院胡同四合院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市

项目面积:约 500㎡

设计公司: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主创设计师:韩文强

七舍合院位于北京旧城核心区内,占地宽约 15m,长约 42m,是一座小型的三进四合院。由于原院落共包含七间坡屋顶房屋,且正好是该胡同的七号,故得名七舍。原始建筑年代较为久远,除了基本上还保持的木结构梁柱和局部有民国特点的拱形门洞,其他大部分屋顶、墙面、门窗等都已经破损或消失。院内遗留了大量大杂院时期的临时建筑,遍布清空之后的建筑废料,杂草丛生、一片凋零。


因此,本次改造设计一方面是修复旧的——对院落房屋进行整理,保留历史的印记,修复各个建筑界面,加固建筑结构,重现传统建筑的样貌;另一方面是植入新的——新的生活功能配备(卫生间、厨房、车库等),新的基础设施(水暖电设备管线),以及新的游廊空间。




▲院落鸟瞰图



▲改造后平面图

▲门楼改造前后对比



▲拱门修复前后对比



▲二进院餐厅


对建筑改造而言,新与旧相互叠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以此来满足公共接待和居住空间的使用要求。这不仅是一次对于老旧合院建筑改造的全新尝试,不仅激活了原本废弃的空间,打造出全新的生活体验空间,也为通过微更新改变城市生活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03 /网红建筑——木木艺术社区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市隆福寺街95号

            钱粮胡同38号15号楼

用地面积:800㎡

总建筑面积:地上 2070㎡,地下 750㎡

设计公司: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团队:青山周平 / 藤井洋子 /荣浩翔 / 陈乃纶 / 杨雨嘉

项目位于北京隆福寺街钱粮胡同,依傍于景山、北海、中国美术馆、人艺剧场等城市地标。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是一片汇集了商业气息和艺术活动的繁华区域,直至 1993 年经历了一场火灾事故。在那之后,北京一些创新商业文化地块得到开发,如三里屯、798 等。这导致隆福寺地区的经济逐渐衰退,慢慢淡出了北京人的记忆。作为隆福寺地区振兴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木艺术社区改造项目旨在继承隆福寺地区蕴含的历史文化,并发掘更多机遇与潜力。


本次项目的选址建筑原为隆福寺职工食堂,结构简单,内部空间开敞,很适合进行美术馆项目改造。设计团队以“将现代元素融入胡同历史城区”为出发点,尝试了兼具本土性和试验性的改造设计。



▲建筑立面及前方庭院





▲建筑内外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后的木木艺术社区经常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并且成为了市民打卡新去处,成为北京老城区中的一处网红建筑,提升了城市的温度和烟火气息。

04 /良友红坊ADC艺术设计中心及社区景观改造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建筑面积:4891㎡

景观面积:33561.74㎡

设计公司:UAO 瑞拓设计

主创设计师:李涛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的前身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老厂房, 20 世纪 90 年代又被作为建材市场使用。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这个位于汉口三环线内的厂区逐步被边缘化:杂草丛生、建筑破旧、排水不畅等问题困扰着这个原来的城市“棕地”,也使得这个节点如同一块城市伤疤,急需进行一场在地“手术”。


2018 年,上海红坊集团接手了这个厂区的运营,立志将其改造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办公园区。UAO 瑞拓设计受红坊集团委托,对园区的景观设计和核心建筑 ADC 艺术设计中心进行了改造设计。



▲园区鸟瞰





▲改造前后对比



▲建筑及广场上的花草亭



▲入口景墙设计详图


项目建成后,红坊的甲方不断从上海搬运来更多的室外艺术作品,慢慢将整个园区填满。这种充分发掘场地特性,对场地有限度的更新改造,对旧有材料的适当重复利用,其实是针对原有场地特质的“场所精神再造”,距离感与亲切感同在。这也为老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提供了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入口生态停车场

注:以上项目出自《城市微更新: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一书。

作者简介



李 涛

UAO 瑞拓设计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3 年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从业经验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武汉大学建筑设计课程特聘老师

2019 年同济大学中荷设计工作营评图老师

2020 年湖南大学中日设计工作营评图老师

2021 年第四届中国室内设计新势力榜全国 TOP10


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微更新: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 

ISBN:9787122395818 

作者:李涛、孟娇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页数:248 

字数:320 

开本:16开 

纸张:铜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

原价:128.00 元

特别定价:83.20


书籍购买方式


购买方式: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或添加微信购买

价格:83.20 / 册(包邮)

发货方式:中通快递(周末及节假日除外)

备注:港澳台、新疆、西藏、海南 地区不包邮(邮费问题请单独致电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原文阅读

直接购买


信咨询:长按二维码微信添加咨询园景人客服(18221382806)

扫描客服二维码了解详情

注:图文来源于意匠书品,感谢原作者辛苦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微更新让城市更有温度,今天您「在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