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几代文博人,合力打造湾区IP顶流——“南越王”
走进一座博物馆,就爱上了这座城。南越王博物院的合并建院,就给了大家这样的期待。
去年9月,由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经过几代文博人的不懈努力,“南越王”实现了两千年的重逢。
从原任广州博物馆馆长,成为兼具大遗址和考古特色的南越王博物院首任院长,李民涌笑称自己是个“外来方丈”,而且挑战升级。那么,两馆合并后的“南越王”有了哪些变化与调整?首任院长以及博物院团队又将如何继续挖掘和讲述“南越王”这个岭南文化大IP?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南越王博物院院长的办公室……
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双馆合璧
你熟悉的“南越王”有了新变化
李民涌,南越王博物院首任院长。原任广州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及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历史陈列展览、广州历史和博物馆学研究工作。先后策划、主持完成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等大型综合性陈列展览。
在李民涌看来,王宫与王墓的合并是很有必要的。
“南越王博物院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南越王’的两大考古主题完成了‘重逢’。生前的王宫,死后的王墓,都属于南越国史,合并后呈现出更完整的遗址面貌和历史内涵,能让观众形成更为系统和直观的理解。比如两馆合并后,两个院址已经分别明确为王墓展区和王宫展区,为公众区别两个院址提供了明确标识;其次,是文物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建院后可以最大限度挖掘两馆的优势,融合两馆人、财、物,达到资源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从而发挥1+1>2的合力。例如两个展区收藏的大量文物,这些文物资源在年代、类别上存在着互补互证的关系,此次合并也为接下来的文物研究工作打开了视野、拓宽了格局。”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合并后的南越王博物院共占地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下辖秦代造船遗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状展示三大遗址,也为公众提供多了样化的参观体验。同时,全新的“南越王博物院”院名标识,也是“南越王”展开新局面的重要一步。
院徽图案取自“透雕龙凤纹重环玉珮”,出土时是摆放在南越文王墓墓主赵眜丝缕玉衣的面罩上。这枚玉佩十分精美,圆璧形的内圈透雕一游龙,两爪及尾部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凤鸟,立于龙爪之上。鸟冠及尾羽均为卷云纹,把外圈上下填满。龙与凤沟通呼应,构图完美和谐,正体现两馆融合为一,共同谱写岭南文化之光。
院名“南越王博物院”这六字,分别由南越木简与里耶秦简、云梦秦简中集出。其中前五字“南越王博物”集自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南越木简,出土于宫署遗址内的一口南越国井里;最后一个“院”字,则是从南越木简、里耶秦简与云梦秦简中,分别集出笔画进行重组,并美化字形结构而成。里耶与云梦均属楚地,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多件含有楚文化元素的精品文物。所以院名的字体、字样也隐喻了南越国由秦至汉的发展历程,也蕴涵了岭南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南越木简
继续“出圈”
让文物与更多年轻人对话
自去年9月建院后,南越王博物院连番动作,频频出圈。如:
2021年9月27日,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的首个大展“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开幕,展出来自广州、南京、宁波等3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383件文物精品,为历年来参展城市最多、文物覆盖范围最广且展出文物较精的海丝主题联展;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序厅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展览现场
2021年10月18日,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充分体现了广州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丰硕成果;
2021年10月26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发布,南越王墓出土玉璧以“同心圆”的造型成为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装饰纹样视觉来源;
南越玉璧成为冬奥会奖牌装饰纹样视觉来源
2021年11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要大遗址、国家遗产线路(海上丝绸之路)重点项目;
2022年1月,南越王博物院首度联手支付宝,携院藏文物“错金铭文虎节”登上集五福彩蛋卡,并发布同款文物数字藏品;
……
错金铭文虎节登上集五福
“南越王博物院作为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院,承载着岭南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是岭南文化资源的珍藏地,更是文创IP开发的优质基因库。得益于博物院众多前辈、同事们多年的努力,他们在这版块介入的比较早、做的够扎实,让博物院在跨界联动、文物活化等方面探索出了多种玩法。比如这次博物院与支付宝合作推出‘虎福’,就是希望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来推广文物和文化,用更创新的方式与更多年轻人对话。数字藏品‘错金铭文虎节’的推出也是博物院推进文物数字化的一次有益探索。”李民涌表示。
除了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南越王博物院在文旅融合、行业跨界上也融入了更多新想法。比如联合广州羊城通推出南越王虎节羊城通,可以一卡畅游全国300多个城市;与广汽研究院合作研发“南越魔盒”时尚智能汽车,只需戴上VR眼镜,持感应手柄,就能穿越到考古现场……
南越王博物院虎年文创礼包
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后,继续向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迈进,让文物“出圈”,让“南越王”影响更多年轻人。“我们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遗址进行数字化展示,计划分三年实施。第一期对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的数字化复原展示已于去年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第二期也将于今年底完成,主要是通过MR虚拟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对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殿进行数字化展示。”据李民涌透露,博物院还将继续升级数字化展示工程,并向公众常态化开放,呈现具有生命力的遗址。
与往常以数字化展示手法再现古人的生活场面不同,南越王遗址数字化复原是在遗址现场还原当年构筑物使用情景,史实融合,历史场景和遗迹本身有机结合,并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真正达到让遗址“活”起来的综合效应。这种创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走进王宫展区,沿玻璃栈道参观,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声光电复原展示,重现了两千年前南越王宫御苑内溪涧鸣泉、鸟啼清幽、生机盎然的岭南园林美景。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历史现场和故事情境,瞬间将你带回两千年前南越宫苑亭台水榭现场。
建设一流遗址博物馆
叫响“南越王”湾区文化IP
作为一个在文博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兵,同时也是南越王博物院的首任院长,李民涌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博物院的定位。“院长的职责需要做好管理,带好队伍,无论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还是学术研究、展览展示,都需要有通盘的考量和长远的规划,既要敢大胆地去想,也要扎扎实实地去实现,稳扎稳打,才不会留下太多后遗症。”
如何叫好擦亮“南越王”这个文化招牌,是李民涌及博物院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揭牌仪式上李民涌就表示,博物院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向国内一流遗址博物馆的目标迈进。并提出了“湾区名片,文旅标杆”的口号。
“目前城市博物馆同质化太多,但‘南越王’这个IP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发现中,同时有王墓,有宫署、宫苑的是比较少见的。可能很多人没有留意到,南越王博物院还加挂了‘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的牌子。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完整的封建政权,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明,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繁荣的过程,更是秦汉以来岭南地区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从历史的角度看,今日粤港澳大湾区的行政区划及其自然地理的范围,实际上就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番禺县的辖境,所以对南越国史的挖掘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而且在广州的博物馆中,设有考古部的也唯有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将针对遗址现场大量考古成果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研究,展览内容也会做出微调整,增设《南越国史》陈列等。”据李民涌透露,院方策划的以南越王、南越国为主题的文物大展全国巡展的计划基本上已经定了,预计今年4-7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第一站。
西汉银盒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此外,对“海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也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后的另一项工作重点。“广州是海丝申遗牵头城市,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都是海丝申遗史迹点,去年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博物院牵头的‘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接下来大家会看到更多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发布。”李民涌说。
我们看到,无论是“海丝”,还是“南越王”,这些IP都具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文化符号的潜能。所以在李民涌看来,“未来,我们要把南越文化置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野下,深入解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的相关之处,以遗址与文物为依托,塑造‘南越文化’的整体IP形象。”
往期精选
·
·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